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磷添加量(0,20,80 mg/kg)和土霉素添加量(0,40,160 mg/kg)对小麦和紫花苜蓿幼苗生物量及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水平土霉素处理中,20,80 mg/kg磷处理的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均比不加磷时高,分别高22.7%~34.1%,10.0%~30.0%和9.1%~18.3%。除160 mg/kg土霉素加80 mg/kg磷的处理外,所有处理的苜蓿根生物量均小于不加磷和土霉素的对照。小麦的根长和根表面积随着土霉素添加量的增加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总体来看,施磷显著促进了小麦幼苗地上部的生长,但对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土霉素对苜蓿幼苗的根系发育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土壤中土霉素残留对作物早期生长的影响和指导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污染使很多成年人的健康受到危害,在印度,由于有毒气体(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铅氧化物等)的污染使咽喉症发病率为其它国家的12倍、癌症患者高达150万。如果再不加强监督和控制,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将增加两倍。近代,为了增产粮食,农业生产实行高投入。由于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引起了各种污染问题,也影响到动植物种群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使用的透支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增大。豆科植物在根系中因其可与根瘤菌共生形成特殊结构---根瘤,具有生物固氮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种植豆科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形成的共生固氮体系可以减少氮肥的投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是一种天然的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文介绍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一些重要特征,论述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的关系,表明发展豆科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维持土地的生产力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麻对Cu和Cu-EDDS的吸收和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庆  李敏  骆永明  宋静  赵其国 《土壤》2006,38(5):626-631
生物可降解特性螯合剂[S,S]-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被推荐用作污染土壤强化植物修复中的重金属活化试剂。我国能源经济作物红麻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产量,可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或稳定修复。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红麻对水培营养液中Cu及Cu-EDDS的吸收和富集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能源植物红麻各组织中Cu的富集浓度依次为:根>叶>茎(皮)。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红麻根系从水培溶液中吸收的Cu主要经木质部导管向地上部运输。EDDS处理及Cu/EDDS摩尔比<1时,对红麻生长无急性植物毒性。红麻纤维皮层内Cu含量低于其他组织内的Cu含量,并低于纺织产品Cu含量标准(HJBZ30-2000)。预测在Cu污染土壤上种植红麻,可望实现红麻纤维的安全生产,同时有可能实现对轻度Cu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和吸取修复。  相似文献   

5.
在田间条件下,定量检测施用化学氮肥后土壤的氨气损失,往往需要很多设备,试验周期也较长[3-6]。我们在研究碳酸氢铵、氨水在土壤中的扩散损失时,采用了J.H.Baker研究液氨的方法[2]。  相似文献   

6.
农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储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的含量和性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黄土高原南部高原沟壑区(长武地区)塬面上农田以及不同树龄的果园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系数(Kos)和有机碳密度差异。结果显示,该区域果园表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整体水平与农田相当,但果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随果园年限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在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及难氧化有机碳都随深度下降而下降的趋势;而Kos值随剖面深度和果园年限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0~2 m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从高到底顺序是:农田>新果园(小于5年果园)>盛果期果园(10~15年果园)>老果园(15年以上果园)。以农田为基准,在0~200 cm厚度土层中,新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6.1%,盛果期果园下降了9.3%,老果园有机碳储量下降了22.4%。说明随着果园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生物防治病虫害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大豆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黑斑病(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为了控制灰霉病和黑斑病对大豆的危害,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采用土壤稀释法从江西省东乡野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64株拮抗菌,经反复筛选及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A2、A6、A10、F7和G6对大豆灰霉病菌和黑斑病菌有稳定拮抗作用。通过菌株发酵滤液和化学农药抑菌效果比较,菌株发酵液的抑菌率远超化学农药,其中拮抗菌的发酵滤液对灰霉病最佳抑制率达91. 7%,对黑斑病最佳抑制率在60. 9%~87. 0%之间;而灰霉病特效素和苯醚甲环唑对灰霉病和黑斑病的最佳抑制率仅为68. 0%和47. 3%。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分子鉴定,5株菌分别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绛红产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ochromogenes)、圈卷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nsochromogenes)、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和类芽孢杆菌(Panenibacillus sp.)。本研究为大豆灰霉病和黑斑病的生防菌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 土地破坏的程度令人吃惊充足的粮食供给依赖于富饶的土地。土壤侵蚀是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世界粮食生产。今天的人群密度比以前更大,很多人营养不良。现有十亿人营养不良,问题是人口增长太快。现时97%的世界粮食供给来自土地,而不是来自海洋和其他水生系统。因此,为了一个稳定的农业系统,土壤侵蚀的控制对于任何能保证发展和增加世界粮食的方案是必需的。当农业努力集中在增加作物产量时,恰好,土壤的凌削也在增加。土地破坏的程度使人吃惊;侵袭着大约地球土地面积的35%。在某些地区尽管大量施用化肥和其他肥料,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条件下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间套作不但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效降低土壤风蚀的重要措施。明确间套作体系中氮素竞争与互补机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于2010年和2011年在内蒙古武川进行了大田试验,利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方法测定植株各器官氮素含量和氮吸收量,探讨间作中作物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从系统角度出发,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系统的氮吸收当量比(NER)为0.95~1.02,差异不显著,这种间作模式对作物氮的吸收效率没有影响。从作物角度出发,间作没有显著提高向日葵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却降低了系统中马铃薯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间作中,向日葵氮偏吸收当量比为0.53~0.74,大于其种植比例(50%),说明间作向日葵具有显著的氮素竞争和吸收优势;而马铃薯氮偏吸收当量比为0.28~0.42,低于其在间作中所占的比例(50%),处于显著劣势。间作马铃薯产量(鲜薯质量,80%含水率)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NPE)为249.2g/g,略低于单作(269.8g/g),其中4行马铃薯:4行向日葵(4P:4S)间作马铃薯的NPE为238.2g/g,显著低于单作。4P:4S间作向日葵产量(籽粒质量,12%含水率)的NPE为30.1g/g,高于单作(25.9g/g)和2行马铃薯:2行向日葵(2P:2S)间作的NPE(22.8g/g)。在4P:4S间作模式中,向日葵的NPE有所提高,作为代价,降低了马铃薯的NPE。间作中马铃薯的收获指数HI(0.83)低于单作(0.87),间作向日葵的HI(0.40)高于单作的HI(0.33)。间作作物NPE的变化主要受作物收获指数H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但耕地贫瘠、土地综合产出率底是我国的耕地现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了嘉善县的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现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氯和钾营养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四川中性紫色土上研究烤烟的氯钾营养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氯量80-240mgCl/kg土,可提高烟叶的光合强度,增强POD、PPO、SOD、NR等抗逆酶的活性,增大叶面积。烟叶含氯量随施氯量的增加而增加,烤烟烟叶产量比对照提高5.5-21.5%。以烟叶含氯1%,K2O/Cl比4为标准确定的该地区烤烟耐氯临界值为139-165mgCl/kg土(土壤水溶性氯),可使烟叶中糖和烟碱含量和比例协调。从烤烟营养和品质看,植烟土壤含氯(水溶性氯)以不超过160mg/kg土为宜。试验还表明施氯促进了烤烟对氯、钾的吸收,提高烟叶水溶性总糖含量,但不利于烟株对磷的吸收。因此合理配置烤烟氮、磷、钾、氯的比例对烤烟品质至关重要。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中性紫色土植烟区,以部分氯化钾代替硫酸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1982年赣中局部山区,暴雨引起大量崩山、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受灾地区的干部和群众要求科学技术指导,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治工作。一据井冈山麓的宁冈、莲花、永新等县的考察,崩山、滑坡和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暴发点多,破坏力大。宁冈县东上公社江山大队,1982年6月17日降雨318毫米,发生崩山滑坡408处,大量崩落物在洪水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容重为1.45吨/立方米的巨大泥石  相似文献   

13.
武都县位于大陆腹地的陇南山区中部,属西秦岭与岷山支脉。白龙江发源于岷山北侧,流经武都县汇入嘉陵江。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地区的次生褶皱带,岩层走向北西一东南向。岩性多为古生代志留纪(距今35亿年前)的灰质千枚岩、板岩、石灰岩、沙岩等浅变质碎屑岩(含有铀钼等稀有金属),由于造山运动从志留纪起经过华力西、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原是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的低槽,现变为高山)而造成了褶皱、断裂、挤压、破碎,特别是自龙江一带,又处于长达几百公里的复活断层线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县内海拔高度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4.
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半干旱区造林和土壤改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试验分别设置低、中、高浓度保水剂(20,40,60g/株)和微生物菌肥(150,300,450g/株)用于张北半干旱区风沙土樟子松造林。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微生物菌落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保水剂与微生物菌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生物以及樟子松成活率的影响,探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樟子松造林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能够显著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但不同浓度配比对各项指标影响效果不同。高浓度保水剂单施对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最明显,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41%,150%,63.8%;中浓度保水剂和高、中浓度菌肥混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其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别较对照组高77%,108%,93%,微生物碳、氮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32%,178%。此外,施加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对樟子松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株高、地径平均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6%,12%。保水剂提高樟子松成活率的效果优于其与微生物菌肥混施,且中浓度保水剂条件下造林成活率最高。在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时,采用中浓度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可以改良土壤,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我是拜泉县人,这次来专署参加给土壤作鉴定的大会,很高兴,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也有了学技术的机会。今天谈的是:我小时候我爷爷教给我的一点东西,和我这一辈子种地积累起来的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16.
陈舜华  钟创光 《核农学报》2004,18(2):148-151
鲮鱼鱼苗摄食110mAg标记的人工饵料后排出十分快速 ,摄食 2 4h至第 7d后 ,鱼整体的放射性迅速降低约为 0h的 2 .62 % ,110mAg在鱼体内的分布很不均匀 ,其分布的比活度次序为肝>肠 >胆 >眼 >鳃 >剩余 >肌肉 ,肝脏、肠和胆最高 ,各占总体的 48.1 4% ,1 8.43.%和 1 5 .4%。110mAg从水中进入鱼体内的浓集系数 (CF)随积累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至第 1 3d上升为 2 0 8.6。排出速率相对于从食物途径的较为缓慢 ,第 1 5~ 2 8d后体内的放射性活度为 0h的 2 0 .1 %和1 6.7%。排出过程分为快相和慢相 ,0~ 2d内为快相 ,2d后为慢相 ,慢相的生物半排出期为2 2d。在积累和排泄期间110mAg在鱼体内的分布也主要积累在内脏 ,均约占总活度的 80 %。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硫对土壤环境和土壤微生物的效应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普光气田区代表性经济物种生长土壤(玉米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分别以旱土和湿土表示),于实验室内研究不同浓度SO2熏气胁迫下土壤环境的改变,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和损害。研究结果表明,SO2进入土壤后会使土壤pH下降,但土壤较强的缓冲性能使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SO2进入土壤后被吸收、转化,其在旱土中以SO42-形态稳定存在,其在湿土中则进一步转化为其他形态或者被微生物利用。SO2刺激作用使土壤微生物在短时间内增加,但长时间高浓度胁迫下则会改变微生物的数量和结构。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与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灌水和生长调节剂对有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有色小麦皖麦38、绿麦1号和kz6061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灌水和生长调节剂对有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有色小麦千粒重、容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影响不显著,灌3水较灌2水处理显著提高有色小麦醇溶蛋白含量,而显著降低干、湿面筋含量。不同粒色小麦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差异显著,kz6061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高于皖麦38和绿麦1号。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沉降值、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在不同粒色小麦中差异显著,沉降值和面筋指数以皖麦38最高,干、湿面筋含量以kz6061最高。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皖麦38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绿麦1号的球蛋白,kz6061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有一定影响,对有色小麦面筋指数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全国许多地区,在农村推广人工制取沼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遮光处理及猪粪和化肥配施方式对石蒜切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和施肥均显著影响石蒜切花的产量。适度遮光(遮光30%~65%)有助于提高石蒜切花的产量和品质。施用一定量有机肥可以提高石蒜切花的产量,以0.3 m2施用1.3 kg猪粪处理的花葶数最多;但是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品质没有明显作用。施用化肥可以使石蒜切花的花葶长度增长,单葶花朵数增加,花葶直径增大,花葶基粗增粗;加倍施用磷肥对改善石蒜切花品质没有明显作用。化肥配施一定量的有机肥既可以提高石蒜切花的产量又可以改善切花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