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树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其中5个分离株具有抑菌活性,复筛选出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最强的G21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G21菌株对家蚕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菌株的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阳性,杆状,产芽孢,接触酶阳性,好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同源性达到99.8%。综合以上鉴定结果确定G21菌株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3.
由真菌类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感染桑树根部引起的桑树根腐病是广西蚕区桑园新发现的一种桑树根部病害。调查该病害发生与桑树树龄、桑品种及根部受根结线虫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桑树树龄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桑树对该病害的抵抗能力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桑品种抗青283和强桑1号的抗病能力较强;感染该病的桑树根部都受到根结线虫危害,但部分受根结线虫危害的桑树未见根腐病症状。研究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器与分生孢子形成及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的L.theobromae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无显著差异,但持续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产生。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根结线虫及栽培对病害抵抗能力强的桑品种,可以有效减轻这种新的病原菌引发桑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桑树根际土样中分离获得29个具有解钾能力的细菌分离株,经rep-PCR DNA指纹分析得到24株硅酸盐细菌。通过解钾能力测定,筛选出FK2、FK3、FK8、FK11、FK4′、FK23和PK187个具有较强解钾能力的菌株,其中FK2菌株的解钾能力最强,有效态钾增长41.79%。对这7株具有较强解钾能力的细菌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FK2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FK3和FK23菌株为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sp.),FK11和FK8菌株为根瘤菌属(Rhizobiumsp.),FK4′菌株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PK18菌株为屈挠杆菌属(Flexibacter sp.)。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于2018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采集山黧豆根腐病病样,经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gene,EF-1α)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致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6.
山东蚕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采自山东省宁阳市桑园的桑黄化型萎缩病发病植株叶脉组织为材料,通过PCR扩增植原体16S rRNA基因及延伸因子基因(tuf)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p),分别得到大小约为1.4、0.8和1.2 kb的目的片段并测定序列。以该病原物的16S rRNA基因与GanBank中相关的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RFLP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物属于翠菊黄化组的16SⅠr-B亚组,与翠菊黄化组16SⅠr-B亚组典型成员的同源性为99.9%。进一步对延伸因子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做RFLP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物与翠菊黄化组的tuⅠf-B亚组典型成员和rpⅠ-B亚组典型成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6%、99.9%。由此在3个基因水平确定该植原体的分类地位属于16SrⅠ-B、tuⅠf-B和rpⅠ-B亚组。  相似文献   

7.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青海省民和地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根腐病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TEF-1α和RPB2序列分析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引起黄芪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ani)、逗号镰刀菌(F.virguliform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硅唑·咪鲜胺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在0.195~0.588 mg·L-1之间;多菌灵对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13~0.869 mg·L-1之间;咯菌腈对逗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在0.153~0.390 mg·L-1之间;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溴菌腈和石硫合剂...  相似文献   

9.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从野生型鲁桑(Morus multicaulis Perr.)桑树枝条韧皮部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细菌ME1。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ME1菌株为有芽孢和鞭毛的革兰阳性菌,细胞呈杆状,大小为0.6~0.7μm×1.8~1.9μm;能够利用葡萄糖、蔗糖和乳糖等碳水化合物,所产淀粉酶活力可达4 182.60 U/g;耐盐性较高,可耐受100 g/L NaCl。进一步通过16S rDNA序列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初步鉴定ME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抑菌试验表明ME1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体外抑制率分别为59.92%、75.70%、51.60%、87.25%和69.81%,该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潜在的医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陕西省汉中、咸阳、宝鸡等地疑似猪水肿病的病死猪体内分离到16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为大肠杆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其中12株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能致死小鼠。血清学鉴定出O139、O8、O2、O141共4种血清型,其中O139和O8为优势血清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甘南州临潭县青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根腐病的关系,以临潭县10个青稞主产区为研究对象,调查根腐病发生情况,同时采集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研究其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根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地区青稞根腐病田间发病率5%~20%。青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发病呈正相关,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呈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与发病呈负相关,而纤维素酶呈正相关。发病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土壤细菌和放线菌与发病呈负相关,而真菌呈正相关。青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对根腐病的影响较小,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红脖子、红底板病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检测广东某鳖场大批死亡的以红脖子、红底板败血型为主要特征的甲鱼 ,对病死甲鱼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采用现场用抗嗜水气单胞菌血清与病死鳖血液作血清学直接凝集反应 ,另外对病死甲鱼进行细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血清学直接凝集反应为阳性 ,自同一病例中既分离到细菌——嗜水气单胞菌 ,又分离到病毒—类副黏病毒。该菌对小鼠的LD50 为 3 .5× 10 5CFU。病鳖组织滤液接种 8日龄 SPF鸡胚卵黄囊 ,自 F3 开始羊水有血球凝集现象。滤液及 F3羊水经超速离心作电镜样品观察 ,都有多形态带囊膜的类副黏病毒。细菌、病毒相继人工感染甲鱼 ,结果发现病毒不致死甲鱼 ,而细菌是致死甲鱼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引起养殖锦鲤(Ornamental carp)病害的致病因子,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锦鲤体内分离疑似致病菌,再将此菌人工感染健康锦鲤,确定致病菌。采用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该致病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该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病鱼体内分离得到革兰氏阴性杆菌CL0901,人工感染健康锦鲤后,能够引起鱼生病甚至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菌株CL0901与Aeromonas veronii ATCC 35624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9%,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在21种抗菌类药物对该菌的抑菌试验中,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洛美沙星等10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好。本研究为进一步防制锦鲤养殖病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