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噬菌体及其治疗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噬菌体在其发现之初便被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噬菌体的研究便被忽略.近半个世纪以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抗生素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然杀手,对细菌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研究价值逐渐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作者对噬菌体、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应用、噬菌体制剂、噬菌体治疗局限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从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的前提条件、噬茵体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噬菌体可能携带的有害基因、噬菌体产物、噬菌体治疗的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噬菌体作为治疗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介绍用噬菌体替代抗生素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的机理,为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兽医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不断出现,新抗生素的研制困难重重;因此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用于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受到重视.文章从噬菌体类型、大肠杆菌噬菌体溶菌机制、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动物试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治疗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兽医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不断出现,新抗生素的研制困难重重;因此研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用于治疗大肠杆菌感染受到重视。文章从噬菌体类型、大肠杆菌噬菌体溶菌机制、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动物试验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治疗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治疗性噬菌体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菌性疾病一直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治疗的常用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但随着耐药菌的大量出现,抗生素已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噬菌体制剂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虽然噬菌体制剂的早期研究工作并不理想,而且一度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噬菌体制剂不但有许多抗生素无法比较的优势,而且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是可以在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国外某些研究机构已开始研制噬菌体制剂,有些国家的噬菌体制剂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随着致病性细菌耐药性的加剧,以及患免疫抑制病人的伴发症发生率增高,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重新回到"抗生素发现以前的时代".目前寻找有效的抗菌制剂已成为现代医药工业中的紧急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噬菌体治疗的研究重新进人人们的视野[1].  相似文献   

8.
正噬菌体又称细菌病毒,它可以侵入细菌细胞中,通过酶的作用,破坏细胞壁,使细菌裂解,进而杀死细菌。噬菌体分为烈性噬菌体及温和性噬菌体,前者可在敏感宿菌内增殖,并使之裂解,亦称为毒性噬菌体。后者侵入敏感的宿主细胞后,会引起宿主裂解,它以前噬菌体的形式整合在宿主的基因组上,随后者的复制而进  相似文献   

9.
噬菌体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制剂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特性而用于治疗动物的病原菌的临床感染。早在20世纪初,噬菌体治疗就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易产生耐药性,而噬菌体制剂则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从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噬菌体制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制剂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家禽中常见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毒性物质引起的疾病。虽然有时不见外部症状,但生长仍然会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持续饲喂或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噬菌体是一类能够侵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存在广泛、特异性强、安全和研发成本低等优势。人类关于噬菌体的研究报道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的大量出现,噬菌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人类又重新重视噬菌体的研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已广泛应用到人类疫病防控、动植物病原菌清除及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已成为人类对抗细菌性感染的利器。作者简述了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噬菌体疗法优缺点,以及防控猪、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常见细菌性感染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动物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噬菌体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噬菌体治疗是利用噬菌体溶解细胞的作用而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病原细菌的临床感染。早在 2 0世纪初 ,噬菌体治疗就取得过积极的治疗效果。目前针对传统抗生素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时易产生残留及细菌耐药性等缺点 ,噬菌体治疗更表现出许多突出的优越性。基于大量的动物模型试验及人类临床治疗的实践 ,人们开始针对治疗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从治疗性噬菌体的选择、宿主谱、作用效力及其作用的动力学原理等方面 ,采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噬菌体进行探索性的改造 ,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维护人类及动物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药杂志》2015,49(5):66-69
综述了毒性噬菌体在防治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杆菌所致畜禽或实验动物传染病及副溶血弧菌、鳗弧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水产动物传染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疫苗免疫来保护易感群体是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细菌减毒活疫苗减少了疫苗的副反应,同时还考虑到接种疫苗群体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能有效侵入和持续刺激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重组减毒细菌具有能够在体内稳定表达保护性抗原的能力,将一段基因插入到染色体中可提高其稳定性,但一般抗原表达水平较低,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应答,而使用高拷贝数的质粒载体后,选择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将远远超过载体维持的需要,增加了重组疫苗中的能量消耗,过度表达的基因产物进一步致弱了疫苗。同时宿主-载体的重组应使外源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最大化,细菌载体抗原产生的完全免疫应答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持续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而不被清除的状态,其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年甚至终生,但不引起症状,病原体不一定持续增殖。不同病原体所致持续感染的定义不同,如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持续感染被定义为动物感染28d后仍然携带活的病毒。持续感染是造成免疫失败、肿瘤形成或药物敏感性下降的重要原因。存在持续感染的宿主是重要的传染源,还是病原体发生变异的来源,但因无症状常被忽视。充分了解持续感染的形成机理及持续感染状态中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寻找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方法。论文从病原体和宿主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持续感染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空肠弯曲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发生各种疾病,并且是一种食物源性病原菌,被认为是引起全世界人类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本文就空肠弯曲杆菌病原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范围、致病性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Fourteen strains of Bdellovibrio‐like organisms were isolated from cultured fish ponds using Aeromonas hydrophila J‐1 as host, one of them formed large plaques after 48 h of incubation at 28°C on a double layer plate, designated as Bdellovibrio C‐1. The Bdellovibrio was confirm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CR amplification of Bdellovibrio‐specific 16S rDNA.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growth of BdC‐1 was between 15–37°C and with optimal activity at temperatures of 25–30°C. The ability of BdC‐1 to lyse A. hydrophila was similar in the pH range of 6.5 to 8.5. It can lyse 23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trains comprising three genera of fish pathogens and one strain of Escherichia coli but cannot lyse Gram‐positive bacteria such as Bacillus subtill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mmersion of fish in water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dC‐1 was used in protection against an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A. hydrophila J‐1.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tality of groups immersed with BdC‐1 was lower than the group without BdC‐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use Bdellovibrio to control the disease caused by A. hydrophila.  相似文献   

18.
1974年德国学者Tischer从多株连续传代的猪肾细胞(PK-15)中发现了猪圆环病毒(PCV),其致病性及其疾病直到1991年才由Clark报道,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随后,许多学者对PCV-2感染以及PMWS的动物模型建立进行了广泛研究,证实了免疫激发及PCV-2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对PMWS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