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比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包括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地区发展不均、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足、农民信息化意识有待提高,提出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为主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来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当前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李飞虎  闫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7063-17065
构建农村环境保护的农民参与机制是克服农村环保"政府失灵"的必然选择。农民参与环保既是扭转农村环境管理薄弱局面的主要力量,又是克服乡镇政府环境有限理性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政府环保决策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中农民参与机制应包含教育内化与外部激励并重的动员机制、信息顺畅与程序完备并重的运行机制、法律保障与组织保障并重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农村妇女是农村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扮演越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农民教育广泛展开的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女性农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尝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低、时间不充裕和观念上的误导是阻碍农村妇女参与农民教育的三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能源开发以来陕北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出现下滑趋势。地方政府应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激励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要与政治建设相结合,调动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要与教育文化事业相结合,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力;要与社会建设相结合,激发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要与农村党建相结合,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要与对外交往相结合,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示范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取决于对农民的动员。在革命与抗日共生的条件下,地主、农民与共产党处于复杂的策略互动关系之中。他们都随着不断变化的条件,利用时局提供的条件和限制,决定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把握,中国共产党以最好的方式达到了最理想的目标。因此,在同样的权力真空和农民反日民族主义条件下,是共产党而不是其他政治力量成功地把农民动员起来,不仅从事抗日活动,而且参与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为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也为各种乡村力量角逐公共权力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合法性入口.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和社会分化等多因素影响下而呈现“复兴“之势的宗族性政治参与,对村民自治及其所引导的乡村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日益明显,并呈现出双重效应.完善农村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因势利导加强宗族性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整合,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素质和扩大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是完成宗族性政治参与的现代民主化整合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农业建设,要重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探索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先富带后富。要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塑造乡村生态文化、推动实现乡村生态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生态文明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教育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人才较为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充分利用多方力量激发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创新农民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民生态文明教育,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教育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因素,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是当前推进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包括计划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型配置,配置模式主要有自由配置、争夺配置、统筹配置和交换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应当实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工程、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互动、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保障制度与法律体系、创设城乡就业岗位、建立政府工作人员城乡轮岗制度.  相似文献   

13.
加快乡村灌区建设,对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仍存在着产品创新开发程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乡村文化建设受轻视、乡村生态资源缺少科学规划和保护等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扎根农村、依托农业,以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提出要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异质性、促进景区间联动、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完善生态保护和投入机制等发展路径,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图分类号:F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利用水平,能够补齐乡村网络发展短板,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度实施。运用SWOT工具分析了山东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利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实现山东省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发展;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防范相关风险,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培养和引进数字领域高端人才几个方面提出对策,采取积极发展型的战略促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壁垒,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均等发展,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融合的步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表现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解"三农"难题。当前城乡一体化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困境是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公共财政投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应制定适合本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 的社 会主义新农村。面对青壮年流向城镇使劳动力缺乏和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应该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促进作用因地制宜的推进农村二三产 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业产融合,多方面协同作用共同助力乡村繁荣。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能切实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各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村落为范围、以创新为动力、以村民自愿参与为前提、以服务村民为宗旨、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寅  潘晶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77-179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安徽省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是全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省份。利用安徽自身的资源优势,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安徽农村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该文阐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区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流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关键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有效提升农地流转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进行,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构成、流向及其产生的经济尧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情况和具体案例,对农户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中不同种植方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土地流转中限制流转效益发生的因素,结合创新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尧保障流转主体权益提高农民积极性、完善农村发展配套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出了优化、提高农地流转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