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国友 《新农村》2009,(4):41-41
“什么是镰刀呀?”邻家几个孩子瞪着眼问。 “镰刀是收割庄家的农具。刀片像弯弯的月亮,还有被手长久摩挲而变得圆润光洁的木柄。”我耐心地解释。 但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很迷惘。 我亦茫然。刻在我记忆融入我血脉的镰刀,对于他们却是那么陌生,我怎么能用语言说清楚。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开始的,离开了农具就没有农业可言。农业生产的发生和发展,是和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并行的。作为传统的收割农具,镰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镰是镰刀的简称,古时称为铚、艾等。铚是专门用作收获禾穗的一种收割农具,在古书里被称为短柄的镰。《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小尔雅·广物》:"禾穗谓之颖,截颖谓之铚。"《释名》:"铚,获禾铣也。铚  相似文献   

3.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工人从事工业生产使用的器具叫"工具",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的器具叫"农具"。传统观念里,使用工具的人比使用农具的人显得高贵。说起农具,上了年纪的人头脑里很快会跳出镰刀锄头耧犁耙,铁锹木锨太平车。年轻人的头脑里很快会跳出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今天,对于农民而言,拖拉机、收割机是农具,采摘机、分拣机是农具,而手机、电脑、无人机同样也是农具。一部手机可以预知天气,可以咨询农技,可以购买农资,也可以出售农产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任铁匠村,共有85户人家,家家户户以打铁为业,是一个传统的烘炉专业村。过去该村打铁以手工生产为主,主要生产一些镰刀、锄头等简单的农具。由于任铁匠村生产的农具质量好,产品远销到东营、淄博及河北等地,在滨州只要一说打铁,人们立刻会想到任铁匠村。通过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之一。本文通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全面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实施过程中内容与形式设计的理念和一些设计构思,解决了在陈列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给同类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撰写的《未耜经》,是一部专门记述农具的作品。全篇文章除最后对“爬”、“(石历)(?)”等三种农具略作了一些介绍外,十分详尽地记载了唐代的重要农具——犁。我国历代农书,多以讲农艺为主,即使像《王祯农书》将农具作为重要内容编进书中,也仍然只是全书的一部分。《耒耜经》专讲农具,这在古农书中是不多见的。全篇分量不大,连序文在内,总共六百三十三字(没有断句)。文字虽少并有些古奥,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对犁的各部结构,使用功能,尺寸大小,所用材料等都作了详细而准确的记述,以致直到近代阎文儒先生还可依此文的记载复制出唐代犁来。《宋耜经》中所记述的“犁”、“爬”、“(石历)(?)”,“磟碡”等四种农具(有人说是五种,不确),都沿传到今天,还在许多农村有效地应用着。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今年58岁的马全来是河南省商水县袁老乡马河村村民,因为他常年摆摊卖镰,又修得一把好镰,人们便都称呼他为"镰刀能手"。马全来告诉记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镰刀是夏收的主要农具。那个时候到集市摆半天摊能卖出近百把镰刀。情况  相似文献   

9.
请看,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农具。你说它是传统农具呢,还是现代农具?你说它是工厂生产的,还是农民自造的?咋看起来还真够“洋气”的,其实它“土气”得很,它只不过是从废旧自行车上拆下的几个零件,由农民自己组装起来的。一个车把,两个车叉子,再加一个没有车胎的车轮,总共花不了几十块钱即组装起来。下面的“铧”是可以更换的,使用不同的铧,可以开沟、培土、耘田、锄草……两人一推一拉,一种“现代化耦耕”就这样完成了。这种农具的名字,可以说到目前还没有完成它的“约定俗成”的过程,有叫它×犁的,有的叫它×锄。因为它不是工…  相似文献   

10.
朱洪启 《农业考古》2008,1(1):155-160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役畜普遍缺乏,并且多集中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中。经营耕地少的小农由于生活贫困,无力购置价格较高的大型农具及役畜,而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又必须具备一些大型的专用农具,有些时候还要有牛、马、驴、骡等役畜。为了克服农具及役畜的不足,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备地农村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农具、役畜的共有共用关系。这种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以大型农具和役畜为纽带的合作形式带有“互惠经济”的特点,它体现了农村社会的邻里关系、亲朋关系、经济关系诸多方面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厨刀、理发刀、修脚刀——“传统的扬州三把刀”创造了扬州历史的辉煌。如今,市场经济大潮又催生了扬州的“新三把刀”,即瓦刀、剪刀、收割刀。不过收割刀不是传统的镰刀,而是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六把刀”代表六种技能、六个行当。  相似文献   

12.
秧马是我国北宋时出现的一种先进农具,近年来不少书籍中提到它,但皆有不确之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蔡美彪等人编写的《中国通史》第五册(1978年版)在北宋《农具的改进》一节中这样写道: 秧马——苏轼在武昌看到农民种稻插秧用“秧马”,说是比弯着腰插秧,劳动强度大为减轻。秧马虽然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但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极可贵的。另外如曾枣庄所著《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记载到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常到武昌游玩,发现武昌农夫骑着秧马插秧”,“他于是专门写了一首《秧马歌》”。这些说法有两点是值得纠正的。一是只提到苏轼是秧马的发现者,甚至认为秧马这种农具“没有进一步推广和流传”,而实际上是由于苏轼的推广,这种农具曾被广泛流传。再则是人们误解了苏轼的《秧马歌》,误把秧马当作了插秧的农具,实则这是一种用来起秧的农具。  相似文献   

13.
推镰考功记     
我国古代收割农具,以推镰堪称机巧,而又最使人莫明其妙。据王祯《农书·农器图谱》所载,其柄为七尺之木,首端歧为两叉,中嵌镰刀;贯以横木,两端各穿小轮;用则执柄就地推去,以断禾茎云云(图1)。按图索骥,推镰作用颇似近世手推割麦机,然借普通镰刀和圆轮滚动,便能如图谱附诗所赞“推拥捷  相似文献   

14.
孙永泰 《今日农村》2004,(10):26-26
“镰刀”瓜瓜条弯曲似镰刀。这是果实在成长过程中,叶片害病或被虫伤,得不到足够的同化营养造成的。长形果品种最容易出现“镰刀”瓜。当然,子房本身就小,“饭量”不大,或者挂果太多,营养不够分配也是原因。“美容”术:①选肥沃地段种植,并加深耕作层,使植株“吃饱”、“喝足”。②合理密植,处理好单株和群体关系,互相协调、促进。③结瓜期不能缺水、肥。④注意防病治虫。  相似文献   

15.
“镰刀”瓜瓜条弯曲似镰刀。这是果实在成长过程中,叶片害病或被虫伤,得不到足够的同化营养造成的。长形果品种最容易出现“镰刀”瓜。当然.子房本身就小,“饭量”不大:或者挂果太多.营养不够分配也是原因。“美容”术:①选肥沃地段种植,并加深耕作层,使植株“吃饱”,“喝足”;②合理密植,处理好单株和群体关系,互相协调,促进:③结瓜期不能缺水、肥:④注意防病治虫。 “蜂腰”瓜瓜条中部一处或多  相似文献   

16.
把古文字“■”认作农具耜的象形,由来甚久。大致从半个世纪以前一直沿用到今天,已成通论。其实,这是颇多商榷余地的。由于当初考古发掘出的古代农具很少,缺乏实物印证;古书记载农具又没有对它们形制的描写,描写或图样的出现在汉代以后;传世或出土的农具上又没有铭文,因此当时考订古代农具形制只能用汉代及其以后的说解,而用古文字资料作考证,还是一门新的学问。这样,根据后世的描述来考订商周以前的农具形制,自然多一层困难,其结论就不可能完满,甚至出现差错。以(?)字形来定耜形,再回过来用“园头平叶式”或短柄叶子形去寻求耜这类农具,结果极少数的实例巧合了,而大多数出土的农具  相似文献   

17.
一、4GR-1型水稻收割器由海南水稻收割器企业集团公司生产,专利技术,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该收割器是一种半机械化农具,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机重1.5公斤,操作省力。收割时单行向前平移推进,妇女及半劳力均可使用,每人每天可收割5亩左右,与用镰刀收割相比,提高功效5~8倍。收净率高,落籽率低,和国内外生产的“割禾器”相比,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易操作、放堆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我国古代农业机械的主要成就研究农具的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开了农具(古代称农器)农业生产也就难以进行,马克思曾经指出:“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的身体组织,必须研究遗骨的构造;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 (《资本论》第一卷194—195页)。我们学习研究农史,不但要研  相似文献   

19.
黔东北地区的杨家寨,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且传统村落文化保存较完好的山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造就了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并显示于作为农耕文化物化形态的传统农具之中。当地传统农具体系完整、形态多样,呈现多样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本文基于该地域之自然人文生态背景,立足田野调查,系统梳理农具形态,为研究黔东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提供物质形态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之考古学再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我在《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以下简称《观察》)中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在殷代和西周,确实存在着青铜农具,但绝没有大量或普遍使用,更没有取代各种非金属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青铜农具较多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是西周以后的事情。”该文发表后,曾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赞同者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