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我国各棉区20个地理种群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温反应。结果显示,位于华南棉区的种群不具有滞育特性;长江流域中下游南部地区的种群具有较短的滞育诱导光周期;而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部、黄河流域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棉区的种群夺光温诱导的滞育反应则极为敏感。表明我国棉铃虫在生态适应性上存在明显的分化。依据研究结果,作者将我国棉铃虫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生态型并划分了各生态型的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迁飞与滞育的研究——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河南省新乡棉铃虫种群为材料研究了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对滞育诱导强度、光周期和温度三个因素的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棉铃虫解除滞育的主要因素。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但时间较长。发育起点温度为16.52℃,有效积温为358.53日度。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低温可解除棉铃虫滞育而明显降低在高温下的蛹历期。经低温完全活化的个体,其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64℃,有效积温为135.56日度。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这种异质性和滞育蛹种群的活化程度决定成虫的羽化形式。文中还讨论了棉铃虫滞育解除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导滞育的方法,对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情况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滞育因子的感受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存在某个龄期对滞育因子特别敏感。在淮北只有当幼虫在低温(22℃)和短日照(12h)不发育,并使低温保持到末龄幼虫和预蛹阶段才能使棉铃虫有较高的滞育度。在22℃,12h光照条件下淮北地区棉铃虫滞育的临界诱导虫态为3龄幼虫。  相似文献   

4.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的地理变异,本文系统调查了棉铃虫江西永修种群、山东泰安种群和辽宁喀佐种群幼虫在20℃,交替接受长光周期(L16:D8)和短光周期(L12:D12)下的滞育诱导的光敏感阶段.当用5d长光周期干扰生长在短光周期(L12:D12)背景条件下的幼虫时,最高光敏感期:永修种群出现在4龄第4天至5龄第3天(77.5%~ 93.7%个体发育),泰安种群出现在3龄第5天至5龄第1天(64.06%~ 89.55%个体发育),喀佐种群出现在第6龄(57.69%~60.78%个体发育).当泰安和喀佐种群幼虫分别饲养在交替的短光周期(L12:D12)和长光周期(L16:D8)时,泰安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5龄前,而喀佐种群幼虫光敏感龄期主要出现在4龄后.这些结果揭示了棉铃虫滞育诱导的光敏感性存在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6.
温室效应对棉铃虫发生和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作了评述和讨论。当大气中CO_2浓度倍增时,估计我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69℃。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棉铃虫发育速度加快,存活率和繁殖力提高;棉铃虫在全国四大棉区年发生世代数将普遍增加1代,此外,还会影响棉铃虫的滞育率和越冬基数,棉铃虫越冬界限将向北推移。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我国降水格局的改变也会影响棉铃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蛹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棉铃虫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主要形态特征;测定了滞育蛹和非滞育蛹不同时期海藻糖浓度;测定了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冻结温度。结果表明:滞育蛹在整个滞育期保持着蛹化初期的形态特征;滞育蛹的血糖浓度在滞育期间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非滞育蛹;滞育雌、雄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10.1℃和-11.5℃,冻结温度均为-5.3℃。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著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著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昆虫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类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昆虫滞育诱导的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即:长日照反应型、短日照反应型、短日照一长日照反应型与中间型日长反应型。根据这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显示的结果,光周期反应可能是温度补偿或温度敏感的;基于数量的时间测量或基于质量的时间测量的;极短日照或极长日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是不同的;诱导夏季滞育的长日照和诱导冬季滞育的短日照对滞育诱导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网室人工接卵、接成虫,室内单头饲养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北部棉区多个主栽的棉花品种(系)和近年来新疆从内地引进的一些棉花品种(系)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初步结果表明,各品种间棉铃虫的发生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棉铃虫对中棉42等表现出较高的选择适应性,其种群在各发育阶段有较强生存力;新陆早10号等表现出较高的自然耐害性.  相似文献   

11.
采集新疆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的棉铃虫幼虫,人工饲养建立8个棉铃虫地理种群,通过测定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蛹的过冷却点、低温生存能力(LT_(50))及血淋巴中糖含量来比较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利用Logger-220过冷却仪对棉铃虫过冷却点的测定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之间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滞育蛹在-15℃和-20℃的室内条件下,50%个体致死所需的时间(LT_(50))分别为13.0d和0.4d,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滞育蛹血淋巴中的含糖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群间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棉铃虫喀什、阿克苏、鄯善、吐鲁番、哈密、昌吉、博乐、伊犁种群雌虫滞育蛹血淋巴含糖量为2.72~3.10 mg/100mg,雄虫为2.65~3.02mg/100mg。新疆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耐寒性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2.
食料因子对昆虫滞育及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要介绍了食料因子对昆虫滞育的诱导、维持与解除,以及滞育后发育的影响。食料因子可以从种类(品种)、丰富度、质量等方面影响昆虫滞育的诱导;在一些昆虫中食料是滞育诱导的主要因子,在大多数昆虫中食料是作为光周期和温度反应的调节因子影响到昆虫滞育的诱导。食料因子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些昆虫的滞育维持和解除及滞育后发育。最后,对食料中影响昆虫滞育的成分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昆虫滞育诱导中的温周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周期是指每日的温度循环,它由夜间温度(或低温期)和白天温度(或温期)组成。在全暗条件下,温周期本身通过低温持续期、温周期反应阈值、温周期幅度决定昆虫的滞育发生。在光周期条件下,温周期与光周期的配合方式、温周期幅度会影响昆虫滞育诱导;在有些昆虫中,温周期诱导的滞育个体比恒温诱导的滞育个体表现出更深的滞育强度。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蛹在滞育中脂肪、糖原等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通过乙醚提取法、蒽酮法、Folin-phenal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测定了棉铃虫滞育越冬蛹在滞育期中脂肪、糖原、蛋白质、RNA和DNA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蛹在进入滞育后至解除滞育的过程中,其含水量、蛋白质、RNA和DNA的含量都逐渐有所增加;脂肪和糖原的含量明显减少,二者是滞育期间的主要代谢化合物。研究为分析棉蛉虫蛹的耐寒性和越冬死亡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座谈会,现将棉区各省有关棉铃虫的资料摘录介绍如下,以供我省植棉地区参考。 一、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我国北部棉区是常发性害虫,近年来南方棉区,特别是长江流域棉区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江西种群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养虫室自然条件下系统观察了棉铃虫的化性。越冬蛹春季羽化的早批种群一年能繁殖5代,少量不完全的6个代;尺批种群只繁殖4代。影响化性波动(第4代和第5代的发生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越冬后成虫的羽化时间和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时间,越冬后成虫羽化的早晚与4月份的温度密切相关;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早晚取决于9月下旬至10月份的温度  相似文献   

18.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棉铃虫滞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在甘油,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蜕皮激素含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昆虫滞育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从滞育的发生、临界光周期、滞育强度、光周期反应类型、滞育虫态、滞育诱导因子的敏感性、滞育的解除条件和越冬虫态的抗寒性等方面论述了昆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特性的变异,及其在进化中的适应意义和交互杂交实验所证明的滞育特性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