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对一些红山文化遗址调查时,经常发现并采集一批与原始农业有关的石农具,兹分别介绍如下,仅供研究农史的同志们参考。石犁,一件,矽质灰岩。体呈柳叶形,通体打制,一面仍保留原石台面,周边稍加打制,另一面凹凸不平,中间厚,两侧薄,周边及刃部均打成弧形刃。长30.3、上宽5、中部最宽处9、中厚2厘米。形状与打制技术都较原始(图一)。系1974年在昭乌达盟翁牛特旗海金山遗址采集。石犁,一件,泥灰岩。通体呈叶形,犁顶部较平直,中间磨有宽约4.2厘米的凹槽。犁身两侧作向外斜直,最宽处在犁下部。尖部收缩成两边对称的等腰三角形。一面磨光,研磨较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旬阳县博物馆征集到七十年代旬阳县大岭公社出土的一件制作精良的石铲。石铲系青灰色板岩精磨而成。通体光滑,扁薄,近方形,平背,中上部有一对钻的圆孔,两侧作凹弧形,刃部较宽,双面弧刃,刃部因使用而有残损。长19.7、宽15.8——17.8、厚1.2、孔经3.2厘米。(见图)此铲同仰韶文化中常见的舌形石铲迥然不同,而与1974年湖北监利福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铲、1974年湖北松滋县桂花村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铲(Ⅱ式)以及1978——1980年湖北王家岗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赣州博物馆在赣南各地古墓葬清理和古窑址的调查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的铁质农业生产工具和石质粮食加工工具。现将这批古农具按时代顺序予以介绍。一、南朝铁农具铁农具 3件。分锸和镰两种。铁锸 2件。均呈凹字形。一件高15.4、刃宽10.5、深9厘米;一件高16.5、刃宽11.1、深9.5厘米。二器刃部作弧形,一件刃残。刃部比(?)部微宽,刃深8厘米处为实心。铁镰 1件。镰刃端前部作弧形。长21、最宽处3.3厘米。套木柄(?)部呈方形,刃部还依稀可见镰齿痕迹。以上铁农具是一九七九年六至九月间,先后在大余县青龙公社二塘附近土名和尚岭的两  相似文献   

4.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城博瓦的西北角山麓,一九六八年冬因采取石料,在乱石堆下面,发现十余件汉代的铁铧和铸有铭文的铁锸一件。据当时出土现场的观察,该处原是一住宅遗址。后为山岩崩塌所毁,铁器似是放置在木框内,因木料腐朽成灰,加以岩石崩塌时的冲压,其原来的形状已无法得知。铁铧出土的十余件,均堆放在一起,已严重锈蚀,有的粘连成块状,多数残甚,仅有一件比较完整(见图一)。其形状通体略成三角形,空首,左右两叶于前端汇成略尖圆弧锋,两侧有刃,正中一面隆起成脊。器长约15厘米,后宽约26厘米(一端略残),(?)口中部宽约3厘米。素面无纹,像生铁模铸。铁锸一件略残(见封二),模铸,长11.5厘米,呈凹字形,刃部为椭圆形,(?)宽2厘米,中部缺口宽5厘米,长5厘米。两肩均铸有  相似文献   

5.
1983年11月,在广东省罗定县背夫山战国墓出土了一件齿刃铜镰,这是目前我国南方地区仅见的一件齿刃铜镰。该铜镰器薄,一面光平,另一面器上边缘和柄下部边缘有一道宽带,柄中有一园孔,刃缘有一细密的锯齿.刃面饰平行细密而凸起的斜线纹,前端斜出收尖锋。器长15.2厘米,高4.2厘米,刃长11厘米。我国出土的青铜齿刃镰,主要分布在江汉及长江下游地区。考古界认为齿刃铜镰的存在与水稻的种植有关。罗定县是广东西部偏远山区,这件齿刃铜镰的出土,已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长春近郊沿伊通河两岸,及新立城水库附近的廿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经常出土一种所谓“亚腰形”石器。该石器的特点是采用扁平石片,用打制、磨制或打磨兼制的方法,将石片的两侧打磨出对称而内收的凹槽,形似束腰。除束腰的一种形式外,还有的石器的正面磨出凸起的二到三条棱线。此种形式的石器,仅吉林省博物馆就在上述的遗址中采集到廿多件。这是长春近郊经常碰到的一种石器(图一)。这种石器的名称,在过去发表的文章中极不统一。如《长春附近发现的石制农业工具》  相似文献   

7.
1956年夏季,淮南市田家奄区黑泥乡农民在抗旱挖渠中,在距地表深约一米处的地方,发现四件汉代铁质农业生产工具。事隔不久,当时的淮南市文教局闻讯后,即派人去进行征集。1958年淮南市博物馆开始筹建时,这四件珍贵的文物移交市博物馆收藏至今,现将其简介如下:一、凹字形铁锸,1件。锸正面呈“凹”字形,三面刃,刃部作椭方形,较长,有使用的残痕,上有呈三角形的凹口銎,为装木柄的榫槽,深2.4厘米。器体较薄,制作精良,虽然锈蚀较重,但保存较好。器高8.4,上銎口宽13.3、刃长16.4、宽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8.
1981年2月,我县前进公社通界大队与队社员在一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平整土地时,掘得二件用水成岩石板制作的破土器,它两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相似,在石器首端作出一缺口,穿孔几乎与缺口在一直线上,二面是石料的自然面,下缘磨出单面刃。在那件三孔破土器有刃部的平面上,隐约可见安柄痕迹。这样大的破土器在本地区是首次发现,据向当时发现的社员了解,此二件石器是在一较高的土地上掘出的(俗称高山坟)。出土时呈一平一竖迭放一起,周围没有发现其他东西。  相似文献   

9.
新疆木垒出土古铁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垒哈萨自治县新户古城遗址,位于新户乡新户牧业队坎尔孜村南3公里,距县城东北15公里。七十年代出土铁犁外一件,舌形,残长22、宽15,厚8厘米,中部隆起,爱径2厘米。此遗址过去曾出土过夹砂红陶、红衣黑彩的彩陶、石磨盘与石作。从遗物初步推测为汉代的农业村落遗址。英格堡古城遗址位于木垒和奇台交界处,地处西吉尔乡英格堡破城子村。此古城群众俗称唐朝城。1975年,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古铁犁烨一件,舌形,残长22、宽15、壁厚8厘米,中部隆起,聂径4厘米。同时出土的有绿釉陶纺轮一件,铜镜一面,成堆的牌石,大量的牛马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珠江三角洲蛋人与西樵山文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古今农业》2007,(4):36-43
珠江三角洲蛋人是岭南最古老、最原始且沿续时间最长的土著族群之一。"西樵山文化"是先秦珠江三角洲蛋人创造的一种原始文化,他们从距今6000年前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来,一直过着渔猎、捕捞生活,固守着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文章认为,西樵山文化细石器主要是用于狩猎和纹身的工具,双肩斧、锛等石器是蛋人先民用于砍伐林木,建造船只、竹木筏及窝棚等的工具,较小型双肩斧、锛等石器是蛋人先民的生活用具,贝丘、沙丘遗址是蛋人先民临时性、季节性的陆上宿营地。  相似文献   

11.
夏星南 《农业考古》2001,(3):159-161
建国以来,浙江长兴县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其境内长兴港(箬溪)、龙溪港(西苕溪)、 洪山港(新开挖)及太湖内出土一批奴隶社会吴、越时代的青铜农业生产工具,如铜犁头、铜 锄、铜铲及锯齿铜镰等十九件。其时代应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现介绍如下:一、铜犁头:二件,是破土翻耕农具。时代西周晚期。Ⅰ式1件(铜083):1985年雉城镇出土。两范合铸,犁身底部平滑,近銎口处稍残,束颈,身 背中间凸起呈弧形,两边刃部坚厚,刃部前锋夹角略呈90度,近銎口正中有一个不规整的小 孔,应是被破损的穿,通长6.9厘米、…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地处东南,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青山绿水,适于耕作。早在几千年以前,原始人类就已经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农业耕作的痕迹。近几十年来,全省各地陆续发现出土的许多文物,展示了几千年来福建地区古代农业的一些状况。位于闽江中下游流域的闽侯县昙石山新石器晚期遗址是本省中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这里的出土物下层以小型石器如锛、斧等为主,中层则明显增加了石镰、石(蚌)刀、石钺等有关农业生产的工具(图一、1、2、3),都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农耕的一些情况。与福州毗邻的福清县东张新石器晚期遗址则在石研磨器及烧土中发现了稻草的痕迹,这为闽中地区原始  相似文献   

13.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时期的石刀以半月形直背弧刃石刀和梭形石刀为主;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除了沿用半月形石刀和梭形石刀外,又出现了长方形、三棱形和异形石刀,石刀种类趋于多样化,这个时期半月形石刀不见红山文化时期的直背弧刃石刀,而被弧背直刃半月形石刀所代替;到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仅见半月形石刀,而且样式增多:既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弧背直刃式,又出现了弧背凸弧刃或弧背斜刃石刀新类型,唯独不见红山时期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石刀使用时间从红山文化时期一直到夏家店上层文化,使用时间延续2000多年;另,半月形石刀、长方形石刀出现时间可能早到距今8000年的查海——兴隆洼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十二月中旬,笔者主持发掘了合浦县上窑窑址。窑址内共出土成百件陶瓷器,其中出土了三件瓷烟斗。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烟斗实物。这三件瓷烟斗,形状不一,共分三式:Ⅰ式:长3.4厘米,斗高2.3厘米,杆孔径1厘米,斗径1.5厘米。烟斗呈长方条形状,灰白胎,除底面无釉外,其余三面均施青黄釉。制作比较精致。  相似文献   

15.
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其农业起源最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作为原始氏族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石器的时代面貌伴随着中国考古活动的大量开展,逐渐显露。本文讨论的石磨盘指的是中国境内在新石器时代被使用的形体较大、磨面光滑且有摩擦痕迹,与磨棒或磨饼一起出土的石器,特别是以七十年代裴李岗、磁山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石磨盘。  相似文献   

16.
湖北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的泥塑小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五年春,天门县文化馆文物小组,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附近,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出土了泥塑动物三十六件,同年八月,文物普查时,又收集到泥塑动物二十七件,这些红陶泥塑动物品种多样,造型朴素,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光辉! 在这些泥塑艺术中,可分人、禽、兽三大类: 一、红陶人三件、均残:一件仅存头部与上驱,双手抱物于胸前(长7.5、宽4.5厘米);  相似文献   

17.
兴隆县发现汉代铁犁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黄酒馆乡青年农民王振中在村外起石头时发现一件铁铧,当即送交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铁铧通长33.8、尾宽29.7、高11.5、壁厚1厘米,重4.75公斤;全器略呈三角形,刃部弧形,后部为三角形銎,平底(右图)。这件铁铧与满城汉墓刘胜妻窦绾墓墓道出土的铁铧大小形制近似(《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相似文献   

18.
说明一、我省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除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较多骨、角、蚌工具外,其他遗址出土的多是石质工具。其中与农业有关的锛、斧、刀等,数量较多,形制大致相同,故只将重要遗址出土的农具列出、标明数量、略加说明,并将已发表的资料出处列于目录之后,以供查阅。二、石锛,石斧的用途较广,考古界历来也有争议,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它和原始的“火耕”农业有密切关系(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过去定名不妥,实际上是耜锄之类的农具),  相似文献   

19.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代表中共英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出席狮石山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狮石山遗址是广东继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新发现的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非籼非粳的稻作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历史推至1.2万年以前。狮石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岭南水稻起源以及推动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石器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诚邀考古学界…  相似文献   

20.
刈镰是浙江松阳农民用作刈稻的工具,制造简单,应用方便,特别是适合目前小株密植的牧收,兹介绍制法、用法及其优点如下:制法:如图一,取铁一块,由铁匠打成长10厘米,上端宽10.5厘米,下端宽14厘米及15厘米的斧状形,厚薄适中,略带弯曲。刀口上镶钢或刻有锯口,在2.5厘米处湾转呈75度角,上端略做边并锥二个相距5厘米左右的小孔,以便串绳套入手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