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现如今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农耕文化的媒介之一——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农耕文化进行阐述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类,得出农耕文化具有横向地域性和纵向延续性的特点;梳理现存传统农耕文化景观,并提取了形成传统农耕文化景观的土地利用形式、水资源利用、地方性特色植物群落以及建筑与聚落4种景观构成要素;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提供设计思路,提炼——延续——象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4.
传统农村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人与土地和谐发展的结果。从农村文化景观的分类、农村文化景观的组成、农村聚落文化景观、特定类型农村文化景观、农村文化景观保护及规划5方面探讨我国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的打造能体现乡村文化,展现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其乡村景观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两国乡村景观的景观发展史与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总结出英国乡村景观是以文化为积淀力的综合田园景观,德国乡村景观是重视生态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景观,认为我国乡村景观应该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如画性"乡村文化景观和打造"纯净性"生态景观入手,并提出构建乡村艺术智库、打造乡村学术力量、依托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具体策略,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笔者从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对策研究,以建立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乡土性双重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塑造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中的社会共识体验,达到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有机生命体系的主要目标,并期许对现今的景观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丽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76-10376,10394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作为景现绿化材料,以中医药传统文化景观为主线,把科学知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药用植物的教学实习、科学研究、保护、展示的功能,又起到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作用,努力将新校区打造成集教学、科研、开发、科普、旅游、休闲、养生保健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4.
乡土景观资源是乡村的文化载体,是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体,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发扬优秀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的重要途径。从保护和利用视角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乡土景观构成与类型,采用田野调研、层次分析(AHP)等研究方法,从项目层、因素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了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福建省龙海市松岭村进行乡土景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项目层总评分排序为物质空间(1.621)>自然生态(0.864)>社会文化(0.827),说明松岭村乡土景观中物质空间所占权重远高于其他项目层,具有一定优越性;2)从指标层来看,总评分最高为传统文化传承性,其余依次为生活景观参与性、山水景观奇特性、古树名木独特性、建筑年代久远性和生活设施丰富度,说明与乡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在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3)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为松岭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闽南地区乡土景观资源研究提供较为合理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68-6669
解析了景观文化的概念,从景观文化创新的角度,对景观文化的生成规律和创新进行创造性解析论证,认为景观文化的创新应该围绕"虚景观文化",侧重于观念形态。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指出景观文化的生成规律。分析了景观文化创新发展的阻碍因素,强调了景观文化创新对城市规划及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网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景观特色衰退的问题,以城市公园景观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域文化设计表达上的常用手法对地域文化进行分类,参照植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对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长治、晋城市的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整体上地域文化的丰富度不高,地域文化中缺少地域历史遗迹的保留。在5类地域文化中,艺术再创造类景观占有绝对优势,生活场景再现类景观的数量、多样性及文化表达等各项指标值都最小。地域文化艺术再创造和历史题材的借鉴类景观在设计与表达方面效果很好,表现形式主要为雕塑及景墙,文化题材丰富,但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景观要素上种类单一,缺乏对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地域文化内在含义挖掘不够深刻,多为表面形式展示,而缺少对文化的深层挖掘与传达。  相似文献   

17.
海洋文化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全面把握国内海洋文化研究的现状及热点,以1998—2019年CSSCI、中文核心期刊、国内海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期刊、《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收录的594篇海洋文化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增长趋势、期刊分布、发文机构、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总体上呈平稳发展态势;相关高质量文献主要发表于海洋学、水产学、人文社会学等学术期刊上;主要研究学者来自于国内海洋高校和海洋相关科研院所。当前海洋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意识、海洋经济等热点问题,并形成了五大研究主题:(1)培养海洋意识,构建和谐海洋文化;(2)以海洋资源为依托,推动海洋产业发展;(3)综合海洋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4)依据地方特色,建立区域性海洋文化;(5)保护与传承海洋文化遗产,实现海洋文化复兴。今后应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展开多学科互动和交流,拓展研究方法,使海洋文化研究成为海洋强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园林文化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秦皇岛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秦皇岛园林作为秦皇岛文化的载体,呈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秦皇岛园林文化不仅表现在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滨海文化为主体,而且融入了体育奥运文化、生态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具有特征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开发秦皇岛园林文化方面应突出其传统文化和滨海文化的主体特征,更多地体现体育精神,加强秦皇岛生态园林建设和进一步加大现代科技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30-8631,8679
梳理了有关名山风景区的相关研究,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中文化景观的发展资料,探讨了中国名山风景区的价值。强调其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继承了传统的人文山水审美观念,体现着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以及深厚的宗教文化,并保留着大量的文化遗存,符合世界遗产关于文化景观的定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