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秋季,天气凉爽、风大,有时气温突然下降,易引起水貂巴氏杆菌病的流行.水貂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急性的突然发烧,不食死亡;慢性的长期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死亡率不高,临床诊断要掌握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头孢喹诺(CEF)与恩诺沙星(EFs)联合用药对黄羽肉鸡常见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CEF对3种病原菌的MIC值分别为2,4和2μg·m L-1;EFs对3种病原菌的MIC值分别为32,16和2μg·m L-1。CEF与EFs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呈现协同作用,对沙门氏菌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氟苯尼考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氟苯尼考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药后效应(PAE)、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及亚抑菌浓度效应(SME)。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2~8 MIC(μg/mL)范围内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AE为1.31~5.01 h,PA-SME为1.66~24.20 h,SME为0.05~1.31 h;其PAE受药物浓度、细菌接触时间及接种量的影响。结果提示:临床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时,应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和MIC及PAE,制订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5.
正水貂巴氏杆菌病又称水貂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出血性细菌传染病。本病通常发病迅速、死亡快,也有呈慢性消耗性病程,虽死亡率不高,但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给广大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广大养殖户应足够重视,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1临床症状本病发病时可呈现以下4种类型,即最急性型、胸型、肠型及慢性经过型。最急性型主要发生在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流行特点多种动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取厚朴酚、黄藤素、秦皮、大黄素和黄柏5种中药提取物,采用药敏纸片法和布氏肉汤稀释法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进行抑菌试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厚朴酚、黄藤素和秦皮提取物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22.0、11.3、15.6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256、64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6、512、256μg/mL;大黄素和黄柏提取物对C48-1没有抑菌作用;厚朴酚的抑菌作用最强,秦皮次之,黄藤素最弱。培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时,培养基中加入厚朴酚含量为6μg/mL时,细菌的生长速度相比对照组受到明显抑制,当药物浓度为MIC(8μg/mL)值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生长被完全抑制。从体内抑菌试验结果可知,厚朴酚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侵染江汉鸡的保护力最高,为50%。该结果为进一步研制中药制剂预防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水貂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为畜兽共患,通常也称为巴氏杆菌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发病突然,死亡快,同时病理剖解内脏粘膜、浆膜都见不同程度出血.发生后如不及时确诊治疗抢救,很快遍及全群,死亡率很高.病貂一般只经几小时或2-3天而死亡.水貂出血性败血症常呈地方区域性暴发,严重威胁着养貂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建始县某梅花鹿养殖场死亡4例梅花鹿,通过对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可见典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的菌落;通过细菌生化鉴定结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动物接种实验复制出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相同的病变。因此,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腐败梭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畜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主要使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目前防制巴氏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强毒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多,免疫效果不理想,有关巴氏杆菌病防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性等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以病死牛病变肺脏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确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进行分离菌株的小鼠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未知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硫酸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硫酸庆大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小鼠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小致死量为1.2×108CFU/m L。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氟苯尼考对常见猪呼吸道病原菌的抗菌类型。【方法】对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杆菌及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和体外杀菌曲线的绘制。【结果】氟苯尼考对上述病原菌的MIC和MBC依次为0.25~0.5μg/m L和2~4μg/m L,PAE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3株病原菌均随暴露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其抗菌后效应明显延长;体外杀菌曲线表明,氟苯尼考对上述三株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抗菌能力,且抗菌效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强。【结论】氟苯尼考对常见猪呼吸道病原菌的抗菌类型为浓度依赖型。  相似文献   

13.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本试验研究了氟苯尼考与泰乐菌素对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4种常见猪呼吸道病原菌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单独使用时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在1~8μg/m L和0.5~2μg/m L之间,二者联合后的部分抑菌指数(FIC)介于0.5~0.75之间,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又称猪肺疫。1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姬母萨式法或美兰染色镜检,见菌体多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部分着色较浅,很像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2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  相似文献   

15.
<正> 禽霍乱目前仍然是我省家禽的严重传染病之一。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有不同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研究血清型,有助于提高禽霍乱的免疫效果。为了进一步查清我省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以便为防治禽霍乱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从1983年起对全省从禽分离的4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现将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发病的湖北麻鸡中采集病料,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初步判定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应用PCR分别对病料组织和分离菌株进行检测,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PCR产物测序后经NCBIBlast分析,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为99%。经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检测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进行双重PCR扩增,对双重PCR检测方法的退火温度和混合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并对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  相似文献   

18.
以家兔作免疫试验,验证几株不同宿主来源的多杀巴氏杆菌KSCN浸出物的免疫性能及不同菌株KSCN浸出抗原作为组合抗原的可能性,以探讨该种免疫原的实际运用途径。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广泛危害多种动物和人类健康,研制高效、实用的菌苗一直是巴氏杆菌病防制的首要课题。Bain1955年首先证实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硫氰酸钾(KSCN)浸出物是良好的免疫原,能使小白鼠获得对同源菌的抵抗力。随后Mukker、Richard重新用小白鼠作免疫试验,证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KSCN浸出物为可靠的保护性抗原,用它作疫苗,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9.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畜、禽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种畜、禽及野生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以幼龄动物较为多见,且死亡率较高。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禽型菌株引起禽类的一种急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兔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株ompA基因表达与蛋白免疫原性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AE004439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出兔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基因,开放阅读框包含l 062 bp碱基,插入到pGEX-6p-1质粒,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载体pGEX-dompA,转入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出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重组外膜蛋白ompA.[结果]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重组多杀性巴氏杆菌外膜蛋白ompA分子量在63 ku,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能与兔抗多杀性巴氏杆菌高免血清呈现免疫反应,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结论]获得的重组蛋白为家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