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8年,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恢复招生,已为湖北林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校企合作不深入、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希  顾祎  陈瑾  李晓峰 《绿色科技》2022,(5):254-256
在枟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枠、"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视域,新时代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剖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为例,通过调研相关单位获得人才培养模式素材、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  相似文献   

3.
现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行而有效的、符合当前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林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科学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由于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点,研究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立足林业,服务生态”的办学理念,探讨了既适应地理学类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特色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及立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森林经营指导思想的改变,21世纪现代林业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对林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新世纪林业经济发展和现代林业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性,提出了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环节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师范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沈阳师范大学开办的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该文结合国内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和优化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以艺术教育赋能乡村发展,这不仅是对艺术教育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使命,因此,在明晰艺术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于我国乡村振兴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艺术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以此引导广大师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助力农村美、农民富和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早日迈入现实。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有望根本性解决该问题.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已经积极行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高校也在深化改革,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反馈等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积...  相似文献   

9.
目前水利行业人才存在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短板,水利高职教育遇到了生源数量和质量双下降,出现了发展瓶颈.为此,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抓住政策机遇,通过统招、单招、订单、行业单招、定向招生与扩招,促进了专业规模的发展,通过对各类生源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生源数量和毕业生质...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包括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创新应用层四个层次,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为了满足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较高要求,我们应对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使之更加优化合理。例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工作以及做好专业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园林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要求,探讨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林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提出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结合徐州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实践,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结构优化、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外语及计算机教学、社会实践、考核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忠旺 《技术与市场》2009,(12):103-10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开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生物制药专业认证要求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制定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修读要求等进行了论述,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培养高素质、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理念是科教融合理念的再创造,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与社会生产需求的结合。基于产教融合制定的林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遵循培养目标体现“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培养模式体现“政用产学研”多元化培养、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对学位授予标准进行等级划分等原则,注重学生扎实、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完善林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择优选取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农林院校和1所林业科研院所作为研究对象,从林学一级学科2018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的基本原则、学制与最长学习年限、课程学习要求、培养环节及其要求、毕业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等方面,对现行的林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指出部分培养单位存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培养模式单一、学位授予标准“一刀切”现象严重等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围绕“落实研究生主体地位,挖掘研究生个体潜能,实现政用产学研的融合”,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林学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建议,即以一级学科为主、二级学科为辅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多样性与灵活性协同的培养模式,实行特色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学制,制定差异化与定量化结合的学位授予标准等。  相似文献   

17.
范静  兰琦  冯韵 《技术与市场》2021,(6):160-161,163
从物流管理专业1 +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出发,在1 +X证书与学分银行制度下,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对接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融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整、重组现有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学历+职业技能相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风景园林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意义,介绍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实施途径,提出了在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下,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和顶岗实习的平台,并从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能力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发达国家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共性,探讨了国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急需完善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项义军 《森林工程》2003,19(2):27-28
本文论述了我国与国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以及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状况 ,从而确立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