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蜂群的生产能力是由蜂王和工蜂共同体现出来的,是亲代和子代的联合生产力。它不仅表现在蜂群中子一代(工蜂)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亲本(蜂王)身上,即子代的生产能力如采集、泌浆、泌蜡力和亲代的生产能力如产卵速度、数量、维持群势大小的总和。当前,利用杂种优势能提高蜂群的生产能力已为人们所认识,若使一个蜂群具备杂种优势,必须使蜂王和工蜂同时都成为杂交种。对于单交种蜂群,其组合形式为蜂王(纯种)+工蜂(单交种),这样的组合形式不能使杂种优势在一个蜂群中充分体现。对于三交种或双交种蜂群,前者的组合方式为:蜂王(单交)+工蜂(三交),后者…  相似文献   

2.
蜂王的物质——性激素是由蜂王上颚腺分泌的一种外激素。经试验证明:在王台中发育未成熟的蜂王,就已经能开始产生性激素。它的组成成份是非常复杂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分离出来的就有三十多种成份。当工蜂饲喂蜂王时,靠吻的接触,蜂王将这些物质传递给工蜂,再通过工蜂间的互相传递,迅速地将这些物质传递到整个蜂群中的所有工蜂。蜂王物质中含有一种酸,具有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和控制工蜂建造王台的作用,又是性引诱剂,  相似文献   

3.
一、蜂群基础知识 (一)蜂群的组成 当你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观察蜂群时,你不难发现在蜂群中有形态各异的蜂王、雄蜂和工蜂三型蜂。 1.蜂王:蜂王(题图中)是蜂群中最长者,约20~25毫米,体重约300毫克。在正常的蜂群中只有一只蜂王。蜂王腹部比工蜂、雄蜂发达,而翅膀却短而窄,只能盖住其腹部的1/2~2/3。蜂王的口器已经退化,必须完全由工蜂来饲喂。  相似文献   

4.
蜂王一些腺体分泌的信息素有启动和触发效果.启动信息素影响个体的生理状态,触发信息素可以使接受信息素的工蜂立即做出行为反应.蜂王上颚腺分泌物可以强有力地吸引工蜂,是工蜂形成侍卫行为(触角接触、舔舐、梳理蜂王)的因素之一.侍卫蜂接收蜂王信息素并在蜂群内部传递.这些信息素可以抑制工蜂产卵、控制分蜂,使工蜂之间和工蜂与蜂王之间进行识别,调控蜂群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秋后自然王是指秋天关王后,蜂巢内产生自然王台或急造王台,羽化产生的处女王或成熟蜂王. 秋季关王时,一是蜂王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王笼内,只能与部分工蜂接触,"蜂王物质"的传递受阻,一些工蜂产生了失王感,急于造王台育王;二是蜂王不能正常产卵,蜂群内的幼虫逐渐减少,从而产生了过剩的哺育力;三是秋后蜜粉源少甚至无,蜜蜂的巢外活动减少,有部分蜂群的工蜂就在巢内泌蜡造脾,利用幼虫改造王台或将蜂王产的卵移入王台中,加强哺育,十几天后便出现处女王.  相似文献   

6.
正我养中西蜂50多年,发现直接介绍蜂王失王时间不能超过10天。越冬时蜂群失王在10天以内可直接介绍蜂王。冬季因天气冷,飞出寻王的工蜂较少,蜂群急需蜂王,直接介绍容易成功。如果超过10天,工蜂恐惧情绪慢慢消退,此时直接介绍蜂王,群内工蜂感到多了蜂王,工蜂会一拥而上,不到10分钟,就会将蜂王围杀致死。若是第二次第三次直接介绍蜂王,恶性循环,一定会将介绍的蜂王再次围杀。  相似文献   

7.
如何给工蜂产卵蜂群换王发现工蜂产卵蜂群时,群内常已无幼虫,新王的介绍极为困难,工蜂围攻诱入的所有蜂王。大多数养蜂者多采用移走工蜂产卵蜂群,将巢箱内的子脾分别放置在正常蜂群顶层的方式,有效地避免蜡螟的危害。这是养蜂者处理工蜂产卵蜂群的好办法。春季或者初...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5,(7):30-31
<正>一、工蜂产卵的发生机理蜜蜂是社会性昆虫,过着群体生活。蜂群内由三型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工蜂(卵巢未发育的雌性蜂);蜂王专司产卵,由工蜂哺育成不同型的个体蜂;雄蜂属于季节性蜂,专门负责和蜂王交尾;蜂王通过一次或多次与雄蜂交尾后,终生履行产卵的职责,并由它在巢内的存在所传递的生物、化学信息,维系和抑制工蜂出现产卵(未受精卵)。无论是中蜂还是意蜂,蜂群失王后都很容易出现工蜂产卵。意蜂由于人工训化的时间长,对人工饲养依  相似文献   

9.
怎样处理工蜂产卵的蜂群由于失王引起工蜂产卵是蜂群管理上的一大难题。蜂王存在时,蜂王上颚腺分泌的蜂王物质能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使工蜂执行其正常的巢内工作,但绝不产卵。如果一旦失王,72小时内若给予子脾,工蜂即造王育新王。反之,若没有及时提供子脾,拖到5...  相似文献   

10.
蜂王及工蜂的近亲效应与蜂群的生产性能[德国]拜因费尔德,K.等对5581个控制交配蜂群的蜂王及工蜂的近亲系数作了估测。在30多年过程中,蜂王的近亲系数每年提高0.15%,工蜂提高0.06%,个别蜂王的近亲系数最高的达44%,个别工蜂达到45%。利用偏回归,把近亲对蜂群生产性能的重要性和结果肯定了下来。近亲对蜂王和工蜂的影响各异。由于工蜂的近亲,蜂群的生产性能(关系到蜜和蜡)显  相似文献   

11.
魏福伦 《蜜蜂杂志》2007,27(9):9-10
在中蜂的饲养管理中,蜂群失王且工蜂产卵后,一般处理方法都是并入它群;实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3群失王且工蜂产卵超过23 d的中蜂群合并的同时,介绍蜂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工蜂胎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碳粒廓清实验,研究了工蜂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蜂胎能显著提高ICR小鼠碳粒廓清指数、胸腺质量指数和脾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表明工蜂胎具有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上述药理作用以蜂王胎为对照,结果发现,工蜂胎与蜂王胎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郎雁 《中国蜂业》2012,(Z2):44-45
一个好的蜂群需有一只优质的蜂王。人工育王或利用自然分蜂王台育成的蜂王,必须严格挑选,选优去劣,才能保证蜂场的蜂群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工蜂幼虫,蛹对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工蜂幼虫、蛹、蜂王幼虫分别灌喂小鼠12天后,通过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发现,工蜂幼虫、蛹与蜂王幼虫一样,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结果表明,工蜂幼虫、蛹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与蜂王幼虫有同样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优良浆意蜂DNA分子特异标记(W316bp)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部分分离提取三品系意蜂 (浙农大、萧山、平湖 )的DNA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波长 2 6 0nm鉴定DNA纯度 ;第二部分以W (5′ -CGGCCCCGGT - 3′)为随机引物进行PCR ,扩增 ,电泳 ,获得DNA多态性图谱 ;第三部分比较三品系意蜂工蜂与雄蜂的DNA多态性图谱。结果凡是三品系意蜂的工蜂均出现一高产浆特异标记W316pb条带 ,但三品系意蜂的雄蜂均无W316bp条带。则进一步鉴定了W316bp是高产浆意工蜂DNA分子的特异标记  相似文献   

16.
蜂王卵巢小管的数量是决定蜂王产卵力的关键因素,卵巢小管的解剖计数方法则是评价蜂王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采用石蜡切片染色和卵巢切段染色是常用的蜂王卵巢小管计数方法。介绍一种蜂王蛹期卵巢的解剖和卵巢小管的计数方法,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卵巢解剖、卵巢离散处理和卵巢小管计数等步骤。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蜂王样本来自蛹期,测量周期短;不需切片和染色,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省时省力,效率高;器材简单,成本低。该方法为蜂王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7.
蜜蜂工蜂纳氏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蜂群内有蜂王、工蜂和雄蜂。蜂群中个体间资源共享、精确分工和相互交流的高度结构化的群体生活,是通过蜂群中个体间广泛的信息联系实现的。蜂群内蜜蜂除依靠接触、声音、舞蹈动作进行通讯联络外,很多信息是通过信息素来传递的。  相似文献   

18.
蜂王人工授精技术是蜜蜂育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雄蜂及处女王的培育到环境设施消毒、雄蜂捕捉、精液采集、授精及授精后蜂群管理等各环节概要介绍了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的操作要点.为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的实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蜜蜂和东方蜜蜂防御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基诺乡的橡胶林和云南农大东方蜜蜂研究所试验蜂场里,分别选择大蜜蜂(Apisdorsata)和东方蜜蜂(Apiscerana)各1群,观察、记录蜂群在受惊扰后蜜蜂的攻击行为。东方蜜蜂在受惊扰后,每次参加攻击的工蜂平均个体数为38只,攻击时间为1.37min,追逐的距离为22m;而大蜜蜂在受惊扰后,每次参加攻击的工蜂平均个体数为510只,攻击时间为131min,追逐的距离为342m。结果表明:与在洞穴、蜂箱内营巢的东方蜜蜂相比,露天营巢的大蜜蜂具有很强的防御和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中蜂与蜂巢包围物空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白山区观测调查了在7种不同蜂巢包围物中野生或家养的154群中蜂 ,发现大包围物中的蜂巢较大、群势较强 ,结成复脾蜂团 ,外勤蜂直接飞出飞入蜂团 ;而小包围物中的蜂巢较小、群势较弱。进一步证明 ,中蜂在进化过程中 ,某些方面像西蜂那样演变 ,而更多方面仍接近祖型[福建农学院 ,主编 .养蜂学[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30~31.]。长白山中蜂在大包围物中营造较大蜂巢、维持较大群势 ,系原始野生特性的延续 ,这种特性是中蜂改良饲养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学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