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秸秆还田技术不仅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使农业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目标,是一种农业发展的高效技术。一、秸秆还田的意义秸秆占作物生产量的50%以上,是一种极为丰富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将农作物秸秆还田与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仅占40%~60%,大量秸秆资源被浪费。一些地方农民图省时、省力,常常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技术,是当前提高秸秆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宿迁是农业大市,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年产量300多万t。据初步测算,宿迁市的秸秆有120万t作为农村生活燃料和能源,占40%左右;45万t被直接还田,占15%;15万t作为饲料,占5%左右;12万t作为食用菌基料,占4%;秸秆发电、秸秆编织及其它利用18万t,占6%;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实用农机化新技术,介绍了秸秆还田的方式、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实施技术、技术规范、配套技术,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效益及效果,提出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1.秸秆还田的意义秸秆占作物生产量的50%以上,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大量的实践表明,秸秆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培肥地力,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肥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肥力不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秸秆还田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运城市坚持不懈地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小麦休闲期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和玉米秸秆粉碎旋耕覆盖还田技术,全市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实施面积逐年增长,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27.2万hm2、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已达16万hm2,分别占种植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7.
抓好秸秆还田技术推广 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龙江是拥有2.5亿亩(1亩约等于0.067 hm~2)耕地的产粮大省,每年秸秆总量近1亿t,无序焚烧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大量废弃又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近年来,黑龙江省在部总站的精心指导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示范新突破,推进了秸秆肥料化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1.以基础数据为支撑推进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示范2015年开始,黑龙江省以机械化技术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在诸多利用方式中,作为肥料回归土地、回归农业,是最符合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种利用方式。目前秸秆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分析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的发展优势,阐述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常用的利用形式,指出秸秆多元化肥料利用的途径,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引发对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为推动秸秆肥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棉花主产地之一,全球超过40%的棉花产自中国,庞大的产量使棉秆资源丰富,棉秆如何处理的问题急需解决。秸秆还田作为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是棉秆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了我国主要的棉秆还田机械和棉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旨在为棉秆还田机械的研发和棉秆还田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指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它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肥力,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高、结构不合理及秸秆能源需求大等问题,开展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研究,并对2030年、2060年黑龙江省的农村能源进行了资源量、消费量、能源结构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贡献等相关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总量稳定在0.220亿t标煤,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以秸秆、煤炭为主,特别是秸秆使用占比...  相似文献   

12.
资源配置从来都处于调整之中,稳定不变的资源配置是没有的。黑龙江省资源相对丰度较高,农业资源环境较好,但资源配置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形势发展要求应立足于黑龙江省特有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条件,调整农业资源配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著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存在利用率低、各地区缺乏适合本地实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等问题,形成所谓的"秸秆困境".为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RPR测算的方法把全省各个地区按秸秆资源禀赋的不同分为秸秆资源丰富区、秸秆资源一般区、秸秆资源贫乏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秸秆还田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现阶段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还田量大、粉碎效果差、病原菌多等问题,提出适量还田、预防病虫害、配合施肥等改良措施,为切实提高我国玉米秸秆还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产量大,秋季玉米收获后可还田作业时间短、秸秆腐烂慢,为秸秆还田带来困难。为满足东北地区秸秆快速还田和腐烂要求,研制了一种秸秆混肥还田机,可将粉碎秸秆或站立秸秆切碎收集,并与N肥混合后被输送到还田机的一侧,或成条堆放在田间,或喂入到由铧式犁开出垄沟内。利用三维软件SolidWorks对秸秆粉碎捡拾和输送装置进行了参数设计和实体建模,利用有限元ANSYS Workbench对所设计的粉碎刀进行静力学分析验证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并通过分析粉碎刀的秸秆粉碎过程和运动轨迹确定了当粉碎刀受力最小时的最佳排列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当秸秆粉碎捡拾装置转速为2250r/min、还田机前进速度为1.27m/s时,秸秆还田率为95%,秸秆剪切长度合格率为95.5%,秸秆混肥不均匀度为20.5%,作业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为秸秆混肥还田机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长时间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内降水、气温、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显著。湿润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东南部,干旱化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自东向西大部分地区。玉米的气象产量主要受SPEI3-8影响,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储玉米、地储玉米、临储玉米政策的实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多。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镁、钾、钙等营养元素,实施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推进黑土地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对于还田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还田方式能够有效保护耕地环境。本文从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的特性进行详细介绍,从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因地制宜选择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轮作为主,茬口衔接尤其紧张,因而对稻茬麦机械化播种设备的要求较高。在介绍江苏省稻茬麦播种方式的基础上,阐述目前江苏省现有的5种类型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技术概况,并针对江苏省稻茬麦机械化播种存在的全量还田秸秆量大、秸秆移出后综合利用代价大、湿烂田播种小麦难度大、机播生产成本高、新产品补贴难等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适度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研发稻茬麦机械化播种新机具等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