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分析北移区99个木薯品种的指标特征,提出了决定产量的关键指标,为北移区木薯育种和品种引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个指标中以单株茎叶鲜重、单薯鲜重和单株薯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而茎径、干物质率和薯径变异系数略小。相关分析表明:薯长、单薯鲜重和收获指数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茎径、薯径、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与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达到最高鲜薯产量时,茎径3.92 cm、薯径5.56 cm、单株茎叶鲜重4.16 kg、单株鲜薯重4.76 kg和生物产量104.53 t/hm2。通径分析表明:单薯鲜重和单株茎叶鲜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株高和生物产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因此,薯长、薯径、茎径、单薯鲜重、收获指数、单株茎叶鲜重、单株薯鲜重和生物产量是决定北移木薯产量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75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观察记载不同木薯种质茎叶受寒害程度及等级,并分析了木薯各农艺性状与寒害等级的相关性,以期为筛选出适宜北移区的耐寒性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自然低温天气后,木薯种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75份木薯种质寒害可分为5个等级,1~5级的品系数量分别为11、14...  相似文献   

3.
以75份木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低温条件下观察记载不同木薯种质茎叶受寒害程度及等级,并分析了木薯各农艺性状与寒害等级的相关性,以期为筛选出适宜北移区的耐寒性木薯种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自然低温天气后,木薯种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75份木薯种质寒害可分为5个等级,1~5级的品系数量分别为11、14、30、11和9个,其中SC205、GR4、NZ199等11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低,表现出强耐寒性,而SC8、TG58、B716等9份种质受寒害程度最高,表现为低温敏感型。相关分析得出,木薯寒害等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与我国木薯北移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候变化为农作物种植重新调整提供了机遇。木薯起源于热带美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区域,全球气候变暖为我国木薯北移创造了条件。本文着重对木薯北移进行可行性分析,阐述北移计划实施对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加快良种良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减少原料进口依赖程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木薯的需求,保障我国粮食能源安全和加快现代热带农业建设及服务"三农"具有的积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辐选01、桂垦09-26、桂垦09-11、新选048、华南205、GR891、华南124等7个木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7个木薯品种中,新选048产量最高,块根品质优良,为最优品种;桂垦09-26、桂垦09-11产量高但块根品质较差,属于高产量品种;辐选01与GR891块根淀粉含量高但产量低,属于高淀粉品种;华南124综合性状一般,华南205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北移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冬小麦品种北移 1号在原种植地 (太谷 )与北移区种植地 (应县 )两地生育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 ,冬麦北移后生育期的表现为冬前生长期短、返青拔节期短、拔节至抽穗期短、越冬期长、抽穗至成熟期长的‘三短两长’特点 ,致使营养生长有效期极大地缩短 ,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也相应缩短 ,而生殖生长期明显延长 ,导致株高降低、节间变短变细变实、强度明显提高 ,虽然单株分蘖几乎很少成穗 ,单株绿色营养面积也很小 ,但在较高的水肥与合理密植条件下 ,由于单茎穗粒重高、经济系数大 ,仍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宁夏冬小麦种植区属北部冬麦区,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1997年北移引黄灌区,宁夏冬小麦栽培品种产量与多个性状存在着遗传相关。为此,我们用通径分析方法剖析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相关因素,供宁夏南部半湿润区冬小麦品种选育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木薯品种北移至湖北恩施市的适应性,以南植199(NZ199)、华南205(SC205)、华南9(SC9)、GC49、桂木薯2号(G2)、桂木薯3号(G3)6个木薯品种为研究对象,以主产区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为对照区,以湖北恩施州恩施市为北移试种区,研究了2019—2020年6个木薯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特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北移试种区的株高和茎径显著低于对照区,降低幅度分别为43.80%~55.06%、11.04%~36.39%;②北移试种区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区,降幅为21.64%~44.02%,其中以G3下降幅度最小,为21.64%,G2次之,为24.35%;③北移试种区的鲜薯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增幅为10.20%~21.16%,G3最高21.16%,GC49次之19.43%;④北移试种区淀粉产量最高的为G3,G2、GC49次之,G3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综合2年试验结果,G2、G3在北移试种区的植株整体性状较好,鲜薯产量、淀粉产量也较高,可以在湖北恩施市推广;GC49表现中等,可以继续进行试种。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和自育的 6个品种在宁南山区冬小麦北移区进行的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冬小麦品种彭选 4号、西峰 2 2、兰天 7号综合性状好 ,比对照品种吕旱 2 4 6 3分别增产 12 8.2 3%、12 5 .2 3%、117.71% ,是宁南山区冬小麦北移区的适宜品种 ;泰 91- 2 4综合性状较好 ,比对照品种增产 2 2 .5 2 % ,属次适宜品种。  相似文献   

10.
油桐北移引种幼苗越冬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了油桐北移引种中幼苗越冬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幼苗越冬率、种仁含油率、结果枝比率和平均冠直径的广义遗传率最高,分别为99.19%、99.13%、99.01%和97.90%,株均产籽量的广义遗传率最低,为12.53%。幼苗越冬率构成因素与越冬率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是:结果枝比率为0.55,株均产籽量为0.59,干果出籽率为0.38。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种仁含油率、干果出籽率和株均产籽量的直接作用分别为1.15、0.56和0.54  相似文献   

11.
以江西近年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11个高产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产量、产量构成、成穗特征、茎秆和叶片特征以及干物质生产等特征特性,并筛选出了陆两优996和金优463两个高产早稻品种。高产早稻品种要求单穗重在3 g以上,分蘖力中等,株高90~100 cm,倒1节间长30 cm左右,倒2节间长19 cm左右,倒3节间长13 cm左右;倒2叶长度38 cm左右,倒3叶长度35 cm左右;倒1叶角度10~15度,倒2叶角度17~18度;后期不早衰,乳熟~成熟期干物质生产占全生育期的1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江苏省2001—2017年水稻品种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聚类分析。[方法]分析2001—2017年审定推广的131个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产量表现,并对其农艺及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江苏省高产育种主要通过在适当降低穗数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每穗总粒数,稳定结实率,适当增加千粒重来实现;46个水稻品种归为3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建议超高产育种要创造最适理想株型,扩大遗传多样性,保证足够穗数,挖掘较大的穗型潜力,并协调穗大、粒重、高结实之间的关系。[结论]该研究为江苏省水稻超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优质、高产、优质高产兼顾型共1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与产量呈负相关,产量提高虽然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但是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食味下降,除单穴穗数外,提高任何产量性状的表现型值都会使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增加;穗长、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生物产量与胶稠度呈正相关;饱满粒率、千粒重、主茎二次枝梗数和经济产量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单穴穗数、生物产量、单穴草重、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着粒密度表现值高、食味值高。提高单穴穗数、降低着粒密度、增加穗长和稻米的长,宽比有利于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4.
对2002年参加吉林省优质米鉴评的20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 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垩白粒率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二级标准,胶稠 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整精米率与垩白 度各品种(系)间有差别;垩白粗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5,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 -0.458,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0.526,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5),与稳粒数和实穗拉数呈极显著或显 著负相关(r=-0.552,P<0.01;r=-0.538,P<0.05);千粒重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5)。 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稳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品种,研究华南5号(SC5)、华南6号(SC6)、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和华南9号(SC9)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SC7生长最快,其次为SC6,最慢的是SC9;SC8、SC5、SC7和SC6的产量分别比SC205(CK)增产24.71%、20.63%、10.71%和6.76%;而SC9的产量比SC205(CK)减产i0.14%;SC8淀粉含量最高,其次为SC5,分别为30.05%和29.80%,分别比SC205(CK)高1.97和1.72个百分点;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SC8,其次为SC5,SC7与SC6居中,最差的是SC205(CK)和SC9。  相似文献   

16.
分析并评价2005—2009年江西省水稻审定品种及其产量状况。结果表明:科研院所、种业公司和大中院校构成了江西省水稻育种的中坚力量;2005—2009年江西省审定品种年度间的产量波动不大,产量水平较平稳;江西地区水稻增产潜力大,但当地的两系杂交稻比较少。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亚麻纤维遗传相关性,对11个亚麻品种的原茎产量、种子产量、全麻率和纤维产量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品种DIANE纤维产量最高,纤维和原茎产量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4,原茎产量在纤维物质积累中占主要成分,因此在纤维育种中注意原茎产量的选育同时要注意适当兼顾到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究江西省引种省外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适应性与特征特性,从中筛选出适宜推广种植的茶树良种。【方法】以25份省外引进无性系茶树良种为材料,测定其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含量、抗逆性和制茶品质等15项性状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性状指标的贡献度与相关性,最终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引种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15项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08%~57.20%,其中13项在10%以上,表明所引进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在江西省的适应性差异性较大,其中生长势、EGC、耐旱性、耐旱性最大,发芽密度、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一芽一叶期、总游离氨基酸、EC、ECG、EGCG次之,水浸出物和绿茶品质得分最小;因子分析提取的5个主因子能够解释引种品种适应性的79.19%的信息,各性状对主因子均有相应的贡献,性状指标中生长势、发芽密度、耐寒性和耐旱性之间相关性较大,水浸出物、茶多酚、EGCG、EGC和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之间相关性较大,EGC、EC、咖啡碱和一芽一叶期之间相关性较大;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显示有11个品种的加权关联度在0.7以上,综合评价最好,依次为浙农117、福鼎大白茶、浙农113、鄂茶1号、迎霜、湘波绿2号...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环境下2009年江西省主栽早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全省5个生态环境不同的试验点,采用分3批播种(间隔期5 d),评估全省10个主栽早稻品种及各地4~7个自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稻瘟病的发生差异很大.根据3个试验点获得的有效数据统计,对叶瘟表现中抗的品种有金优463、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其平均病叶率分别为0.27%、0.34%和0.30%;对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株两优09和淦鑫203,其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41%和0.89%,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陆两优996、株两优02、T优898、金优463,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76%、1.76%、2.29%和3.37%.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采用分批播种法能有效地甄别水稻品种的避病性,为翌年抗瘟品种的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