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要运用土壤微形态学、粘土矿物学和土壤化学方法,对海南岛三个不同母质的砖红壤剖面的微形态特征和成壤过程进行研究,并将网纹红土和砖红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砖红壤典型的微形态特征为易风化矿物颗粒和粘粒胶膜的缺失、均质状的b-垒结以及风化成因铁锰质结核的出现;典型的成壤过程为强烈的化学风化、红化、均质化、淋溶以及显著的脱硅富铝化过程.随着成土母质和土壤排水条件的变化,砖红壤的微形态特征亦有所差异.而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的发育程度低于砖红壤,不宜被划分为砖红壤或氧化土,而更趋向归入老成土,在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中大致相当于红壤.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卢升高 《土壤学报》2000,37(2):182-191
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  相似文献   

3.
钟凯  徐仁扣  赵安珍  姜军  李航 《土壤》2011,43(2):312-316
选择海南岛北部3个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研究了其对铬酸根(CrO42-)和磷酸根(PO43-)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母岩年龄的增加,土壤发育程度提高,土壤游离氧化铁和表面正电荷数量增加,对2种阴离子的吸附量增加。土壤CrO42-的解吸率在19.8%~39.6%之间,表明土壤对CrO42-的吸附涉及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2种机制,且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CrO42-静电吸附所占比例增加。土壤对PO43-的吸附以非静电吸附为主,吸附的PO43-的解吸量非常低,其解吸率不超过6%。吸附PO43-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在0.1 mol/L NaNO3和KNO3中的解析量,KNO3体系中的解吸量低于NaNO3体系中的,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胶体表面离子吸附面上的静电电位影响PO43-的解吸。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30个样品的粒度、黏土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广泛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为加积型沉积。该类沉积粒度组成与北方风尘沉积类似,粉砂含量占优势,>50μm含量小于5%,5~50μm组分41.2%~61.5%,<5μm黏粒26.9%~55.8%;黏土矿物组成中含有较多的石英、云母和高岭石;全土体的平均硅铝率为7.96,硅铁铝率6.11;稀土元素丰度179.6 mg kg-1,与地壳平均值(178 mg kg-1)、北京郊区1998年12月大气粉尘稀土总量(178.0 mg kg-1)以及两块中国黄土标样(178.2mg kg-1)非常接近,并且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淋失,Ce元素正异常;网纹红土全岩样品的87Sr/86Sr值界于0.725 657~0.727 714之间,Nd同位素0.511 989~0.512 098,与佳县上新世红黏土和黄土的酸不溶相性物质接近。理化特征指示,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以及上新世红黏土的形成环境类似,并且具有稳定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玄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及其机理解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矿物磁测技术和X-射线衍分析对浙江和云南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机理进行了研究。浙江玄武岩发育土壤的x为100×10^-8 ̄500×106-8m^3/kg,云南玄武岩发育土壤的x在500×10^-8 ̄2000×10^-8m^3/kg,合成针铁矿的x为31.9×10^-8m^3/kg,赤铁矿x为84.5×10^-8m^3/kg,且合成氧化铁的x随氧化铁的铝替代量增大而增加,土壤的磁一参数和X-射线衍  相似文献   

6.
张瑾  李德成  张甘霖  李辉信 《土壤》2012,44(1):111-117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和琼北地区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中石英颗粒的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中石英的风化程度相对较大。②从新成土到铁铝土阶段(0.01~1.33 Ma),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逐渐加深,机械作用形成的特征完全消失。成土时间较长的铁铝土(6.12 Ma)中石英颗粒出现裂解现象。③本研究一方面证实Darmody评估方法在研究我国热带地区土壤石英颗粒表面风化程度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在相同母质和环境条件下发育的土壤中,石英颗粒表面的风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相对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7.
姜军  徐仁扣  赵安珍 《土壤》2010,42(2):275-279
利用采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6种土壤,研究了土壤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CEC和土壤胶体动电电位与成土母岩年龄的关系,探讨土壤表面化学性质与成土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游离铁和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的相关性更高,土壤全铁与母岩年龄间没有相关性。土壤CEC随母岩年龄增加而降低,土壤IEP呈相反变化趋势。进一步对2个地区土壤CEC和IEP与岩石年龄进行分析表明,空间因素对这2个地区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对IEP。  相似文献   

8.
王孝  叶青  李建武  王旭东  李欣  阮丽  陶安 《土壤通报》2021,52(2):253-260
成土母质的均一性判定是土壤发生研究的必要起点,也是构建土壤时间序列和评价土壤质量变化的先决条件。选取浙江省新嵊盆地典型玄武岩发育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地理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颗粒组成、母质不连续性系数、稳定元素Ti与Zr比值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等指标的分析,进行不同土壤剖面母质均一性的判定。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颜色、结构、根系等土壤剖面形态自下而上呈现均一、渐变特性特征,且所有剖面没有发现异源堆积特征,可以初步直观判定研究剖面的母质均一性;土壤颗粒组成及扣除黏粒后的粗粉粒/中粉粒含量等指标都比较均一,并沿剖面垂直方向呈现较好的渐变趋势;Ti/Zr比值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在不同层次间的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差异;母质均一性系数均介于-0.6~0.6之间。因此,研究剖面内与剖面间母质来源相同。  相似文献   

9.
姜军  赵安珍  徐仁扣  程程 《土壤学报》2010,47(4):776-780
<正>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可变电荷土壤由于遭受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并富含铁铝氧化物,其表面化学性质与温带地区的恒电荷土壤显著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这类土壤的表面电荷随着pH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1]。过去对我国南方可变电荷土壤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已开展了比较多的研  相似文献   

10.
对雷琼地区发育于玄武岩跨度为0.01~6.12 M a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为1.54~21.95 g kg-1,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新成土到富铁土阶段急剧降低,从富铁土到铁铝土阶段降幅明显减少,进入铁铝土阶段则基本趋于稳定。(2)植硅体主要源于禾本科、棕榈科植物,大小在5~130μm之间,形态包括刺球型、哑铃型、扇型、长方型、方型、鞍型、帽型、棒型、尖型、齿型、圆型和其他12种植硅体类型。所有样品中的温暖指数值均大于0.5,说明6.12 M a以来研究区域基本以温暖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刘莉红  胡雪峰  叶玮  薛勇  罗凡  闫呈龙 《土壤学报》2015,52(5):991-1001
对安徽宣城市宣州和郎溪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组合和伊利石结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第四纪红土形成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两地第四纪红土黏土矿物的组合基本相似:剖面上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层(黄棕色土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和2∶1型的蛭石;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无蛭石;网纹层下部出现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根据伊利石的X射线衍射(XRD)峰,获得伊利石结晶度(Illite crystallinity,IC)值,可以反映伊利石结晶程度。两地第四纪红土同类层次的IC值较接近。宣州和郎溪剖面黄棕色土的IC值平均为0.463,均质红土为0.599,网纹红土为0.726。全剖面样品IC值与风化强度指标呈显著负相关,充分说明红土IC值可有效地反映红土的风化强度。第四纪红土剖面从黄棕色土→均质红土→网纹红土,IC值升高,伊利石结晶变差,反映了红土风化强度增加,形成的气候环境更加湿热。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加积型红土很好地记录了中国南方第四纪以来风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但相应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细节仍尚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庐山东麓海会剖面(L-HH)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特征,并结合粒度、色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指标,进一步探讨加积型红土成土环境及网纹机制。结果表明:(1)加积型红土土壤基质以黏土、胶体为主,并具有一定铁质侵染。沿剖面自下而上,胶体含量由70%减少至50%,黏土胶体与碎屑配比由8:2逐渐变化为6.5:3.5,成壤强度呈减弱趋势。(2)土壤孔隙和形成物类型沿剖面的变化差异较好地记录了土壤水分及其干湿变化。网纹红土层以线状大孔道为主,连通性好,铁质迁移活跃,铁锰质胶膜沿孔道分布且多层叠置,部分铁质胶膜有脱色现象,指示水分充足,干湿变化频繁。网纹黄棕色土层大孔道减少,孔洞、囊状孔隙增加,有一定连结性,铁锰胶膜多沿孔隙壁淀积,铁锰质结核也尤为丰富,指示水分减少,干湿变化仍然频繁。黄棕色土层,孔道极少,以面状裂隙、囊状及不规则状孔隙、孔洞为主,连结性差,淀积胶膜多为扩散-团聚型,水分少,铁游离程度降低。(3)土壤孔隙及其发育程度与网纹化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裂隙产生、加宽、连通是网纹化的物理学基础。(4)剖面土壤微形态特征与粒度、色度、磁化率等环境指标间有良好对应关系,是解读红土形成环境、季风演化和网纹化机制的重要土壤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上海宝山和青浦区表土磁性特征的差异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姜琪  胡雪峰  李珊  李洋 《土壤通报》2012,(4):774-780
分别在上海宝山区和青浦区设置49和36个监测点,对表土磁化率(χl)f和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宝山表土Cu、Zn、Pb、Cd、Cr、Mn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2、194.1、140.8、0.55、85.5、805.7和36.5 mg kg-1;青浦区表土平均含量分别为39.7、128.8、38.5、0.36、62.4、567.2和34.7 mg kg-1。宝山表土重金属污染程度普遍高于青浦,尤其是Pb、Cd、Zn含量显著高于青浦。宝山表土χlf显著增强,平均为180.1×10-8 m3 kg-1,且区域分异性较大,变异系数达110.4%;青浦表土χlf平均为32.7×10-8 m3 kg-1,变幅为10.4×10-8~117.5×10-8 m3 kg-1,变异系数为75.5%。宝山表土χlf与Cu、Zn、Pb、Cr、Mn、Ni、Fe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青浦表土χlf仅与Zn、Mn(P<0.01)、Cu(P<0.05)显著相关。两区表土磁性特征、重金属累积以及两者相关性的差异,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尤其是青浦稻田土壤磁性弱,是该区χlf与重金属含量相关程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安徽宣州黄棕色土和第四纪红土的比较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地貌和型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安徽宣州地黄棕色土的层序位于第四纪红土层之上。用ESR测年法测得黄棕色土年龄约为80kaB.P.,红土年龄 240kaB.P.,。对这两种成土母质的各项理化性状和磁化率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棕色土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如第四纪红土。  相似文献   

15.
广东和海南红树林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的土壤,植物叶子和死地被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相同地区的一些植物群落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红树林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的土壤和植物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较高,尤其是Na和Ca的含量较为突出。虽然海岸带海水的pH〉8,土壤都呈酸性。红树林的养分利用率只有N较高,其余大多数元素都较低,红树林的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归还率通常也较低,但其大多数元素的生物分解率  相似文献   

16.
玄武岩台地滑坡与土壤发生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玄武岩台地 ,是地幔中基性或超基性熔浆沿深 (大 )断裂上升、喷溢到地表 ,在低洼区冷却、固化成岩 ,再经新构造运动区域性差异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 ,出现地形倒置 ,形成不同海拔高程上的面平、边陡的台桌状地貌[1,2 ] 。玄武岩台地因其平坦的台面、肥沃的土壤而成为我国南方山地  相似文献   

17.
安徽宣郎广一带,黄棕色土-红土二元结构地貌十分常见。本文在郎溪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黄棕色土-红土剖面,进行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宣城、九江黄棕色土和镇江下蜀黄土十分一致,说明研究区域的黄棕色土确实与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同源。郎溪剖面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较均匀,尤其黄棕色土→埋藏红土(包括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间呈连续过渡,无沉积间断,表明埋藏红土的物源与黄棕色土和下蜀黄土相似,具典型的风积成因特性。(2)与黄棕色土相比,埋藏红土粒径偏细,风化成土作用显著增强。从埋藏红土逐渐过渡到黄棕色土,反映的可能是长江流域晚更新世初期,末次间冰期结束、末次冰期开始时的一次重大的古气候演变事件,但仍需确凿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酸性和碱性土壤中芒草生物质炭激发效应的特征与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炭是高度芳构化物质,具有极强的物理、化学、生物稳定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碳封存措施之一。然而,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可能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矿化,即产生激发效应。根据δ13C分析原理,向长期种植C3植物、pH为3.70和7.60的两种土壤中,分别加入利用C4植物芒草在350℃(BC350)和700℃(BC700)制成的生物质炭,室内培养180d,定期采样测定CO2和δ13C,以期证实并定量测定生物质炭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质炭的土壤,尤其是加入低温生物质炭(BC350)的土壤,有机质矿化明显加快,即产生明显的正激发效应,酸性和碱性土壤的激发效应分别为CO2-C 250和319 mg kg-1。此外,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探究生物质炭激发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施用石灰和石膏对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中元素淋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后10cm土层中除Ca^2+以外的阳离子元素的淋失量减少,而SO4^2-和HCO3^-的淋失量增加;施用石膏后10cm土层中所有阳离子元素,特别是AI^3+的淋失量增加。红壤中Ca^2+的淋失以自由态为主,施用石膏后与SO4^2-结合的比例增加,不同处理中30cm土层处铝的淋失以自由态为离,10  相似文献   

20.
运用分层抽样法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选取29个典型采样点,系统研究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土壤表层(0-5cm)土壤容重、粘结力、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P=0.079,0.094),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没有显著影响(P=0.377,0.262),除果园下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影响不显著外(P=0.057,0.076),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植被类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影响显著;(2)土壤类型对粘结力无显著差异(P=0.115),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粘结力(P=0.000),除林地和荒地下植被类型对粘结力无显著影响外(P=0.601,0.759),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植被类型对粘结力均具有显著影响;(3)黄绵土与红胶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976),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