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种草养牛,进行肉牛的人工改良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从2000年推广开展牛冷冻精液人工输配改良工作到今年全面开展种草养牛、建设养牛大县,肉牛改良工作在我县已连续走过了整整四个多年头。从当初自然发情二次输配38.5%的受胎率到去年旧州镇马溪屯肉牛养殖示范基地98.6%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2.
正1梨树县肉牛养殖的基本情况梨树县是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吉林省优质肉牛系列开发项目的龙头县之一,秸秆饲料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发展平稳。1.1肉牛种源基础好,品种优良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德系、苏系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对本地肉牛进行品种改良,是全省第一个黄牛改良"全冷县",现有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88个,繁改技术人员112人,繁改网络覆盖全县。  相似文献   

3.
牛冻精改良配种是人工授精技术在养牛生产上的具体应用,是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的一项主推核心技术。2000年以来都龙镇确实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广牛冻精改良技术,抓好本地牛选育工作,积极指导和扶持肉牛养殖户实施选种选配,提高母牛整体繁育能力,把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作为加速肉牛生产提质增效的切入点。为进一步探索都龙镇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对发展好肉牛产业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自1992年秸秆养牛羊示范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目前我国已初步在中原、东北和华南形成了三大肉牛带.我市自1996年参加南方秸秆养牛羊示范工程项目以来,1998年把牛品种改良和肉牛规模化饲养作为工作突破口,并自2001年以后加大了肉牛产业发展力度,不断新建和巩固肉牛养殖基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鼓励引导农户自繁自养肉牛.目前,适度规模化的肉牛饲养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农户的经济支柱产业.规模化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是牛的科学选购、科学饲养管理等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有非常强的技术性.现将其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1我县肉牛养殖的基本情况梨树县是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吉林省优质肉牛系列开发项目的龙头县之一,秸秆饲料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发展平稳。1.1肉牛种源基础好,品种优良。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德系、苏系西门塔尔牛和夏洛莱牛,对本地肉牛进行品种改良,是全省第一个黄牛改良"全冷县",现有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88个,繁改技术人员112人,繁改网络覆盖全县。1.2肉牛养殖起步早,群众基础较好。多年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北流市把肉牛、奶水牛产业列为富民兴市的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 ,通过实施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科技推动等综合性措施 ,使肉牛、奶水牛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 ,全市已建设完善了 12个牛品改示范镇 ,2 3个牛人工授精品改站 ,引进良种公牛3 1头 ,实现杂交改良配种母牛 14 5 48头 ,已产出杂交牛犊 62 42头 ,建立了奶水牛养殖示范场 5个 ,引进高代杂挤奶母水牛 74头。养牛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北流市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入世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使养牛产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高效产业 ,北…  相似文献   

7.
宣汉县是四川省农区养牛大县,发展经验和模式对全省牛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效应。为此,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区域创新团队肉牛繁育与生产技术研究岗位和宣汉县农业局科技人员组成调研组,对宣汉县牛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总结了牛产业发展成就,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化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项目实施、政府和行业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炉霍县作为甘孜州引进蜀宣花牛的重点县之一,养牛产业已成为农业的重要产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对全省牛业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效应。为此,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区域肉牛创新团队对炉霍县牛业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总结了牛产业发展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化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供项目实施者、政府和行业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吉安牛是江西著名的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主产于江西吉安县,列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2)。自20世纪70年代起,吉安、泰和、安福、永丰、永新、吉水等县作为我省首批推广牛品种改良的重点县,为加快优质肉牛的推广,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牛生产方式及生产用途的改变,杂种牛养殖效益日渐凸显,牛品种改良工作不断推进,吉安牛业发展正成为江西省肉牛业发展的一张名片。为  相似文献   

10.
高安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偏西北,红壤丘陵占土壤面积的50.3%,盛产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养殖自然条件好,素有养牛传统,高安黄牛是江西三大地方良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农民养牛主要是为了耕作,以本地黄牛和水牛养殖为主.为了适应商品牛生产的需要,从1986年开始引进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1.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 ,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水稻。山林草场资源丰富。凤城在全省是个以农为主养牛大县 (市 ) ,农民历来具有饲养役用牛的习惯。改革开放 2 0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 ,加大改良力度 ,每年改良本地黄牛 6万头。截止2 0 0 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 31 5万头 ,存栏 19 2万头 ,出栏 12 3万头 ,其中改良牛占 70 1% ,年增加农民收入 2亿多元。1995年凤城市政府将肉牛生产纳入“五色工程”(红、白、黄、绿、黑 )中的“黄色工程”重点来抓。 1996年被国家评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 2 0 0 0年又被辽宁省畜牧局、省肉牛繁育中心列…  相似文献   

12.
肉牛业是我国畜牧业中新兴起的部门。利用肉牛品种改良本地蒙古牛,是促进养牛科技进步,实现效益型畜牧业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介绍了锡盟地区肉牛杂交改良本地牛的进展、成就及存在问题,并建议在培育内蒙古肉牛新品种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正>肉牛异地肥育技术已在国内外肉牛繁殖、肥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将继续在我国肉牛肥育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显示他的功能效力。应用好肉牛异地肥育技术,必将给养牛者带来更大的效益。实施肉牛异地肥育技术离不开架子牛的采购。因此,了解和掌握并充分利用架子牛的买卖规律,对缩短饲养期、降低养牛成本、提高肉牛饲养质量、获得高价(优质)肉牛及减少病残牛,具有十分现实的经济意义。1采购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92年秸秆养牛示范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中原、东北和华南三大肉牛带。1996年全国牛肉产量494.9万t,是项目开发前1991年的3.2倍,年递增率为26.6l%。目前适度规模化的肉牛饲养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规模化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是牛的科学选购、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等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庆安县建民乡把发展肉牛生产作为实现“富乡、富村、富民”目标的支柱产业来抓,搭牛台,唱牛戏,使肉牛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抓引带,带动普养。动员乡村干部个人出资发展养牛业,唱“牛”戏,全乡共有52名乡村干部养牛1000多头,在他们示范、引带下,有2800户农民参与肉牛养殖业中来。全乡养牛百头以上的养牛户有23家,50头以上的有320家。抓引进,改良品种。为生产优质肉牛,该乡先后从内蒙古、吉林等地购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等优良品种4000多头,运用冻精配种技术,对全乡黄牛进行改良,全乡肉牛优良品种率达到94%以上。抓企业,配套发展。该乡筹…  相似文献   

16.
“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是90年代我国推广的一项发展畜牧业的战略性项目。该项目经过1992~1995年的实施,对于推动全国养牛、养羊业的迅速发展并节约大量饲料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秸秆养畜事业在发展壮大。养牛示范县已由1992年首批10个发展到1995年27个省(市、自治区)113个县。一些养牛集中连片的地区已发展成为示范区。随着秸秆养牛示范的深入,秸秆养羊示范项目也开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在全国农区实施秸秆养牛示范项目以后,山西省把肉牛养殖作为振兴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黄牛品种改良,推动了肉牛产业化发展。2003年山西省肉牛存栏217.2 万头(其中肉用改良牛54.3万头),肉牛出栏63.2万头,牛肉产量8.66万t,占全省肉类总产76.9万t的 11.2%,人均牛肉占有量2.3 kg。  相似文献   

18.
喀左县近3年承担了辽宁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牵头的"辽育白牛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喀左县肉牛生产水平,养牛效益可观。本文对"辽育白牛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基本内容、主要推广技术项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肥育肉牛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辽宁省铁岭市位于辽宁的北部,俗称“辽北”,是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地,近几年来养牛业发展很快,所辖四个县(市)均被列为“秸秆养牛示范县”,97年牛饲养量130万头,出栏肉牛57万头。养牛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黄牛改良的发展、秸秆饲料的开发和近年来推广的肥育肉牛...  相似文献   

20.
<正>1肉牛业现状泰和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之一,养牛是该县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76年开始,泰和县就引进了外来良种西门塔尔冻精改良本地黄牛,是全省最早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