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筛选扦插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虫口密度牛角花齿蓟马若虫持续为害后苜蓿的受害指数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的受害指数均升高,但R-1的受害指数显著低于I-1(P0.05);受害后,R-1和I-1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在7头/枝条压力下,株高分别下降了33.44%和36.90%,茎粗分别下降了18.64%和28.98%,节间长分别下降了21.64%和23.60%,叶面积分别下降了23.39%和37.91%;受害后,R-1和I-1的节间数均显著持续增加,在5头/枝条压力下分别增加了29.85%和37.78%;在低虫口压力下,R-1和I-1的单株生物量显著上升,在高虫口压力下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说明R-1、I-1在牛角花齿蓟马低虫口密度为害下产生补偿生长,在高虫口密度下表现为不足补偿。此次试验表明,抗蓟马无性系R-1受害后的各项生长指标和补偿生长能力均优于感蓟马无性系I-1。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2015,23(1):143-150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抗性生理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1, 3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升高,在高虫口密度(5, 7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SOD, GPX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各接虫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均下降,且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过程中,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可溶性蛋白的减少量、游离脯氨酸的增加量及CAT活性的下降速率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SOD, GPX活性的升高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下其SOD, GPX活性持续升高而表现为抗蓟马,I-1无性系对蓟马为害的诱导抗性反应滞后于R-1无性系而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3.
温雅洁  周生英  方强恩  胡桂馨 《草地学报》2021,29(12):2703-2710
为了揭示蓟马为害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片和茎秆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苜蓿耐害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I-1,比较蓟马为害后苜蓿叶片和茎秆的显微结构及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害后,R-1和I-1苜蓿的组织结构有明显改变: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锯齿边缘消失,细胞显著隆起,气孔缩小,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显著增加。在茎秆中,维管束间距和直径变小,维管束细胞减少,厚角组织宽度下降;表皮细胞变短变窄,细胞和气孔数明显增加。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收缩,液泡变小,叶绿体淀粉粒变小或减少,叶绿体片层基粒增加,嗜锇体增多。健康R-1叶片上下表皮单位面积细胞和气孔数均少于I-1。受害后,R-1叶片上下表皮单位面积细胞数分别增加1.75和1.51倍,细胞增加倍数、叶绿体片层和基粒均多于I-1。受蓟马为害后,R-1组织结构的变化较I-1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8个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不同密度成虫为害后的抗性表现,并从株高、分枝数及产量损失率3个方面测定,以揭示各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以及苜蓿抗蓟马研究的最适接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各苜蓿品种植株的为害指数明显上升,M8和HA-3苜蓿均表现为抗牛角花齿蓟马,Ja苜蓿表现为高感蓟马,其他苜蓿品种处于中等水平;产量损失率M8、HA-3最低,Ja最高,在株高和分枝方面呈现相同规律;研究表明M8、HA-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最高,Ja苜蓿的耐害性最差.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4个苜蓿品种 HA-3、Ta、M8、Ja 无性系在大田蓟马持续为害后茎叶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受蓟马为害后,4个苜蓿无性系品种叶片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消化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粗灰分含量升高,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 〈0.05),HA-3和 Ta 苜蓿叶片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M8和 Ja 叶片中的升高。在茎中,4种苜蓿无性系的粗蛋白、粗灰分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P 〈0.05);粗脂肪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显著低于对照(P 〈0.05)。HA-3苜蓿无性系在多个牧草品质指标中表现最佳,耐害性最佳,而 Ja 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6.
40个苜蓿品种(系)对蓟马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受害指数为标准,在兰州对来自国内外40个苜蓿品种(品系)进行了田间抗蓟马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为主,占田间蓟马混合种群数量的80%以上。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品系)的受害指数分布范围为65.89%~88.03%,受害指数在70%以下的有天水、Super7、L287、Eureka和豫县;天水苜蓿抗性最强,受害指数最小,为65.89%,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准葛尔受害指数最高,为88.03%。对不同品种苜蓿的受害指数与株高和虫口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受害程度与株高及虫量无关。同时,本研究也提出了田间苜蓿受蓟马为害的测定标准及抗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感蚜指数和抗蚜株率为指标,评价2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感蚜指数以中苜1号最高为82.48,阿尔刚金最低为26.00;抗蚜株率阿尔刚金最高为93.50,猎人河最低为2.36。28个苜蓿品种中甘农5号、三得利、阿尔刚金等16个为高抗品种;金皇后、甘农3号等6个为抗性品种;Cropper nine、天水、75-43为中抗品种;渭南为低抗品种;猎人河和中苜1号为感虫品种。  相似文献   

8.
对播种当年18个苜蓿品种材料根系特征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分析苜蓿根系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探讨苜蓿根系特征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地上部干重以中苜1号最大,以呼盟黄花苜蓿最小;不同类型苜蓿根系形态指标差异明显;利用根系特征的10个指标对18个实验材料进行聚类,可分为4类;株高与分枝数、芽数呈负相关,地上部干重与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侧根直径、侧根数、根干重极显著相关,与入土深度呈显著相关;根据根系形态指标对地上生物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侧根数、分枝数、根干重对其影响最大;建议在苜蓿选种时,选取根颈直径大、入土深度深、主根长度长、侧根直径大、侧根发达、根干重重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株高和分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牛角花齿蓟马是我国北方为害苜蓿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与质量,在室内研究了田间筛选出的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Ta、TS、GN1、DF、Lak和G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为害在株高增长上具有耐害性,S、DB、XJ、Sa苜蓿在株高生长方面耐害性差;在分枝方面,GN1、Ta、XJ、DF、G3苜蓿表现出较强的耐害性。综合去虫后30d各苜蓿品种的相对株高和分枝生长结果得出,Ta、GN1、DF、G3和XJ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具有生产意义上的耐害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大田蓟马为害评价基础上,对10个不同苜蓿Medicaco sativa抗性品种进行了室内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后,不同抗级品种间总酚、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Ta和TS苜蓿的增幅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抗级品种,感虫品种S和DB苜蓿的增加量最低.说明总酚、游离脯氨酸与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相关,或具有诱导抗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鲁东南地区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在不同茬次下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怎样的差异,本试验通过测定与分析不同年龄(2、3、4、5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研究了年龄及茬次对紫花苜蓿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内,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不同,但总体上3龄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每茬时,4龄苜蓿叶和茎N∶P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3龄苜蓿叶和茎N∶P均低于其他年龄。4个年龄苜蓿叶和茎N、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第3茬达到最大值(除3龄苜蓿茎的N含量);2龄和4龄苜蓿叶N∶P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N∶P随茬次呈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除5龄),并均在第4茬时达到最低值;苜蓿年龄和茬次的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N∶P;苜蓿叶和茎的N含量与N∶P基本呈正相关,苜蓿叶和茎的P含量与N∶P基本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苜蓿由主要受N限制向主要受P限制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水杨酸对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威斯顿"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杨酸(0,0.5,1.5,2.5mmol·L~(-1))对不同NaCl处理(0、0.3%、0.6%、0.9%、1.2%)下紫花苜蓿苗期生长及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0.6%、0.9%和1.2%盐浓度胁迫下,添加0.5、1.5mmol·L~(-1)外源水杨酸后,紫花苜蓿的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见,适宜浓度水杨酸可以改善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提高其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并放入人工气候箱内干热胁迫处理下研究其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长度、宽度、相对高度、绝对高度、茎粗等形态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等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干热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植株茎粗、叶绿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胁迫第12d与第4d相比,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降了64.82%,叶片长度下降了23.85%,叶片宽度下降了23.05%,植株茎粗下降了5.96%,叶绿素含量下降了12.70%;而相对株高、绝对株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胁迫第12d与第4d相比,相对株高上升了1.61%,绝对株高上升了0.72%,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了14.63%。各干热胁迫处理与其对照相比,干热胁迫对紫花苜蓿土壤相对含水量、株高、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较为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氮素形态对紫花苜蓿盛花期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营养液条件下,采用砂培法,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配比NO3--N,NH4+-N和NO3--N∶NH4+-N为1∶1和0、105、210mg/L 3个氮素水平对紫花苜蓿盛花期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同一氮素水平下,株高表现为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效果最好,NO3--N培养下次之,NH4+-N培养下最低;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效果最好,NH4+-N培养下次之,NO3--N培养下最低;茎叶比则是NO3--N培养下最大,NH4+-N培养下次之,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的最低,各氮素形态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各形态配比下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茎叶比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NO3--N+NH4+-N的浓度为210mg/L时,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取得最大值,茎叶比取得最小值,根瘤重则在NO3--N+NH4+-N的浓度为105mg/L时取得最大值,紫花苜蓿在混合态氮培养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6.
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3个不同生长年份的生产性能、植株高度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1)4个紫花苜蓿品种前3个生长年,其年干物质产量不断上升.到第3年达到顶峰;从3年平均产量来看.以亮苜400产量最高.2)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产草量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第1个峰值在第1茬,并且可以持续到第2茬,第2个峰值在最后一茬.7、8月苜蓿的产量均降至最低;株高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秋季的生产.3)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干物质产量呈现显著(P<0.05)的正相关,叶茎比和粗蛋白含量同样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苜蓿的选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叶茎比,预测该品种饲草的产草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进而预测其品质.  相似文献   

17.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