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涉农专业对口就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态度越积极、感知到获得的支持度越大、自我效能感越高、对环境阻碍因素的感知越强,对口就业的意愿越强烈。针对研究结论,对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意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作为农业人才储备的农业院校大学生"离农""弃农"现象越发严重。如何引导农林高校学生向农业人力资本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学生就业涉农意愿以及"一懂两爱"目标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高等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距"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业领域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农村抱有偏见,就业涉农意愿普遍较低。对此,文章提出建议:优化课程设置并重点关注实践课程的设计;营造"支农"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农业;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相似文献   

3.
受国外大学的影响,运动休闲作为一个新专业在我国许多体育院校中开始建立,但是由于我国大学 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受到计划经济时期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采用 文献研究和网络信息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大学运动休闲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对运动休闲相关就业 岗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国外相比,我国运动休闲课程体系处于开始建立阶段,课程培养目标与就 业岗位的契合度不高。  相似文献   

4.
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实现技能强国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新常态化激发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组合拳促进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从厚植农业情怀、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学生服务模式、扎实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扩宽就业渠道五个方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5.
杜永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37-11140
从更新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几方面,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农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应巧艳 《河南农业》2016,(11):149-150
当前尽管我国提出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是涉农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女生的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涉农专业毕业女生就业中面临就业质量差、功利性强等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强为涉农专业女生搭建就业平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以扬州大学经济学院2005届农经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选择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农经类毕业生就业难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农经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涉农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和应用生物科学近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分析,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渠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提出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通过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宣传,提高涉农专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实现;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应用到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186-187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根本消除,我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毕业生供求矛盾的累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短期内难以好转,对于面向农业行业和农村基础的农经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农经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而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非常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农民老龄化问题。目前,国内鲜有关于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意愿的研究。课题组对衡水市职教中心农林和畜牧两个专业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愿景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涉农意愿较低,为43.3%,以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表现尤为明显。和其他几项调查结果如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了解程度、对本专业学习目的明确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相关性。建议学校在强调专业学习的同时,重视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和涉农职业,明确学习目的。本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涉农专业就业压力有加大的趋势。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被闲置,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对影响就业的社会经济制约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用人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人才信息库;各地、市、县成立专门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过渡时期,对农科毕业大学生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择业市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对策以缓解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科创新型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以707名农科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农科创新型人才涉农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政策环境感知对农科创新型人才涉农就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分别在政策环境感知与涉农就业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依据实证分析结论,提高农科创新型人才涉农就业意愿,高校需加强就业引导,推动农科大学生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农科创新型人才政策环境感知;鼓励农科创新型人才树立自信心,提升农科创新型人才的就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3.
遥感系列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遥感课程一般学时短,实践机会少,不能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面向用人单位需求,合理设置遥感课程体系,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和项目运筹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遥感类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农林高校涉农专业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学风建设是农林高校一项坚持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农林高校专业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对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针对涉农专业学风建设常见问题,提出推进学风建设的六大长效机制:筑牢专业思想,构建“乐学—动力”机制;榜样示范引领,培育“勤学—引领”机制;推进学业导师制,布局“导学—共进”机制;朋辈教育影响,创设“辅学—帮扶”机制;深化双创教育,打造“善学—创新”机制;强化纪律意识,探索“视学—养成”机制。通过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为优良学风培育、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农副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涉农工作的却很少,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为了解决涉农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以及涉农中职生不愿从事农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改变中职生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教学思想,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设立教学团队的评价体系,同时在农经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行团队负责人制,由团队负责人进行全面负责管理,学院对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经费下拨,农经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设立相应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农业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导师指导作用;重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发挥校友力量,完善就业网络的建议,旨在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8.
以徐州市职业院校为例,分析了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内涵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确立1个主题,重视2个建设,深化3项改革,突出4项工作,探讨了涉农专业内涵建设的重点,目的是使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有新的提升,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最后阐述了涉农专业内涵建设的6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笔近期对农经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认为目前农经管理类毕业生之所以在就业问题上存在困难,除了与毕业生自身素质有关外还与农村经济不发达、人才市场不完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笔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几个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