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2.
辽宁省油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用型向日葵是辽宁省的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在辽宁省各地均有种植。但近年来由于品种管理政策宽松,外地企业的品种乘机而入造成辽宁省油用向日葵种子市场混乱,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也没有跟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收益和积极性。根据我们的试验研究,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总结了适于辽宁省油用向日葵生产环节中的几项具体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宇 《杂粮作物》2008,28(2):114-115
根据朝阳地区的气候条件,市场形式及农民对油用向日葵新品种的要求,从全国引进11个油用向日葵新品种进行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朝阳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油用向日葵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F61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F61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向日葵研究室利用从意大利引进雄性不育系55A为母本和自选恢复系105R为父本于2007年冬季在海南组配的中早熟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2009年F61在辽宁省杂粮备案品种产量比较试验中,5个试点中4个试验点表现增产,平均产量220.61 kg/667m2,比对照增产6.60%。该品种抗病耐旱,适应性强,在辽宁各地可一季种植,在辽西、辽南等热量充足的地区夏播复种。  相似文献   

5.
我国油用型向日葵研究发展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我国油用型向日葵研究发展的过程.整理出曾在我国生产上应用推广的品种和国内各育种单位和种子公司育成和引进的优良杂交种,以及部分地区正在参加区试和引进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试验分析表明,新疆自育油用向日葵(以下简称油葵)杂交种903、935和新葵杂2号与美国杂交种G101和G103产油量处于同一水平。美国杂交种G101和G103产油量稳定性分别优于和差于新疆自育杂交种903、935、新葵杂2号。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与实践验证,总结并制订了既可连年保持所配杂交种的产量优势和增产潜力,又可防止其优良种性和品质因繁殖代数增加造成混杂退化的恢复系的原种繁殖技术。利用网棚隔离的方法极大地解决了亲本纯度、产量以及成本等问题,既能保证纯度,又能提高繁殖产量,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花粉的离体萌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峰  王玉萍  王蒂 《中国马铃薯》2001,15(6):326-328
选出普遍适合马铃薯花粉萌发的液体培养基 :10 %蔗糖 + 0 0 2 %CaCl2 + 0 0 2 %H3BO3+ 0 0 2 %MgSO4 ·7H2 O + 0 0 1%KNO3,在此培养基上花粉的最高萌发率达 78 1%。培养基中加入0 4 %的NaCl能显著提高萌发速度但并无促进萌发的作用 ;5~ 7d的低温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粉萌发率和萌发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卯旭辉 《杂粮作物》2007,27(2):85-90
9718A是以引进品种素保姆82开放授粉产生的不育株与内葵杂1号自交分离后代杂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油用型向日葵雄性不育系,9718A不育性稳定,经济性状好,异交结实率比较高,易于繁殖制种。利用该不育系与恢复系9706R配组,已育成杂交种陇葵杂1号,表现早熟、高产、优质,在1998~1999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对照G101增产9.68%。  相似文献   

10.
F53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外引油葵雄性不育系HS55A与自选不育恢复系5069组配而成的油葵单交种。属中熟油用型杂交种,具有高产、高油、生育期适中、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经国家向日葵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  相似文献   

11.
棕榈油是由油棕树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是重要的食用油及工业用油。自然状态下,油棕的产量受到授粉率的制约。将油棕花粉在适宜的条件下贮存并保持其活力,在适当时间对油棕人工授粉对于提高油棕的产量有实际的意义。本研究运用培养基萌发法研究干燥时间、保存温度、培养温度和培养基成分对油棕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棕花粉保存的最佳条件为在38℃干燥36 h后保存于-20℃;油棕花粉萌发的最佳培养温度为35℃;适宜浓度的蔗糖和硼酸能促进花粉萌发,高浓度则抑制;硝酸钾的浓度对油棕花粉萌发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魏守恩  王德兴 《杂粮作物》2001,21(1):F003-F003
F51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法国引进的油用型向日葵杂交种,经1996~2000年产量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和生产试验,F51表现抗病、抗旱、耐盐碱,含油率高,高产稳产。2000年经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1 特征特性F51幼苗下胚轴淡紫色,株高140~175cm,叶片31片,叶柄较短,茎粗2.5cm,舌状花橙黄色,花盘直径19~24cm,单盘粒数900~1500粒,百粒重7g,籽粒呈黑色带暗灰纹。F51属中熟油用型杂交种,在沈阳春播生育期为96~102d,夏播85~90d,籽仁率75.2%,籽实含油率46%~50%。抗霜霉病,高抗黑斑病、褐斑病、锈病,耐菌…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适定性参数法对2001年度参加全国油用向日葵杂交种联合区域试验的12个杂交种进行了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90南112A×R5丰产性、稳产性较好,适应性广;TRCA4虽然产量高,但稳产性差,对环境反应敏感;H-01A×RHA-K、L102、90南118A×S277、12244产量高,稳产性好,但对环境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利用优良环境;其余杂交种丰产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14.
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3种不同果壳类型油棕花粉在散粉后不同天数和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不同花期及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油棕的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散粉第1 d即具有活力,薄壳种、厚壳种和无壳种的花粉活力分别在散粉后第2、3、4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日变化特点:在同一开放状态下,除12:00和18:00时,3种类型油棕的花粉活力排序为:薄壳种>厚壳种>无壳种。柱头可授性的变化特点为:雌花开放的早期,具有较弱的柱头可授性,薄壳种和无壳种在第Ⅲ期可授性最强,第Ⅳ期开始减弱,厚壳种则是在第Ⅳ期达最强,柱头的可授性日变化排序为:8:00~10:00,无壳种>薄壳种>厚壳种,12:00~18:00则是厚壳种>薄壳种>无壳种。综上可知,3种果壳类型油棕的花粉应于散粉后的第2~4 d采集;无壳种和薄壳种的雌花在开花后第Ⅲ期的10:00授粉效果最佳,厚壳种则是开花后第Ⅳ期的16:00授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低温环境下玉米花粉生活力保持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低温环境下玉米花粉的生活力保持时间.结果表明,在5~10℃环境中花粉保存5 d仍具有基本正常的生活力,为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授粉措施解决制种田母本发育过迟的严重花期不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协青早A的花粉育性观察与提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同贵  程良怀 《杂交水稻》1995,(5):17-17,20
通过对协青早A单株跟踪全穗花粉镜检结果的分析,初步总结了协青早A花粉育性表现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提高花粉镜检准确率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收获时间对白千层油质量及产油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白千层收割后第6个月开始取样至第18个月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千层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白千层油化合组分。结果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6a后的白千层油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在1a中的不同收获时间内,白千层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松油烯醇-4、校叶油素和产油率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白千层收割后第6个月开始取样至第18个月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千层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白千层油化合组分。结果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6a后的白千层油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在1a中的不同收获时间内,白千层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松油烯醇-4、按叶油素和产油率均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刚果12号桉叶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昆虫生长的影响,并对其化学成分作了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刚果12号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其相对含量超过90.0%,如对-伞花烃(6.84%)、β-桉叶油醇(16.12%)、α-桉叶油醇(11.17%)、β-蒎烯(8.99%)等。挥发油对植物、真菌和昆虫均具有生物活性,3种受体植物生菜、萝卜和热研2号柱花草幼苗初期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对4种植物致病真菌菌落生长和有害昆虫斜纹夜蛾幼虫取食和化蛹的抑制活性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播期明显影响向日葵籽实产量及病害发生的程度。通过调整播期,可防止或减轻叶部斑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在向日葵生产上起着很大作用。向日葵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规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可用方程y=k/(1 ae^-bx)模拟。向日葵植株的器官平衡依次为:除空壳外,茎秆(28.5%)、籽实(24.5%)、叶片(22.5%)、葵盘(17.3%)、叶柄(4.9%)。土壤肥力对向日葵的器官平衡有较大影响。经济系数不高是向日葵的一个特点。栽培条件不同,经济系数差异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春播条件下经济系数较高,夏播条件下经济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