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Bt低毒表达的陆地棉种质系WG-20为试验材料,与若干Bt高毒表达的抗虫棉品系配制杂交组合,对其F1的Bt毒蛋白表达量、生物学抗虫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t低毒表达性状对高毒表达性状表现为显性,生物学抗虫性也是低抗性状对抗级性状表现为显性,即低毒Bt基因对高毒Bt基因表现为显性抑制现象;Bt高毒表达材料之间杂交组合的F1则呈现Bt高毒表达,生物学抗性表达规律也是如此,即高毒Bt基因间不存在同源Bt基因表达的沉默现象。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5个不同来源的转Bt基因抗虫品种及原始受体品种为材料进行半双列杂交并构建6个F2分离群体,对半双列杂交组合、亲本和6个F2分离群体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和抗虫性鉴定,分析转入Bt基因以后转基因品种抗虫性和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Bt基因为显性遗传,Bt基因的引入对于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不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铃数的增加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F2分离群体中,转基因抗虫棉的校正死亡率与烂铃率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59~-0.495,抗性的提高对烂铃数的减少、成铃数的增加具有显著作用;不同拷贝数的转基因抗虫杂交种抗虫性不存在显著差异,Bt基因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丰产品系与转Bt基因抗虫棉双列杂交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4个陆地棉丰产品系和 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为试材 ,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 ,对 2 8个组合的F1进行田间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含有Bt基因的杂交组合其F1对棉小造桥虫为害的抗性为 0级 ,表明这一外源基因属显性质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 ,棉花主要 5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 ,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乃基因显性效应。 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的 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值 ,表明其农艺性状与常规丰产品系存在一定差距。特殊配合力分析出现 5个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4.
双抗虫亲本杂交棉F2代的抗虫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父母本都含Bt抗虫基因的杂交棉NZ108的F2抗虫性及有关经济性状的表达特征。生物抗虫性鉴定表明:NZ108的F2表现高抗棉铃虫特性;标记基因纯度测定,其F2含有7.98%的非转基因单株,抗虫性纯度为92.02%,显示该杂交棉父母本的Bt基因不在同一基因位点。产量比较试验表明,该F2的籽棉、皮棉产量比F1有所下降,但皮棉仍比对照增产3.42%。纤维品质测试结果,该F2的纤维品质与F1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高原粳稻与中矮杆粳稻间的17个杂交组合F1及7个杂交组合F2的研究表明,F1代株高介于双亲之间,高秆与矮秆均不表现显性,F1代株高与中亲值间的相关极显著。在F2代,大多数组合有超亲分离现象,株高分布呈一连续单峰曲线,故系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遗传力较高,育种中可于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用纯合的抗草甘膦种质系G-6与非抗草甘膦材料SY119杂交,将P1、P2、F1、F2、BC1、BC2这6个世代的材料在室内、室外做草甘膦抗性检测。结果显示:亲本G-6全部表现为抗,亲本SYl19全部表现为不抗;杂交F1代均表现为抗,即抗对不抗为完全显性;在F2分离世代,抗性性状分离符合抗:不抗=3:1的理论比例;显性回交BC1全部表现为抗;隐性回交BC2群体抗与不抗之比符合1:1的理论比例。以上结果表明,来自陆地棉G-6的抗草甘膦性状是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该性状在棉花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不同来源的转 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品种杂交 ,比较杂种一代和杂种二代的竞争优势和抗虫性 ,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 F2 代 ,不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且抗虫性较好 ,在生产上有利用价值。同时 ,为了获得F2 代优势强、抗性好的组合 ,要选择高产母本和高抗虫父本。本研究中组合徐 30 4 /96 0 2及组合徐 4 12 /96 0 1的产量和抗虫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高淀粉玉米杂交组合"郑单958"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为材料,多世代联合分析了高淀粉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穗长、穗位高由多基因控制;百粒重、单穗重、行粒数、株高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秃尖长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Bt水稻“克螟稻”对二化螟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室内离体叶片快速检测法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两个转Bt抗虫基因纯合品系与常规感虫水稻品种杂交F1群体人工接虫2d后的幼虫死亡率高达100%,表明这两个品系的抗虫性由显性基因控制。田间调查结果发现,KMD1和KMD2与常规感虫粳稻品种杂交F2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3:1,BC1群体中抗虫株与感虫株的分离比符合1:1,表明这些纯合品系的抗虫性由一对显性核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胡麻的6个杂交组合的F2代为材料,对其进行硫代巴比妥酸(TBA)定性检测,通过卡方(χ2)测验对TBA数据做了分析。其中5个组合的亚麻酸性状分离比例符合3:1,由此得出胡麻杂种F2代亚麻酸性状符合3:1的分离比例,从而推测出胡麻的亚麻酸性状遗传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高亚麻酸性状为显性性状,低亚麻酸性状为隐性性状;通过对甘农9033×1747的正反交的分离分析,得出胡麻亚麻酸性状遗传无母质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1.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12.
麦棉间套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结合耕作栽培制度和地域特点,地麦棉间套田棉花全生育期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棉蚜Aphis gossypii、棉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等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面积对比试验,并进行有效选择,编制出以生  相似文献   

13.
陆永跃  尹楚道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80-382,385
研究了棉铃虫卵在棉株的垂直方向上及在不同器官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各代分布以上部4~6 层果枝为主,而且在空间格局上都是聚集的;(2)2 代时以嫩叶、顶心及边心为主,淮北3、4 代,沿江3、4、5 代顶心及边心、嫩叶、老叶处卵量分布比例减小而繁殖器官上比率明显增大;(3)适时摘除顶心、边心及无效花蕾是减轻棉铃虫为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研究棉叶螨的发生动态规律和危害的高峰期,探讨在高峰期间不同棉花品种对棉叶螨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明确防治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棉田的棉叶螨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第1次高峰,8月中下旬发生第2次高峰,在2016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3和中棉47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3.53,13.85,12.43头;在2017年高峰期间中棉37、中棉42和中棉37+中棉42混播的棉叶螨数量分别为14.80,12.80,15.60头;棉叶螨在第1次高峰期的数量高于第2次高峰期间,繁殖速度快,发育能力强。棉叶螨在第1年对从未种过品种的危害性不大,数量也并不多,次年续种棉叶螨会对该品种产生适应,种群数量增多,危害性严重。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我国宋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指出宋代是我国大规模植棉的分界期,宋以前主要是引进,集中于边疆种植,发展缓慢,宋以后是逐渐推广至江南、陕西等地种植,发展很快。在宋代棉业的基础上,元代及明、清棉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全国普遍植棉。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棉花成为首要的纺织原料,可以说是宋代棉业拓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山东棉花病害主要有19种,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为害特点,一般分为四大类:苗期病害、枯黄萎病、铃部病害及叶部病害。在抗虫棉田,苗期病害、黄萎病和红叶茎枯病尤为突出,选用种衣剂,可提高苗病防治效果,用抗病品种防治黄萎病是重要措施,对红叶茎枯病采取追施和喷施磷钾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钱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67-5469,5480
综述了国内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行为习性、种群消长、天敌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成因机制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产卵规律及与常规棉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常规棉田相比 ,转Bt基因棉田 2代棉铃虫见卵迟 ,产卵期短 ,全代累计卵量低 71.3 % ,但高峰期和终见期相同 ;3、4代卵的发生期和卵量与常规棉田一致。两类棉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器官上的分布也大致相同 ,只是转Bt基因棉上产卵相对集中些 ,且繁殖器官上卵量的比例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