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政权及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向“乡政村治”的体制转变,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这些变化势必给中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带来影响,促使中国农村法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下的“人治”型法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下的法理型法制的历史性变革与转型。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经济、文化落后,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为了解定西市农村法制建设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农村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现以农民为核心,结合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法制建设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情况,将定西市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演变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我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特征;二是中西合璧的兼容性;三是习俗变革的不平衡性。社会风俗的演变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又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产生强有力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示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笔者对株洲市进行的实地调查显示株洲市公示语英译存在语言层面、语用层面、文化层面等多层面的错误。同时立足于生态翻译学视角,提出以服务读者为目的;"拿来主义"和"译与不译"等公示语翻译原则,以期规范城市公示语翻译,促进城市国际化接轨。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图书馆是文化栽体,是一个城市文化标志。它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新常态的影响已经从传统的经济领域拓展到了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这些影响正在对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形成倒逼机制,只有顺应新常态形势,对扶贫工作机制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巨变,带来了农村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而且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巨大嬗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出现了农民就业的多样性、劳动的分散性和人员的流动性等特点。再加上两个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农村文化队伍数量锐减,文化阵地丢失,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松懈停滞状态,导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之风盛行、宗教势力复活等,引发出极其荒唐的闹剧;盗掘古墓、畸型婚姻增多、拐卖妇幼猖獗、敲诈拐骗、掺杂兑假、以色骗财等欺诈行为,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榆中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总人口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8万人.农民的基本情况如何,直接间接地决定了榆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农民问题始终是榆中县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塑了民主氛围,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人才支撑与和谐秩序,并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只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它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处理.通过何种手段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何种途径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呢?这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宏斌 《农业考古》2002,(1):115-121,190
战国秦汉时代,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就农业科技文化交流而言,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空前繁盛的历史景观。这一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既具备了农业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动力核心,而且具有了相宜的政治环境、经济物质基础、交通条件以及思想文化氛围,下面分而述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封闭向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突破.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从经济到政治、文化、道德,从观念形态到实践领域,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全方位突破.这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不断更新着教育观念和内容.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在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渠道、新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划时代地融合交汇,社会处于转型期,处于中华民族新时代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期.在这种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中,过去相对封闭的社会生活模式被颠覆,开放的社会生活正在影响着每个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环境问题也日显突出。城市作为一个地域综合体,是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而作为城市文明中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建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对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过程既受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传统道德文化消解了现代法治文化的影响,臣民文化阻碍了公民意识的树立,小农价值观念制约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村民自治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自治的质量,这些文化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制约决定了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共空间既是城市的组成要素,又是市民感知城市的媒介,城市文化与大众文化依托公共空间而体现.茶馆作为清代北京城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在功能、类型和空间分布上都有明显的特征,在传统社会与市民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清末以降,社会的剧烈变革直接反映于北京城茶馆文化的变迁:除传统茶馆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发生改变以外,还有部分茶馆积极投入到新式启蒙教育当中,在店内进行讲报、宣讲活动并上演爱国剧目等,为开启民智和改良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北京城中出现了一些新形式的茶馆,作为公共空间改造重点的公园、电影院等也逐渐成为了新的休闲时尚,传统茶馆则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转型与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是利益结构调整、重构和稀缺资源的再配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机制及组织形式发生着变革。当前,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释放农村资源的潜力,进行科技和制度创新,寻求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资源效益、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平衡,以及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平衡,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闽赣边区南部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粤赣三边地区位于江西的东南部、福建的西南部、广东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山区,也是北方人民南下进入广东、福建重要的交通路线。传统中国历史的发展,政治社会方面每每出现周期性的危机。呈一治一乱的循环状态;经济文化的区域格局方面其重心不断的东徙南移。闽粤赣三边地区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是接纳北方战乱难民和中原文化的区域,又是把这些外籍移民和外来文化封闭起来的区域。因此,  相似文献   

19.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上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Marthur(2003)统计在中国大约有2亿到3亿的人口在学英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超级大国,中国社会文化对英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些前提之下中国英语这一英语的语言新变体应运而生,并引起了语言学家及教育学家的浓厚兴趣。从中国英语的定义出发,从词汇、句法及语篇等角度探讨中国英语的特征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42-143
地域文化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地域文化作为作为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现代城市建设中保留浓郁的民族特色,以衡阳市地域文化为例,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应用进行分析,推进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特色的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