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日本人把茶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并把茶道看成是一门学问。近十年来,日本又逐渐流行以茶养猪,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以茶养猪可使猪的味道更佳。  相似文献   

2.
《中国畜禽种业》2008,4(9):92-92
长期以来日本人都认为,以茶养猪,猪肉的味道更佳。日本有些专家指出,人们喝茶有益健康。如果让猪也喝茶,是不是会产生健康、美味的猪肉呢?于是.以茶养猪的试验开始进行,并很快应证了以茶养猪能提高猪肉品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4.
日本草庵茶与中国文人茶艺术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云 《农业考古》2006,(5):249-255,269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之最纯正者为草庵茶,它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在形式和精神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第二阶段是镰仓至室町时代末期,第三阶段是真正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草庵茶的形成时期。从国风文化开始的,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融合并获得独立,至16世纪日本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已摆脱了纯粹的中国模式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村田珠光在书院茶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茶汤简素的风格,提出了佗茶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杨薇 《农业考古》2012,(2):290-297
日本茶道的产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意义非同小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掀起了一场日本史上的文化革命和美学革命,它引领人们从喧嚣的尘世中走出,回归到露地草庵,摆脱对物质至上主义的崇拜,去追求内心精神生活的充实,生活向上,道德向上,远离浮躁,摒弃贪欲,修炼身心,完善人格,这也正是绵延数百年,日本人依然锲而不舍地追求茶道的精神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发酵床养猪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设施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几乎忘记了把目光投向自然界。其实,从几亿年前开始,森林土壤里就生息着丰富的土壤微生物,使土壤充满生机。只要我们走进森林、拂去地面的落叶,挖出土壤来看看,就会立刻发现丰富的土壤微生物。正是这种重新将眼光投向自然界,日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发酵床养猪技术,并应用于生产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发酵床养猪的概念和内容现代化规模养猪,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畜禽粪便难以处理,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已达19亿t,超过…  相似文献   

7.
径山茶考——陆羽《茶经》与日本茶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市区西部的余杭区径山自唐宋以来是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茶圣陆羽著茶经的圣地,日本高僧圆尔辨圆创“日本茶道”之源头,历史上演绎过许多令佛徒茶人顶礼膜拜的圣事。……  相似文献   

8.
小引近来茶文化界,有几篇关于谈中日茶事的文章。虽然不尽可读,但“不为无益之事,怎遣有涯之生”,再加上有几位茶友多次希望我写点东西,所以也借此题目写成这篇“刍议”。窃以为谈学术,就以唯学术为不二法门,不必参杂其他。更认为学术讨论的前提,第一是对所讨论的问题要有真识见,唯此,才能“知解对等”地讨论起来,也才有意思,否则,枰上初手怎能对弈九段———有什么看头,又如何过招呢?第二,学术讨论的文笔应当大气典丽,起码要对评论的对方尊重、客气,不失儒雅之风,斯为学术讨论之上品。总之,学术讨论不必檄文式———毕竟不是声讨、口诛、笔…  相似文献   

9.
顾雯 《农业考古》2001,(4):326-328
20 0 1年 1月 1 7日上午 ,文学博士、中国史学家、日本中国茶文化史研究的开创者、被尊称为“茶经博士”(1) 的布目潮氵风( 1 91 9— 2 0 0 1年 )先生逝世了。在布目先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 ,我接到了先生打来了电话。为吴觉农著《茶经述评》的日文翻译的校正一事 ,先生告诉我 ,今晚已完成了二校 ,明天可以寄出去。由于还有很多汉字的印刷字没有出来 ,先生不放心 ,想请求第三校。对第三校先生提出由自己来做就可以了。当天晚上日本的关西地区和九州地区都正下着小雪。布目先生问起九州的天气情况 ,并嘱咐我当心别着凉。 2 0 0 1年对布目先生来…  相似文献   

10.
赵化 《农业考古》2001,(2):303-303
一、茶文化的日本化茶文化源于中国 ,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草庵茶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它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 ,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草庵茶道无论在形式 ,内容还是精神内核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也融铸了日本本土文化的性格。它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发生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调和变形的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2,(2):317-321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 ,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 ,然而 ,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 ,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作些比较 ,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凯亚 《农业考古》2005,(4):193-194
近日翻了翻案头的几本茶书、茶刊,偶见有作者这么追问:为什么茶与禅在中国最终还是两条路?他这追问我觉得倒是颇有意思的,听他的口气。似乎不免带有某种遗憾的味道,并且带有某种责难的味道。接着,这位作者则又举出日本的例子,说是日本毕竟创造出了茶禅合一,亦即茶禅一味的茶道。而且发展得愈来愈普及一直到成为他们的国民素养,云云。听他的口气。这位作者对于日本茶道的评价则是完全肯定的,甚至俨然达于某种崇拜的程度。其言下之意,日本茶道足堪作为他国的范式,尤其对于中国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蔡洞峰 《农业考古》2019,(2):239-245
中国禅宗的祖师禅推崇的"茶禅一味"影响日本茶道形式与内容,成为茶禅的终极精神追求。南宋时期,日本多名僧侣来径山寺参研佛学和茶道,从而形成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问世,成为日本茶道之源。茶道中体现的是冷寂的审美境界。在"茶禅一味"中呈现的是清寂之美,品味东方流传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相似文献   

14.
斗茶源于唐兴于宋,是以评比茶叶品质与点茶技艺为媒介而形成的茶俗文化。南宋时期,来华日僧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介绍了宋代点茶法,斗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流行于新兴武士阶层的斗茶文化,已初具日本茶道的雏形,是为日本茶道的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15.
生态养猪技术起源于日本,目前日本和韩国自然农业协会都在大力推广和应用该项技术。我国也在近几年引进该项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孙晓艳 《农业考古》2001,(2):308-315
(一 )代序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精髓 ,是日本民族文化中最辉煌的一章。日本茶道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抹茶道 ,二是煎茶道。它们都是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前者 ,因为历史较长 ,声势浩大 ,几乎无人不晓 ;而作为后者的煎茶道则鲜为人知。这恐怕是由于煎茶道在形成过程的初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压制所致。本文在进入正文之前 ,拟对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史作一简述。中国茶文化交流史的回顾 回顾 12 0 0年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可以勾画出以下的脉络 : 中 国    日 本唐 (6 18~ 90 7)煎茶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养猪生产在风翔县快速发展.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及生猪的频繁流动.猪病呈现增长趋势,传染病种类不断变化,而且日趋严重。当前,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繁殖障碍性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猪病的主要防治对象。为了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本县规模化养猪场猪病流行性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以下见解及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冯璐 《农业考古》2022,(5):180-186
日本茶道因其优美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意识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人们认为,日本茶道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特质,茶道的精神也被视为是固有的、恒常不变的。实际上,茶道虽然被冠以“道”之名,其内容和形式却是因应时代而不断变化的,这尤其体现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茶道之中。日本近代茶道在精神内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将茶道作为以非...  相似文献   

20.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术语,其意义一是体现"纯一"性,每次茶道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能感动今世的也许仅此一次;二是很多在茶会上碰到的朋友,很可能今生仅此一次,因此每次茶聚都是难得的缘分,应该格外珍重. 因写作《名人茶事》、《中华茶人诗描》(与钱时霖先生合著)两本茶书,笔者结交了海内外300多位茶人茶友,其中以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神交的居多,见面采访或茶聚的属少.17年来,这些茶人茶友不幸已有15位仙逝而去,其中9位未曾谋面,6人仅见一面,可见"一期一会"之语颇有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