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数量急剧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必然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分析了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阐述了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生产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陶斯文  杨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29-6330
人口流动给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正面效应表现为: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降低生育率。负面效应表现为:给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给社区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可产生积极影响,如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思想、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对流入地也产生积极影响,如融入多元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交流、流入治理人才实现治理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单身青年增加、外出人口的部分权利丧失、流入地人口复杂化、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对此提出对策建议,如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乡村人力资本投资、调整村支两委选举时间、建立人才回流配套措施、适当撤乡合村,建立新型社区等。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城乡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民社会化,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分析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混乱。提出了规范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防范城乡人口流动有可能导致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首先分析了中国现有三种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不足,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供不应求,居家养老主体缺失的背景下,提出居家联合养老的模式。其次,对居家联合养老模式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该种模式面临的困难。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居家联合养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青  焦青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3-5037
利用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测度了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4.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区域外流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流动人口,区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区域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当,区域外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农村流动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群体,更是一类需要关爱的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亟待政府及社会重视。通过对安徽省X县的6位典型农村流动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对目前农村流动老年人到城市后的社会保障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心理上缺乏归属感、无法享受城市老年人优待政策、异地就医难等问题造成了农村流动老年人在城市生活不便。解决农村流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以期他们能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174-1177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流动频繁。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实现农村快速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山区3个典型村落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引导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创新居民点集约利用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并提出未来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给农村基础教育供给带来了多重效应和影响。对辽宁省农村基础教育供给规模、经费投入现状和人口流动的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针对劳动力流失、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等关键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完善配套制度、拓展民间办学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华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945-4948,4951
人口双向流动将是西部地区农村社会未来不可避免的一种发展趋势,由此也必将引致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分化出外出农民群体、返乡农民群体、留守农民群体。调查表明这三类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存有一定差异,其原因可能是与其自身个体特征、外部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要缩小三类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差距就必须不断提高其科技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连云港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未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实现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及特色受到破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应通过以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开展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乡村旅游带动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对策措施,旨在推动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挥农产品的品牌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更是落实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兰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特色优势农产品兰州百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兰州百合发展的短板,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品牌兴农发展策略;加强育种科研,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品牌资源集群效应;完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提升网络品牌引导力,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厕所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厕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卫生设施,是反映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我国农村厕所改革是乡村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改厕工作的重视和领导。  相似文献   

14.
张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28-329,357
在分析农村房地产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房地产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笱丰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59-6360
发展城市化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对农村城市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来促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金融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器。本文先厘清金融发展对推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再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78—2013年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推动了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但金融发展效率的作用却相反。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误差修正项参数显著且均为负值,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最后基于模型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建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401-8403
探讨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赵迪  李贺 《农学学报》2017,7(12):127-136
农村青年创业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创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快农村城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产要素城乡双向配置以及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分配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五个省市的返乡青年、留守青年和落户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深入研究了农村青年创业现状、特征、机制与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农村青年创业培植工作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