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乐至县盛池乡油菜常年种植9800亩以上,是农民群众经济收人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以及双低油菜的推广,菌核病对油菜的为害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常年株发病率10%~30%,严重的达9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3%.通常情况下,双低油菜的耐病性比常规油菜品种差,故要特别加强对菌核病的防治,以达到油菜高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低杂交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固始县双低油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由于其油质好 ,市场前景广阔 ,近两年来推广面积达 60万亩 ,成为本县农业的一大支柱。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重 ,特别是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华杂 4号尤为严重 ,轻则减产 1 0 %~ 2 0 % ,重则减产 40 %~ 5 0 % ,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成为当前制约双低杂交油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为此 ,我们对其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探索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1 发生危害规律油菜菌核病病菌主要以菌核散落在田间或混杂在种子中 ,以及在用病秆残渣沤肥又未经腐熟的土杂肥…  相似文献   

5.
自1990年以来,油菜菌核病在我县逐年加重,特别是推广双低油菜"沪油15"后,油菜菌核病田间病株率达85%以上,自然病指达60以上,2002年测定未经防治田块产量损失率为34.16%,对优质高产油菜品种的推广带来较大难度.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的抗耐病性及其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产抗病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双油9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油9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甘蓝型半冬性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株形高大,一次有效分枝多。在2004年和2005年河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333.85 kg/hm2,比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11.04%,达到显著水平,最高产量达到3205.20 kg/hm2。在2006年河南省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762.10 kg/hm2,比对照种豫油2号增产9.33%,最高产量3258.75 kg/hm2。经分析,双油9号芥酸平均含量为0.08%,硫甙含量25.53μmol/g,优于国家规定的双低优质油菜标准;含油量较高,41.75%。适合黄淮流域冬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近年来随着罗平县加强对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普及 ,该病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特别是 2 0 0 4年入春以来 ,油菜生长正处开花期 ,遇到低温阴雨 ,田间湿度增大 ,光照不足 ,降雨过多的情况 ,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蔓延 ,部分田地油菜菌核病发病率达80 %以上 ,发病的趋势是 ,坝区重于山区 ,低凹田地重于坡田坡地 ,种植密度过大重于种植密度小 ,易倒伏品种重于抗倒伏品种 ,偏施氮肥的田地发病重 ,严重影响罗平油菜生产和油菜产业化的发展。因此 ,加强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根据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  相似文献   

9.
"沪油18"是采用品种间杂交,低世代抗性鉴定和定向筛选育成的高产、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伏和抗冻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2%,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10.16μmol/g。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338.5 kg/hm~2,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4.1%。  相似文献   

10.
郑莉 《福建农业》2007,(2):22-22
油菜是我县主要冬种油料作物。随着油菜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单、双低油菜的种植推广,病虫为害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自然条件适合发生的年份常常流行成灾。其中,菌核病已成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宝杆、烂秆、霉萖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1.
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及其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和田间应用离体和活体方法,研究了啶酰菌胺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以及在油菜植株上的传导性和持效期,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在6.25~400.00 mg/L浓度范围内,对油菜菌核病的保护效果为81.66%~100.00%,治疗效果为19.82%~78.88%;由于啶酰菌胺在油菜植株上的传导性较差,对施药叶片的上位和下位叶的保护效果均较低,施药后啶酰菌胺持效期为20 d左右。田间试验表明:啶酰胺施药量为150~350 g/hm2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在68.89%~86.84%之间,显著优于多菌灵(750 g/hm2)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花期牙签接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的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花期牙签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 :温度和相对湿度显著地影响病斑的长度。在中、英、法三国对中国和欧洲的 14个油菜品系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系植株病斑的平均长度有差异 ,说明不同品系抗菌核病能力有差异。牙签接种法能够根据接种后一定时间病斑的平均长度区分品种的抗菌核病能力。且方法简单 ,快速 ,易操作。但由于接种过程中植株茎受到人为创伤 ,其外部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 ,使植株的抗侵染和抗扩展能力有所改变。建议在使用牙签穿刺法鉴定的同时 ,结合使用别的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单交种与三交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树敏  胡宝成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08-309,317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用系、临时保持系、恢复系分别配制的单交种、三交种,进行杂种优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交种在经济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略优于单交种。三交种完全可以取代单交种,从而省去利用核不育两用系配制杂交种时,需要拔去50% 的可育株,从而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制种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瑞士先正大作物保护公司生产的咯菌腈(适乐时)2.5%悬浮液进行油菜播前拌种,对油菜田菌核病的控制效果可达到64.7%-70.5%,并能促进油菜生长,咯菌腈拌种后于油菜初花期再喷施一次百菌核净或多菌灵,其防治效果可达到77%-90%。  相似文献   

15.
"赣两优二号"是用甘蓝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26S"与恢复系"C-189"杂交选育而成的双低优质两系杂优组合。介绍了其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制种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其流行频率高 ,危害造成损失大。每年 2月的平均气温决定油菜菌核病的初见期 ,花期的降雨量影响油菜菌核病的流行 ,5月中旬的降雨量影响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27.96%~41.14%。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四川局部地区油菜根肿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油菜安全生产。以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为防治对象,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利用其筛选的有益生防菌,选择双低和高芥酸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和绵油309,对其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分别在无和有根肿病史的水旱轮作地,开展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有益生防菌包衣处理的菌核病发病率均低于没有包衣处理;包衣处理的不同品种产量均高于没有包衣处理,但品种间有差异;包衣处理过的高芥酸油菜品种绵油309的产量高于包衣处理过的双低油菜品种国豪油8号;在有根肿病史试验田种植的菌核病发病率低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产量高于无根肿病史试验田。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曹旭敏  李长慧  侯生珍  李文豪  吕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32-1033,1050
[目的]探讨断奶仔猪日粮中双低菜籽粕的适宜添加量。[方法]选取长白(♂)与八眉猪(♀)杂交一代母猪与长白(♂)杂交所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随机分为4组,12头/组,预饲期5 d,然后进行28 d饲喂试验。第1、第2和第3组饲粮中双低菜籽粕的添加量分别为5%,7%和9%,第4组为对照组,不添加双低菜籽粕,平衡日粮中的消化能。[结果]Ⅱ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最高;第7天与Ⅲ组,第14天和第21天与Ⅲ、Ⅳ组,第28天与其他3组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低菜籽粕含量为7%时增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用100倍、300倍和500倍的1.2%瑞拉菌素水乳剂稀释液,通过室内离体叶片接菌、田间植株接菌和在自然发病情况下对油菜进行喷施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倍数稀释液1.2%瑞拉菌素水乳剂处理对油菜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抑)治效果。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其抑制率分别为79.53%、68.27%、26.47%,田间接种鉴定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0.1%、29.9%、19.12%,在不接种自然发病情况下,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为70.89%、66.24%、34.20%。由此可见1.2%瑞拉菌素水乳剂能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害蔓延发展,保护油菜的运输器官,保护油菜叶片免收危害,确保油菜正常光合作用,增加粒质量和角粒数,增产保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