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河流水系众多,不少河流蜿蜒曲折穿城而过,河流沿岸地带成了各个城市的发祥地。本文对滨河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滨河景观的后续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黎黎 《新农业》2023,(1):26-28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要素,其滨河绿化在生态、景观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滨河绿化带的设计与养护在园林绿化中尤为重要。浑河是沈阳市的代表河流,贯穿整个城市脉络,滋养着河岸两侧的生命。本文以沈阳市浑河为例,探究滨河绿化带的设计规划原则和养护管理建议,期以对园林绿化中滨河绿化的建设提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3.
岳西县衙前河是岳西县重要的穿城骨干河流。滨河绿化景观带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水利与景观功能相协调,滨河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和创新性原则,科学地开展竖向设计,景观功能的分区和布局规划,景点和功能设施的设计,将滨河绿化景观带建设成为一个集健身、休闲、观赏以及水利行洪为一体的、开放性的公园绿地。  相似文献   

4.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提出了城市带状滨河景观空间塑造的原则,并以昆明市东川区小江干流城区段规划方案为例,探讨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滨河景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马家沟绿地现状分析及生态廊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哈尔滨市马家沟规划现状入手,对其滨河绿地空间与功能以及植物景观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马家沟滨河绿地生态廊道的建设提出了总体规划的思路,从植物造景的角度,对城市滨水绿地生态廊道的实现提出了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河带的景观设计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滨河景观也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城市也加大了滨河景观区的规划建设步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容易忽略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仅仅是为了视觉效果而造景,使滨河带景观空间与城市的整体空间没有完美的融合,应该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自然景观的优势对当地的滨水岸进行规划设计,让滨河区景观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地带,使其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河流治理应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河流景观廊道建设,链接、凝聚城市发展,提前管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两岸产业格局,拓展河流景观廊道社会功能,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是当前开放性空间规划的热点之一。杭埠河是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是连接三河镇和巢湖的重要河流。目前河流水污染严重,湿地文化和滨水游憩空间缺失,河流景观廊道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本文以链接功能为导向,提出增强河流生态稳定性、营造异质性景观和建设多样性文化等措施,恢复杭埠河景观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活力,以期在保护河流湿地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有效链接到巢湖风景区,有力推动三河古镇、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巢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并唤醒人们保护河流、管理河流、利用河流和亲近河流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8.
运用GIS技术和Fragstats4.2景观指数分析,采用绿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2个空间构成指标和5个常用景观指数,从总体构成、具体河段以及主城与郊区差异比较3个方面分析滨河区主干河流周边绿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整体区域植被覆盖度不高。休闲服务类绿地占比较小,分布分散,连通度低。自然形态类绿地占比相对较大,集中分布,连接度低。农业生产类占比大,集中成片,连接度高;中小型河流的公园休闲服务空间体系完善,连接度较好。区域性和流域性两级河流绿地空间功能单一,连接度需提升;主城区主体类型公园和乔木林地分布较之郊区分散,连通性更好。研究结果为城市滨河区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对于提升复合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滨河景观在现代城市中的功能与地位的基础上,以扬州市扬城西路总体规划为例,探析了当代城市滨河景观的规划方法,以为城市滨河景观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滏阳河武强段滨河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滏阳河武强段滨河景观规划,从设计构思、河流生态改造、植物规划等方面,对"有序的多元"型的综合性生态滨水景观的营造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认为须根据规划创意理念,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展现滨水绿地空间景观特色,建造滨水园林景观和湿地保护景观,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环境.  相似文献   

11.
植物景观作为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淮安市里运河绿地植物景观总体特征、淮安运河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淮安运河绿地植物景观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淮安城市里运河植物环境的种植结构,并得出相应结论,为淮安市绿化建设提供准确的科研数据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  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  结果  (1)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有5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3)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的5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  结论  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3.
钟喜林  钟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62-14864
阐述了河岸带以及河岸带生态园林营造的基本内涵,以江西省龙南县"三江六岸"生态园林景观营造为例,指出其河岸生态园林景观的发展现状,即生态园林景观与文化营造不足、自然景观尚需营建和保护、河水污染日益加剧、照明系统有待完善、滨江房产开发压力较大、连续变化的水位对现有景观造成一定影响。针对河岸生态园林景观存在的上述问题,强调河岸生态园林景观营造应结合河岸线整治,对城区3条河流进行岸线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注重生态维护以及对滨水空间的利用和对亲水空间的营造,结合园林功能,保护其生态系统,以形成河道绿化生态廊道。建议加强滨河绿地斑块在空间上的连通性,形成河道绿化生态廊道,满足生物种群的"流动性"要求,并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湿地公园,进而分别针对渥江、濂江、桃江提出了具体的景观营造措施。  相似文献   

14.
滨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欢 《农技服务》2008,25(4):85-86
在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利用宿州市地理条件和江北平原型的城市特色,同时紧紧把握城市滨河景观,建立两大反映城市特色的网络体系。将滨河景观融合于绿地系统规划之中。突出宿州自己的城市特色,展现具有滨河景观的平原型园林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5.
对勐仑镇(段)带状滨河绿地植物现状、现有地形及西双版纳植物资源进行调查。通过研究滨河植物景观在城镇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热带雨林植物式植物造景对旅游小镇带来的经济效益,结合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对勐仑小镇带状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及配置,使勐仑小镇滨河绿化带成为一个具有"绿色生态""热带雨林""傣家风情""植物奇观"特色休闲及交往娱乐需求的良好户外活动空间,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城市滨河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我国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河流本身的自然性、连续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性,提出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方法和策略,包括建立生态驳岸和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河流湿地、建立依托于河流的绿脉网络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归纳总结文化学、可持续发展思想、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现象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地域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探索出滨河绿道景观设计与地域特征的契合点,并提出基于地域性特征滨河绿道景观设计基本方法,为当今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更具地域特征提供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滨河地带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了城市河流对于城市的主要功能作用;归纳总结了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城市滨河地带景观规划设计的观念和理念.  相似文献   

19.
刘卫斌  陈祺  杨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97-10200
以中卫市中央大道景观带设计为例,立足沙漠边缘的实际,紧扣"沙文化"主题,探索滨河城市干道的地域文化与绿色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充分认识文化意蕴对城市干道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以及城市供水系统和城市消防设施的完善,城市水系职能发生变迁,不恰当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城市水系遭受破坏和污染。作为城市园林中最活跃、生态敏感度最高的部分,城市滨河绿地对于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滨河绿地的这种潜力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滨河绿地建设不仅仅应该注重视觉效果,更应该注重对水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充分发挥水系的自然美学价值以及对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