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抗病豌豆(Pisum sativum)种质资源,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的535份豌豆材料进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田间表现高抗的有1个材料,占鉴定总数的0.19%;抗病材料2个,占总数的0.37%;中抗材料17个,占总数的3.18%;中感材料60个,占总数的11.12%;感病材料434个,占总数的81.12%;高感材料21个,占总数的3.93%。通过对田间表现出抗性的20个材料进行室内苗期接种鉴定表明,除了4个中抗材料的抗性发生了变化外,其余均与田间抗性表现一致,具有较好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种质资源在本土环境条件下对霜霉病的抗性,采用田间自然感病和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方法对50份国内外藜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霜霉菌Preonos variabilis对藜麦的侵染程度存在较大变异(发病率变化13.30%~100.00%;病情指数1.00~100.00),藜麦种质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筛选到1份高抗材料‘台湾红藜’,占参试材料的2.00%1份抗病材料‘QA064’,占比2.00%,2份中抗材料‘陇藜2号’和‘HL-Q5’,占比4.00%,3份感病材料‘QA045’‘QA050-2’和‘青海-02’,占比6.00%;其余43份材料均表现高感,占比86.00%。本研究首次发现‘台湾红藜’能够被P.variabilis侵染,表现为高抗,还进一步证实田间藜麦霜霉病抗性鉴定采用“三叶法”在藜麦盛花期进行效果较好,相比而言,室内离体叶片接菌鉴定技术更具优势,应作为抗性鉴定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玉米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2—2015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 164份玉米种质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8份材料03GEM00041、07GEM02289、07GEM02902等表现高抗,占比3.26%;61份材料W6、478、4619、A580等表现抗病,占鉴定种质的5.24%;W22、W216、W286等140份表现中抗,占比12.03%;其余566份和359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48.63%和30.84%。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地区玉米种质抗性强弱以及抗性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云南和广东的种质其抗性水平明显低于内蒙古和黑龙江。通过聚类分析发现,41份材料可划分为5类。在系谱图上,抗病性相同的品种大致划分在同一个类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结果同时表明0~10 cm的土壤温度在15.8~17.9℃,病株率在85%以上,为适宜发病温度,其中15.8℃为最佳发病温度;接菌量为0.3%时的病株率明显高于接菌量为0.1%和0.2%的病株率。  相似文献   

4.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段灿星 《草地学报》2019,27(4):1075-1082
为明确629份国内外玉米(Zea mays)种质及杂交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其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L311,18236(2),黄糯包谷(221103)等共25份材料表现高抗,占总鉴定材料的3.97%;HVN-1,B07060-1,YJ001496等34份抗病材料表现抗,占总鉴定材料的5.41%;C7172,zce-4,CI103等55份材料表现中抗,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8.74%;其余322份和193份表现感和高感,分别占总鉴定材料的51.20%和30.68%。分析发现,在266份自交系中,表现中抗及以上自交系共32份,占供试自交系的12.03%;在142份杂交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杂交种有23份,占供试杂交种的16.20%;在216份农家种中,表现中抗及以上农家种有59份,占供试农家种的27.31%。进一步分析发现,来自于中国贵州的种质,其整体抗丝黑穗病的水平明显高于中国云南、内蒙古和四川,也高于俄罗斯和墨西哥种质。同时比较142份国外杂交种的抗性情况,发现来自乌拉圭的杂交种抗丝黑穗病的比例高于巴西。  相似文献   

5.
采用土壤接菌法测定了发病率、病情指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并对60份紫花苜蓿种质材料进行了苗期抗根腐病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牧歌401+2、爱开夏、478572、宝鸡苜蓿等12份苜蓿材料对尖孢镰刀菌表现为耐病,病情指数范围为25.92~29.63,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0.0%;同心、榆次和GT49R等3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感病,病情指数范围为40.34~57.85,占鉴定材料总数的56.67%;新疆大叶、兴平和普罗旺斯等14份苜蓿材料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范围为60.22~82.78,占鉴定材料总数的23.33%;无表现免疫和抗病的材料。接种尖孢镰刀菌后苜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感病材料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耐病材料。  相似文献   

6.
枯萎病严重影响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估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枯萎病菌株TR4的抗性,遴选和储备抗病种质资源,为香蕉种质资源多样性在云南地区的利用、抗病种质资源和抗病基因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将香蕉种质资源分为免疫,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六个等级。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遴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好的香蕉种质资源。在接种常规浓度(1×106孢子数/mL)TR4(15-1)条件下,Kazirakwe,Igitsiri,Mbwazirume,Inkira,Akpakpak,Pahang是云南菌株TR4(15-1)的抗病种质资源,接种20天的病情指数范围是20.31-29.27;GCTCV-119和Gros Michel为中抗种质资源;Baxi Jiao,Banksii和Ibwi是感病种质资源。在高浓度(1×108孢子数/mL)TR4(15-1)侵染下,常规浓度筛选到的6份抗病种质资源仍然表现为抗病,但GCTCV-119,Gros Michel,Baxi Jiao,Banksii和Ibwi均划分为感病种质资源。结合不同浓度病原菌侵染的病害调查分析,11份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菌株TR4(15-1)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TR4(15-1)的强度依次为:Kazirakwe> Inkira>Pahang> Akpakpak> Igitsiri> Mbwazirume。本研究遴选到6份香蕉种质资源(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对云南菌株TR4(15-1)具有较好的抗病性,为广谱性抗病资源。研究结果为云南产区香蕉抗病资源的储备、抗病种质的利用、保障云南香蕉产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鉴定不同居群鹅观草种质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为牧草及麦类作物抗病基因的选取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遗传资源基础。本研究采用田间接种法对来自国内外的34份鹅观草种质资源(野生资源33份,品种1份)进行了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种质资源抗病能力存在多样性。34份鹅观草条锈病的严重度、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1.49%~50.46%,19.85%~74.24%和2.63~37.60,变异系数分别为30.01%,26.54%和49.67%;反应型和发生程度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4和轻发生(1级)至大发生(5级);各病害指标之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上5个指标综合聚类分析表明:34份材料中,6份高抗(HR,占17.65%)、4份中抗(MR,占11.76%)、17份中感(MS,占50.00%)和7份高感(HS,占20.59%)。34份鹅观草白粉病的反应型、严重度和植株感病率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4,0~60.00%和0~100%;34份材料聚类分析得知:12份高抗(HR,占35.29%)、5份中抗(MR,占14.71%)、11份中感(MS,占32.35%)和6份高感(HS,占17.6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具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ZY 1007和Pr 87-88 344,可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抗稻瘟病子预44为父本和感病的江南香糯为母本杂交获得F1,经一粒传建立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昆明宜良县应用自然诱发接种法研究分析群体的田间叶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总样本中,其中全部表型为抗的株系有60份,约占总数的32%;全部表型为感的株系有37份,约占总数的20%;剩余90个株系抗感均有分离。最后通过Excel软件对3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3个重复当中,1和3重复实验数据较好,可用于后续实验,作为子预44微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定位的表型数据。  相似文献   

9.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导致的燕麦(Avena sativa)红叶病,是我国燕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材料对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水平,本研究于2015–2017年,用模糊识别法和目测法调查了33份燕麦资源在灌浆期自然感染蚜虫和BYDV的情况。通过计算蚜量比值和病害平均严重度,对其进行了抗蚜性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铃铛麦、青永久420、青永久119、白燕1号、农大360、MN10253、宁莜1号和重穗莜麦8份材料在3年间均对蚜虫表现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4.24%。而Jim、MN11213和花晚6号3年间均一致表现感蚜,占供试材料的9.09%;参试材料中有10份均对BYDV表现抗性,包括铃铛麦、堵吉、农大360、青永久119、青永久260、青永久420、科燕1号、青永久31、宁莜1号和青永久9,占供试材料的30.3%。而定莜4号和Jim在3年间均一致表现感病,占供试材料的6.06%。33份供试材料中在3年间既抗蚜虫又抗BYDV的有铃铛麦、青永久119、青永久420、农大360和宁莜1号5份,是优异的病虫兼抗燕麦种质;Jim既感蚜又感BYDV。田间蚜量比值与BYDV病害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白燕15号作为离群材料,易被BYDV感染。本研究对燕麦种质资源抗蚜性和BYDV抗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抗性较强的燕麦种质,对燕麦的抗病虫育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 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大麦黄矮病毒差异,于2011~2016年采用人工接种对291份燕麦种质进行了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的燕麦红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04份皮燕麦(Hull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出免疫材料;其中DA92-2F4,DA92-3F4和Rigdon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供试材料的1.5%;Wallaroo、青永久96、青23、青永久709等11份材料表现为抗(R),占5.4%;青3115、131-10燕麦、S20-36-6、DA92-1F4、青永久304等4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20.6%;45份和103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22.1%和50.5%。在供试的87份裸燕麦(Naked oats)材料中,未检测到免疫材料,其中VAO-1,定莜2032和花早2号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HR),占3.4%;2002x2-2-5-1-5-16、200215-13-2-2、9641-6、9418和08行-171-22等5份材料表现抗(R),占5.7%;白燕2号、白燕11号、内燕4号、07-21-7、定西R-30-21燕麦等28份材料表现为中抗(MR),占32.2%;36份和15份材料分别表现感(S)和高感(HS),占41.4%和17.2%。6份燕麦品种(系)首次被鉴定为高抗BYDV材料,可为燕麦种质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2.
对桑种质资源进行抗桑疫病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田立道  李雪明 《蚕业科学》1996,22(4):205-207
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201份桑种质进行对桑疫病抗性鉴定,初步选拔出高抗种质29份,中抗种质42份,感病种质130份。  相似文献   

13.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杧果细菌性黑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评价杧果种质对黑斑病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64份杧果种质进行细菌性黑斑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发现64 份种质材料有 2 份抗病,9份中抗,53份感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种质。  相似文献   

14.
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李属资源对细菌性穿孔病的抗性,寻找抗病种质,笔者调查了国家果树种质熊岳李杏圃中李属8个种450余份种质资源枝条、果实和叶片对细菌性穿孔病的感病性。结果,枝条对李细菌性穿孔病免疫的有美洲李、黑刺李、樱桃李、加拿大李4个种。中感的有杏李、乌苏里李2个种。16个欧洲李品种中,有15个免疫,只有大玫瑰1个品种感病3级(低感)。222份中国李资源中,感病0(免疫)、1(极低)、3(低感)、5(中感)、7(高感)、叭极高感)级的资源数分别占28.4%、33.6%、18.9%、9.0%、6.8%、3.1%。澳大利亚的JulyRose、澳大利亚14…  相似文献   

16.
苜蓿对褐斑病抗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实验条件下,就国内外收集的250份苜蓿种质材料幼苗对褐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苜蓿种质材料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幼苗发病率为11.1%~100%,病情指数为4.1~73%。有45份(占总数18%)的病指数低于20%,且全部为国外品种。大部分材料(78%)的病指数为:20%~60%。病指数大于60%的10份最敏感的材料中有6份来自国内,4份来自国外。  相似文献   

17.
在露地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110份梨地方种质资源抗病性分析,筛选出多抗材料,为福建梨多抗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根据病害症状确定病害的类别,调查主要危害福建梨叶片的3种病害斑点炭疽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抗病性等级,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种质材料抗病性。结果表明,110份梨地方资源全部发生斑点炭疽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其中黑斑病发病最严重:110份材料均发生黑斑病,发病率达100%有73份,占所有材料的66.36%;其次为斑点炭疽病:62份材料发生斑点炭疽病,发病率达100%有58份,占比93.55%;褐斑病发病最轻:有99份材料发生褐斑病,其中发病率达100%仅8份,占所有材料的7.27%。对梨黑斑病抗病等级以上的材料有49份,占总数的44.55%;对梨褐斑病抗病等级以上的材料有101份,占总数的91.82%。结合种质资源的田间发病率及对 3 种病害的抗性,筛选出6份材料对 3 种叶部病害均达到高抗等级以上,分别为武平粳米梨、长汀秤砣梨、连城八月白、连江狗头梨、长泰棕包梨和六月青3号,可作为多抗梨种质资源应用于梨抗病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1986~1989年对154份经济性状较好的桑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桑疫病抗病性鉴定。采用病区自然感病与人工接菌相结合的方法,以湖桑199、荷叶白、桐乡青分别作强、中、弱抗性的对照材料,根据病条(叶)率和病情指数与对照材料相比,确定抗性,抗性按六级分类。鉴定结果:在154份供鉴材料中,高抗(HR)材料有4份,强抗(R)材料有18份,中抗(MR)材料有53份,中感(MS)材料有50份,易感(S)材料有23份,高感(HS)材料有6份。  相似文献   

19.
桑种质资源对黄化型萎缩病抗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病穗套接接种的方法,对252份桑种质进行抗黄化型萎缩病鉴定。结果,高抗19份,中抗106份,感病50份,易感77份。不同地区桑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存在差异,长江以南地区桑种质抗病性比长江以北桑种质强,桑种之间的抗病性亦不同,广东桑和蒙桑的抗病性强于其他桑种。初步筛选出高抗种质,可作桑育种材料,并可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20.
玉米黑束病产量损失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铠  孟有儒 《草业科学》2009,26(7):133-136
玉米Zea mays黑束病Acrimonium strictum抗、感病品种影响产量构成的因素是病株不形成雌穗或穗粒数减少及千粒重降低,病株平均损失率66.0%。耐病品种则主要是穗粒数减少,病株平均损失率14.7%。2005-2006年通过土壤接菌共鉴定1 382份玉米品种(系),其中未发病1 097份,占79.3%;高抗5份,抗病5份,各占0.36%,耐病15份,占1.08%,感病27份,占2.0%,高感233份,占16.9%。而且对茎秆体内还原糖、全磷、全氮、粗蛋白含量与品种(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