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狂犬病病毒L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10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RV是单股负链的RNA病毒,必须有L蛋白强制性地参与,才能完成病毒的转录和复制。L蛋白是一个多功能蛋白,不但有聚合酶本身的作用,还有使P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活性,对病毒的复制、转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狂犬病病毒L蛋白的结构、功能,对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狂犬病病毒(RV)不同毒力株感染鼠脑后基因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揭示RV感染和机体抗感染应答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应用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正常鼠脑悬液、狂犬病病毒SRV9弱毒株及BD06街毒株感染鼠脑48h的基因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RV9与BD06组有4对共同上调表达差异片段;与其它两组比较,SRV9组有2个基因上调表达,BD06组存在1个上调表达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体现了宿主细胞对RV感染的应答模式以及不同毒株感染间的差异,为深入研究RV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人兽共患病,一旦感染死亡率几乎为100%.RV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2kb,基因组从3'-5'方向有5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大蛋白(L).其中G蛋白可以结合细胞受体并与细胞融合,同时G蛋白为病毒中和抗体(Virus Neutralization antibody,VNA)的靶蛋白,可以提供抵抗病毒的完全保护力.因此,以G蛋白为研究对象对于狂犬病的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表达狂犬病病毒(RV)糖蛋白(G),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RV Flury LEP病毒株G基因,将其克隆至质粒pFastBacHTα中,重组质粒pFastBac-RV-G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Bacmid-RV-G,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21获得含有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以重组G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ELISA检测36份犬血清样品.结果表明,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的RV G蛋白能与his-tag单克隆抗体及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相对分子量为60 ku;与以RV为包被抗原的商品化ELISA试剂盒相比,以重组RV G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0%、81.8%和80.6%,表明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RV G蛋白是检测RV抗体的理想抗原蛋白,作为一种亚单位疫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能够引起幼龄动物和婴幼儿发生腹泻疾病,危害人和动物身体健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治疗该病。RV NSP1是其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蛋白,具有介导IRFs、RIG-I、β-Tr CP、TRAFs和STATs等宿主免疫应答通路中的重要分子降解的功能,从而逃避宿主免疫。RV在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可以破坏微循环,感染导致小肠绒毛细胞死亡脱落;RV NSP4蛋白介导多种离子非正常转运;刺激肠神经系统等多种途径致使机体产生病理损伤,发生腹泻甚至严重可致死亡。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后的免疫逃避机制和病理损伤机制对于研制高效疫苗和靶向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一旦感染发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1狂犬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病毒粒子聚集形成胞浆内包含体,只在神经细胞胞浆和蒲肯野氏细胞里存在.RV可分成4个血清型和2个尚待定型的病毒株.随着RV血清型变异,目前人用和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毒株已不能提供针对所有种类RV的有效保护,为了对狂犬病及其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该文主要对RV病原以及狂犬病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狂犬病毒(RV)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令人瞩目的是分子克隆和PCR技术的应用,在测定RV全基因及分析其功能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上起了重要作用。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蛋白基因 RV RNA的基因序列约12Kb,它有N、NS、M、G和L蛋白。其中研究较多的是N蛋白和G蛋白。N、NS和L组成RV核衣壳蛋白,G构成病毒敕突,M位于包膜上。这五种蛋白均有抗原性。 一、核(N)蛋白 RV核蛋白位于包膜内,核酸周围、它含有磷酸基因,起着保护病毒RNA的作用。它由450个氨基酸组成,约占RV蛋白总量的36%。美国费城Wister  相似文献   

9.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在Bac-To-Bac/AcMNPV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真核表达狂犬病病毒的核蛋白,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狂犬病病毒ERA株核蛋白基因,将其克隆于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HTB-NP并将其转化DH10Bac细胞,得到重组穿梭质粒reBacmid-NP;通过转染昆虫细胞sf9包装重组杆状病毒。SDS-PAGE、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对表达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反应原性分析。分别以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核蛋白、原核表达核蛋白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的狂犬病病毒重组核蛋白能与鼠抗RV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和RV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其相对分子量约为50.5ku。以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核蛋白为抗原建立的rNP-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86.36%,89.83%,90.00%,优于大肠杆菌表达的RV核蛋白。说明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核蛋白是建立RV核蛋白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理想抗原。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狂犬病病毒(RV)糖蛋白抗原,采用RT-PCR方法从狂犬病病毒ERA株中扩增了编码RV糖蛋白的全长基因,将其克隆于pMD18-T载体,再经PCR扩增出糖蛋白全长基因和膜外区基因,将其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ET-32a(+)和pGEX-4T-1中,经PCR和双酶切鉴定以及序列分析,表明已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结果显示,克隆到pET-32a(+)的糖蛋白膜外区基因表达量最高,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5.4%。经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载体表达的糖蛋白膜外区产物均可与兔抗RV多抗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1.
狂犬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致死性脑炎疾病。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多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等可以发生狂犬病病毒的自然感染与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感染人类而引起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60000人不幸死于狂犬病,而这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病,死亡率近乎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尤其重要,狂犬病基本上是可以通过暴露后的预防进行阻止的。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人兽共患病,危害极大,因此,对狂犬病病毒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各国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面,以便更有效地防制本病。文章从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致病机理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病毒具有嗜神经性,能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中引起致死性感染,病死率几乎为100%。除常规的临床诊断外,狂犬病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等。狂犬病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呈全球分布的态势,中国每年因狂犬病病毒感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居全球第2位。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的认识、加快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对其综合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为狂犬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文章综述了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为临床控制此病建立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为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IgG抗体,本研究首先克隆表达并纯化狂犬病病毒G蛋白,应用G蛋白作为抗原,G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C线,鼠抗犬IgG和鼠抗猫IgG标记T线,经条件优化后,建立了一种能够用于快速检测动物狂犬病病毒血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的发病机体及狂犬病的免疫学三方面对狂犬病的研究现状作出综述,希望能为以后狂犬病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7.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Artibeus intermedius, the great fruit-eating bat, was performed with vampire bat rabies isolates. Bats (n = 35) were captured in the wild and quarantined prior to experimental infection. No rabies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by 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 (RFFIT) prior to infection. Three doses of rabies virus (RV) and three different routes of infection were used. One out of 35 bats died without showing any clinical signs at day 14 and was positive for rabies. None of the 34 other bats showed clinical signs for rabies, but high antibody titers were detected post-inoculation, suggesting either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the vampire bat rabies virus or possible pre-exposure to RV and inoculation leading to a booster effect. Rabies virus was detected by hemi-nested RT-PCR (hnRT-PCR) in the brain (n = 3), stomach (n = 1) of bats that were negative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that survived rabies infection. The bat that died on day 14 was positive by hnRT-PCR on the brain, heart and liv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ither previous non-lethal exposure to RV or natural low susceptibility to vampire bat viruses somehow protected Artibeus intermedius from clinical rabies infection leading to a marginal lethality effect on this bats species population in the wild.  相似文献   

18.
以灭活的狂犬病病毒CVS株细胞毒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法和Western-blot筛选获得针对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株:1C9、4B10、2G12、4G5,其中1C9针对氨基端保守表位。以亲和层析法纯化1C9单抗腹水,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制备荧光抗体。以1C9磷蛋白荧光抗体与本实验室研制的狂犬病核蛋白免疫荧光抗原检测试剂盒,对本实验室收集的501份疑似狂犬病鼬獾、蝙蝠、犬和黄鼬的脑组织样品进行直接免疫荧光平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手段对基因1型狂犬病毒的检出结果完全一致,而蝙蝠源Irkut病毒仅能以磷蛋白单抗1C9检出。本研究成功获得了与我国现有不同基因型狂犬病毒良好反应的抗狂犬病磷蛋白单抗,并应用于狂犬病的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狂犬病诊断提供了敏感性和可靠性良好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9.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virus circulation regionally through vaccination of specific reservoir populations. A notable example of this success is the elimination of canine rabies virus varian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trade can pose risks for rapid, long‐distance movements of ill or infected persons or animals. Such travel and trade can result in human exposures to rabies virus during travel or transit and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introduction of canine rabies variant or transmission of other viral variants among animal host populations. We present a review of travel‐ and trade‐associated rabies events that highlight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obligations and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for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an age of global travel. Rabies is a fatal disease that warrants proactive coordina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and travel industry partners (such as travel agents, tour companies and airlines) to protect human lives and to prevent the movement of viral variants among hos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