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引起的症状、冬孢子表面特征的电镜观察,冬孢子萌发及交互接种比较结果,认为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是寄生于同一寄主属上的两种不同的黑粉菌种。现将谷子轴黑粉菌学名更正为Sphacelotheca diplospora(Ell.et EV.)Clint.  相似文献   

2.
茶饼病菌的侵染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在20℃左右,用茶饼病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的担孢子接种于感病的茶树品种上,2小时后叶面上的担孢子开始萌发(萌发率3.1%),4小时后的萌发率为7.9%,24小时则高达21.3%。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气温在18~20℃的条件下,从病菌的侵入到症状的出现为10~13天;在20~23℃时,则为8~10天。 2.担孢子在茶叶面露水中萌发率最高。萌发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达90%以上才能萌发,而以在水滴中最适。在散射光下萌发率较高。担孢子寿命在18~23℃条件下,仅为4~7天。病斑在3~4天内有再产生担孢子的能力。 3.在茶树生长期间,担孢子全年可产生8~9次。担孢子借气流传播,每天以凌晨1:00—5:00时捕捉的孢子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对云南油杉叶锈病(the needle rust of Keteleeria evelyniana)及其病原多年系统研究的结果。经生物学特性研究,己知油杉金锈 Chrysomyxa keteleeriae(Tai)Wang etPeterson 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100%或100%加水滴;持续光照则有强烈的抑制萌发作用。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是:温度24℃左右,相对湿度75%。湿度过高,萌发率反而下降;萌发也受持续光照的抑制。系统观察和以担孢子悬浮液为接种体的室内外人工接种实验,确认油杉金锈具有单主寄生短循环型(automicrocyclic)生活史,它以菌丝体在针叶病斑组织中越冬,次年春末夏初产生冬孢子柱,冬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以担孢子为初侵染源,侵染当年抽生的幼嫩针叶,当年发病,且不再产生新的接种体,故云南油杉叶锈病为单循环病害(singlecycle disease)。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乌霉",群众称之为长"蘑菇"。瘿,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一、发生规律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齿黑粉菌属的稻粒黑粉菌引起的。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值等培养参数,观察这些不同的参数对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孢子在充分吸水、温度24~28℃、光照与黑暗间隔培养12 h、pH值为7左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试验还观察并描述了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为了建立稻粒黑粉病人工接种体系及研究稻粒黑粉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需要筛选到能够产生稻粒黑粉病的接种体——次生小孢子的培养基。试验还研究了麸皮培养基等7种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结果发现麸皮培养基最适合稻粒黑粉菌产生次生小孢子。  相似文献   

6.
<正>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俗称羊胡子、羊毛疔,除了危害苹果、梨等果树,还危害转主寄主桧柏。其病原菌是转主寄生菌,是有转主寄主现象的代表性病害。1发生规律苹果锈病以菌丝体在桧柏枝上的菌瘿里或桧柏体表的锈孢子上越冬。春天菌瘿产出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到果树上,侵染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进行为害,担孢子每年只侵染一次。秋季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形成菌瘿越  相似文献   

7.
一、发病规律。该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寄主的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扩展,经7~12天潜育期,由气孔抽出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产生新的游动孢子,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流动很快,孢子囊萌发的适温为10~15℃,低温、高湿易于发病。秋天多雨、大雾,有利于病害流行。山东从7~8月份开始发病,9月为盛期。  相似文献   

8.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9.
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  相似文献   

10.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进一步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对三种越冬形式的病原菌分别采用直接镜检、组织分离法及致病性测定对芦荟黑斑病菌(Alternaria obpyriformis T.Y.Zhang)进行了越冬场所和越冬方式的研究。通过针刺法、涂抹法及玻片粘着法确定病菌侵入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了病菌对5科10种植物的侵染能力。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病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越冬,通过气孔和伤口侵入寄主,分生孢子能借助气流传播;人工接种时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的部分植物。供试的7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保功可湿性粉剂对其病菌的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4.24%;扑海因悬浮剂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7.44%。  相似文献   

12.
 利用菌丝染色和胼胝质特异性染色技术,研究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与非寄主植物大豆互作时,能否诱导大豆产生胼胝质沉积相关的防御反应。将玉米小斑病菌接种到大豆叶片3h后即可观察到孢子能在大豆叶片上萌发,12h后能诱导大豆叶片细胞中胼胝质沉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录水平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表达有变化。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作为玉米小斑病菌的非寄主植物,可受玉米小斑病菌诱导而产生胼胝质沉积的防御反应,为进一步探明作物多样性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非寄主抗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30年来作者在应用微生物学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和成就如下: 麦角菌:麦角菌能引起多种禾谷类作物的严重病害,但它能产生有药用价值的一系列麦角碱,其中麦角新碱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妇产科临床,防治妇女产后大出血。麦角的含碱量随寄主而不同,一般为0.061%~0.34%.麦角菌的栽培已在黑麦上获得成功,由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ious)分离的菌株Claviceps purpurea,Ce-3系列栽培产生的麦角的含总碱量达0.22%~0.40%.麦角碱的人工发酵生产已于1963年突破。利用灭菌的小麦粒接种麦角菌后,培养25天后,麦角碱的含量可达0.06%,与从黑麦地里采集的野生麦角的含碱量相近。在培养基内单独或混合加入葡萄糖、蔗糖、蛋白胨、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可大大提高麦角碱产量。这种生产方法非常适用于条件有限的农村小工厂。麦角碱的液体深层发酵生产亦已取得成功,总碱和新碱的产量分别达到0.00936%和0.00579%.用鱼粉代替谷氨酸作氮源,总碱和新碱的产量分别增至0.0304%和0.0178%(发酵滤液)及0.160%和0.049 5%(菌丝体)。应用产碱期菌丝(idiophase mycelia)连续接种,无论在鱼粉或谷氨酸培养基中都可增加麦角碱的产量,并可使发酵周期缩短5~6天。菌落产碱动态的研究证明,产碱期菌丝在转入新鲜发酵培养基中后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长和较高水平的麦角碱合成能力。作者还创造了适用于快速测定发酵滤液中含碱量和菌落产碱能力的新方法。这一方法非常适用于产碱菌株的大量筛选和菌种的遗传育种研究。玉米黑粉菌玉米黑粉在发酵工业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它具有很高的突变率。黑色菌系形成的黑色素是酚化合物氧化的结果,加抗坏血酸可阻止黑色素的产生。作者近来证明,黑色素的产生与某些含硫氨基酸如甲硫氨酸、胱氨酸和半胱氨酸有关。作者还证明,该菌具有很强的转化酶活性和吲哚乙酸合成能力,这两者可能与该菌的致病性和瘤形成有关。四甲基秋兰姆化二硫(TMTD)对玉米黑粉菌的生长有高度抑制作用,并对受该菌侵染的玉米幼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转化酶和吲哚乙酸合成抑制剂也可能在该病的化疗中有用。作者还发现玉米黑粉菌的一个黑色菌系B5含有环状双链DNA质粒,它的周长为0.5~0.7μ,分子量1~1.4×106道尔顿。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该质粒有不同的复制期。国际上许多实验室都对利用这种质粒建立真核生物的克隆感兴趣。噬菌体T4噬菌体T4是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大约含150个基因。作者成功地克隆了T4的两个基因:基因42(脱氧胞苷酸羟甲基化酶)和免疫基因(imm).将含胞苷的T4 DNA用EcoRI部分酶切后,用质粒pBR322作载体,克隆于大肠杆菌KH802中。用T4琥珀突变体进行标记获救斑点试验来鉴定克隆的DNA片段。从5000个克隆中得到10个含基因43(DNA多聚酶)片段,其中CC-20还带有完整的基因42和免疫基因。羟甲基化酶是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中的重要工具酶,已由CC-20的培养滤液中分离到;免疫基因能提供寄主细胞对T4感染的免疫性,因而可能为发酵工业中防治噬菌体感染提供新的途径。小麦锈病作者证明氨基苯磺酸和其钠盐是小麦锈病的有效治疗剂,并已于1960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对氨基苯磺酸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非常相似,而且后者还是叶酸结构的一部分(后两者是锈菌生长必需的维生索),是嘌呤和嘧啶合成的辅因子;对氨基苯甲酸、叶酸、嘌呤和嘧啶能抵消对氨基苯磺酸的抑菌作用,因而它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同时还和该菌的核酸代谢有关。小麦锈菌一向被认为是绝对寄生菌,作者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小麦叶锈病菌的成功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概念。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段在人工培养基培养后,能在残废叶段上大量产生夏孢子,此夏孢子转接到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同时,锈菌的菌丝还能由叶片伸入到周围培养基中,表明锈菌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进行腐生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和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 laria)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对白术和白头翁2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为10 mg·mL-1时,白术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开花期龙胆草植株上接种龙胆草斑枯病菌,然后置于温室内保温保湿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固定、制片,来镜检观察病原菌形态结构变化及组织病变过程.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完成侵入需要12~48h,大约在接种10天后显示症状,16天形成分生孢子器并成熟;病菌侵染寄主引起症状后,菌丝多从叶片背面跨过叶肉组织,在叶片正面的薄壁细胞间集结,最后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产生于表皮下薄壁细胞之间,具有一定随机性.  相似文献   

16.
谷子黑穗病田间接菌方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子黑穗病是山西省谷子的一个主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的迹象。试验通过对谷子黑穗病设立不同的接菌方式和接菌的定量指标,分析接菌效果,以便准确地鉴定谷子黑穗病的发病情况,更好地研究谷子黑穗病,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芸苔素内酯与苯甲丙环唑共同作用防控玉米小斑病,利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以及人工接种方法,测定芸苔素内酯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同时调查其防效并测定防御反应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芸苔素内酯对玉米小斑病菌菌落及孢子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施用芸苔素内酯和减量苯甲丙环唑混剂与单一施用常规用量苯甲丙环唑防效相近,防御反应结果基本一致,且发病前喷药效果更佳。因此本研究证实,利用芸苔素内酯可以减少苯甲丙环唑的用量且达到相同的防病效果,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parameters of fas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ground fluorescence, Fo and maximal fluorescence, Fm) and red/NIR reflectance were assessed with a Pulse-Amplitude-Modulated (PAM)-Imaging system on a daily basis over a period of 2 weeks following inoculation of wheat leaves with powdery mildew and leaf rust. The early detection of these infections by means of fluorescence imaging was possible 2–3 days before visual symptoms or significant changes in normalised-differenced-vegetation index (NDVI) became apparent. The initial infection of both fungi caused an increase in Fo and decrease in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Fv/Fo).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ungal pustules was accompanied by reduction in Fo and Fm. This resulted mainly from lower absorption of fluorescence exciting light by the leaf mesophyll due to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fungal mycelium, and to lesser extent from the chlorophyll breakdown underneath pustules. Among the evaluated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Fv/Fo displayed the most pronounced response to both kinds of infection. Mildew infection influen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neither in the direct vicinity of mycelium nor in the apparently healthy leaf regions. Rust infected plants, in contrast,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Fv/Fm and Fv/Fo in chlorotic tissue around pustules. The same, but less pronounced tendency was found in the apparently healthy regions of rust infected leaves in the last days of the experiment. Dark adaptation of leaves proved to be necessary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both pathogen infections by means of fluorescence imaging. Additional 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this technique for remote sensing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菌落直径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主要致病菌小麦根腐离蠕孢(B ip olaris sorok injana)和链格孢霉(A lternaria a lterna ta)的毒力作用,并在温室盆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明显毒力差异。从分生孢子萌发率看,敌力脱浓度为0.250μL/mL时对小麦黑胚病2种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99%以上,代森锰锌浓度为350μg/mL时的抑制率达94.5%以上,而多菌灵浓度为500μg/mL时的抑制率不到40%,远远低于以上两种药剂。从菌落直径看,敌力脱的致死中浓度(EC50)值最小,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小麦灌浆初期对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种植的感病品种丰舞981于人工接种前2 d和接种后4 d分别喷施3种杀菌剂,小麦黑胚率调查结果与室内抑菌实验结果相似,敌力脱和代森猛锌对小麦黑胚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多菌灵效果较差。接种病原菌后4 d喷药处理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接种前2 d的喷药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