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陕北神木六道沟流域的一个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和环境影响等因素,淤地坝并未造成坝内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增高,对坝内坡地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也没有明显影响,淤地坝只增加了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的水分含量;沿垂直坝体方向,坝内坡地80200 cm深土壤水分含量表现出从外到内线性增大的趋势;淤地坝的存在增加了坝内坡地的储水量,且不同坡位的储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坝内坡地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变异系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坝外则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六道沟流域的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淤积达20年的淤地坝可以显著增加10 m长坡面0~1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92 g/kg,较坡外增加358.34%,差异极显著(P0.01);从坝外到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基本表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极大值点出现在坝内靠近分界线处;淤地坝的存在使坝内坡地比坝外坡地相同坡位的有机碳含量均增大,上坡增加的最大,达117.36%;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坝外的大。  相似文献   

3.
以六道沟流域的淤地坝为例,测定了坝内外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旨在探讨淤地坝对坡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淤积达20年的淤地坝可以显著增加10 m长坡面013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92 g/kg,较坡外增加358.34%,差异极显著(P<0.01);从坝外到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基本表现出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极大值点出现在坝内靠近分界线处;淤地坝的存在使坝内坡地比坝外坡地相同坡位的有机碳含量均增大,上坡增加的最大,达117.36%;坝内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坝外的大。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坡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性因子.在这一地区开展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对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土壤水分有其时空变化规律,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和水平位置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降水是影响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气象因子对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坡向、坡度、坡位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特性、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等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问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是对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坡位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属干旱年份,3个小区土壤水分都表现出近似双"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与同期降水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雨量及雨强的增大易形成坡面不饱和径流,不利于降水向坡地土壤水分的转化,以0~40cm土壤平均贮水量以横坡耕作小区最大,其保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对照地小区和横坡耕作小区随土壤深度增加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顺坡耕作小区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区不同土深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呈现上坡<中坡<下坡的变化规律,以顺坡耕作小区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季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坡位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属干旱年份,3个小区土壤水分都表现出近似双"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异性与同期降水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雨量及雨强的增大易形成坡面不饱和径流,不利于降水向坡地土壤水分的转化,以0~4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以横坡耕作小区最大,其保水能力和蓄水能力优于顺坡耕作;对照地小区和横坡耕作小区随土壤深度增加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顺坡耕作小区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小区不同土深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呈现上坡<中坡<下坡的变化规律,以顺坡耕作小区的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决定性因子. 在这一地区开展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对生态恢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土壤水分有其时空变化规律,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土壤水分随土壤深度和水平位置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降水是影响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气象因子对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坡向、坡度、坡位等地形因子以及土壤特性、地表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等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是对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旱坡地麦田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麦田夏闲期末 ,免耕覆盖和深松留高茬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各增加 12~ 33和 9~ 2 4mm。土壤水分蒸发量(E)在 1999和 2 0 0 1年夏休闲期间分别减少 7~ 8和 34~ 36mm ,然而 ,小麦生育期的水分蒸散量 (ET) ,尤其是在2 0 0 0~ 2 0 0 1年期间较传统耕翻处理提高约 4 7mm。连续采用保持耕作措施的第 2年冬小麦产量增加 ,少耕、免耕和深松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 3%、5 %和 8%。深松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 ;免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采用保持耕作措施 ,尤其免耕和深松 ,对于增加土壤蓄水、减少蒸发损失、提高水分有效性、节省能耗以及改善作物产量显示出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降雨强度对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 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导水率较大,在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迅速,通常在24 h 内恢复到降雨之前的水平,表明土壤层蓄水能力低,水文过程迅速。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表层岩溶带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随雨强的增加,喀斯特坡地水分由垂向(深层渗漏为主的慢速流)转为侧向运移(不同径流成分的快速流)。3)地表径流、壤中流及表层岩溶带径流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产流阈值关系,且径流产生与消退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顺时针(壤中流)或逆时针(表层岩溶带径流)的“绳套关系”。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产流主要受控于土壤- 表层岩溶带界面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关键带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10.
旱坡地枣树的萎蔫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枣树的萎蔫现象是指果实的萎蔫和叶片的萎蔫。果实萎蔫是指在持续高温干旱、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果实水分蒸腾量大于吸收量而产生的失水变软,果面表皮皱缩现象,分为暂是萎蔫和永久萎蔫。暂时萎蔫一般从当天14:00开始至18:00结束。果实萎蔫时期一般是在气温较高的7-8月份,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为严重,特殊年份可持续至9月上旬。干旱年份萎蔫果百分率高达16%-28%,密植园枣树密度较大者,果实萎蔫百分率较大,可上升到385。黄土区集水枣园果实开始萎蔫时的土壤水分含量在6%左右。果实萎蔫期正值果实的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期,如果肥水缺乏,就会影响果肉细胞膨大,导致果个变小,品质下降,应当引起界的高度重视。枣树幼树叶片的永久萎蔫系数为3.5%,而枣大树叶片的永久萎蔫系数应在3%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省沅江市新湾村为供试地,选择不同土壤(不同有机质、不同地形)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属性、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丰缺、地形坡度密切相关:有机质丰富和地形坡度小的土壤,土质结构良好,使土壤容重下降,加快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保水能力,相应地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建议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增加作物单产,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82-485
总结了国内外最主流的土壤含水率测定方法,包括称重法、电阻率法、FDR法、灰度反演法、光谱分析法、红外线感测法、中子法、γ射线法、TDR、分布式光纤测量法(DWS法)、遥感测定法、探地雷达法;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种稻对周围旱地土壤盐分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种稻对周围旱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选择稻旱田之间无沟和有沟相隔型两种类型,以不受种稻影响的老旱田作对照,在距稻田50、80、150和200m处各埋设定位观测井,监测种稻对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耕层土壤盐分含量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在上升期,旱田距稻田距离与地下水埋深相关极显著。因此,稻旱田之间无沟相隔时,种稻对周围旱地的影响表现为稻田水直接向旱田侧渗,而使距稻田附近旱田的地下水位上升,在距稻田220.7m内地下水位会上升到危害旱作物生长的程度;稻旱田之间有沟相隔时,种稻会导致稻旱田之间排水沟水位上升,从而对周围旱田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即可通过沟水向旱田的侧渗发生,又表现在阻止旱田的排水上,其不利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  相似文献   

14.
张莹 《青海农林科技》2009,(3):31-32,89
根据国内外有关边坡与孔隙水压力的关系、植物与含水量关系、含水量与土体强度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炎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10-9112
[目的]为正确使用TDR法和FDR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铝盒烘干法为标准,通过对TDR法和FDR法进行校验,明确它们的优缺点及土壤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3条曲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横坐标在3.0~23.0时,θT比θF更接近真实值(θv);横坐标在18.0~23.0时,θT与θv基本一致;横坐标大于23.0时,θv、θT和θF之间的差距甚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除了2、3、4和8点,FDR的测定结果与θv的差距都很大;TDR的测定结果与θv的差距都很小。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DR的曲线在最下面,与θv的曲线始终保持一段距离,它们之间只有2个交点;TDR和θv的曲线都在上面,它们距离很小,有7个交点,说明TDR的测定准确度比FDR的高。[结论]用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准确、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6.
选取昆明白龙潭和花联两地的石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进行土壤水分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红壤和玄武岩红壤的天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差异很小;但石灰岩红壤的有效含水量比玄武岩红壤低5.856个百分点,初始凋萎湿度比玄武岩红壤高4.023 5个百分点,永久凋萎湿度比玄武岩红壤高4.406 5个百分点,最大吸湿水比玄武岩红壤低4.572 5个百分点。因此,昆明地区石灰岩红壤与玄武岩红壤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差异是造成这2种土壤上植被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中大麦和蚕豆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差异以及间作大麦与单作大麦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麦苗期后期至抽穗期,蚕豆土壤含水量下降比大麦快。而在苗期前期和成熟期,大麦土壤含水量下降比蚕豆快。在大麦整个生育期中,间作大麦土壤含水量下降都比单作大麦快,尤其是在拔节至孕穗期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