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铅笔柏梢枯病是苗圃中一种严重病害。近年来,发生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采用25%多菌灵或40%灭病威500倍,在苗木生长期间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每次每亩用药量200—250克,并在发病初期结合进行人工剪除病枝(苗),能够达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扩展,保障苗木的安全生长。 相似文献
2.
铅笔柏原产北美,是优良的造林和园林绿化树种。我国于本世纪初引种,多年来,已在生产和园林上推广应用,获得成效。 自1983年以来,我省铜山、东台、丹阳等县铅笔柏苗木遭到病菌的严重侵染,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几年的研究确定为一种真菌性病害。称之铅笔柏梢枯病,病原菌为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 juniperovora Hahn)。在我国是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的苗圃病害。国外称之为铅笔柏疫病(Cedar blight.)。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及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国内已知在江苏、上海及安徽等省市有局部分布。 该病被列入我国尚未发现或分布不广的危险性林木病虫名单(草案)之中。对此病 相似文献
3.
防治铅笔柏梢枯病要重视预防.避免在重茬地和低洼潮湿地育苗,要合理控制苗木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生长期内要求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一旦苗木发病,要及时铲除发病中心,采用药剂防治和人工剪除病株相结合的防除办法;选用抗病类型种苗;认真实行苗木检疫,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由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 juniperovoraHahn所引起的铅笔柏梢枯病(又称铅笔柏疫病),1983年在江苏首先发现,现已蔓延到上海市,安徽省等地。这是一种严重的苗圃病害,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该病是在由美国进口的铅笔柏种子育苗地上发现的。由于美国早就存在此病,因此怀疑该病是由种子带菌从美 相似文献
5.
铅笔柏梢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铅笔柏、蜀桧、河南桧、刺柏等是我省淮北地区的主栽常绿树种,由于大多是从外地引入,伴随着苗木的引进,铅笔柏梢枯病也随之而来。一旦遇到降雨多的高温季节就会大面积发生。涡阳县1998年首次发现该病,2003年、2004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我们在认真做好病情调查的同时,开展了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6.
铅笔柏梢枯病又称铅笔柏疫病(Cedar blight),曾列入我国尚未发现或分布不广的危险性林木病虫名单(草案)之中.1983年在江苏省首次发现.1985年之后,陆续在上海、安徽等省市相继发生为害.引起铅笔柏梢枯病的病原菌是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 juniperovoera Hahn)这与美国Hahn(1920年)所报导的是一致的.该病在美国主要为害 相似文献
7.
在铅笔柏、河南桧等多种柏树上流行一种芽枯病,近年来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成为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引起芽枯病的原因是真菌性病害,还是生理性病害,或其他病原,尚未有定论。笔者于1984年立题进行铅笔柏芽枯病研究。现已确定系瘿螨为害所致。经南京农业大学匡海源副教授鉴定为纳瘿螨科(Nalepellidae),三毛瘿螨属(Trisetacus),桧三毛瘿螨(Trisetacus juniperinus Nalepa)。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该病的分布与寄主、为害情况、症状、病原物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5.
吉林省林科所落叶松枯梢病课题组 《吉林林业科技》1979,(4)
解放以来,随着祖国林业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省广大林区职工和农村社队,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营造了大面积落叶松人工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成为我省重要森林后备资源。但是,由于60年以后发生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使大面积落叶松林受到了严重危胁。1973年,这一病害刚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20.
毛竹枯梢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枯梢病是我国重要检疫性植物病害,20世纪中叶开始相继在各地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经多方努力,近年来发病情况受到较有效控制。论文从病原与病程、发病机理及治理等方面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