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本省安吉县东风林场连续六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生产实践以及放菌和养蚕的实际试验证明: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即使放菌的松林相邻桑园和蚕室,都未发现松毛虫的白僵菌和家蚕的自僵病有因果关系。东风林场六年来用5万余斤自僵菌粉防治了4万余亩次松林内的松毛虫,防治效果在75-90%以上。周围蚕桑社队距林地300-1000公尺,未见农民的家蚕因林场放了白僵菌而发生白僵病。余杭县长乐林场和鄞县天童林  相似文献   

2.
1.本省安吉县东风林场连续六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生产实践以及放菌和养蚕的实际试验证明: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即使放菌的松林相邻桑园和蚕室,都未发现松毛虫的白僵病和家蚕的白僵病有因果关系。东风林场六年来用5万余斤白僵菌粉防治了4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七年春蚕阶段,林蚕双方就白僵菌的使用对家蚕生产是否造成为害,在安吉县东风林场部分地首次共同进行了试验。试验分别采用了从罹病松毛虫和家蚕体上得到的两株白僵菌,对易于染病的二龄起蚕和五龄熟蚕作不同孢子浓度的喷蚕体接种试验,考查致病力的差异。二龄起蚕试验在恒温铝质饭盒加盖补湿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蚕致病力,东风208松毛虫白僵菌比江苏家蚕白僵菌低100倍,染病死亡率随菌液浓度提高而增加。同为二龄起蚕,同一菌株,高浓度下,饭盒加盖补湿饲养与饭盒不加盖加温加湿饲养,前者发病100%,后者仅0.33%。桑叶是可能从野外带入白僵菌孢子到蚕室与蚕接触而造成发病的重要途径。根据利用东风208菌株对二龄、五龄起蚕、五龄熟蚕试验结果表明,带菌桑饲蚕,以五龄起蚕发病较高,1900万孢子/毫升菌液喷桑二小时后采叶喂蚕,发病死亡5.05%,五天后降至0.98%。二龄起蚕和五龄熟蚕的试验(1200万孢子/毫升)均为0.5%,一天后则全不造成染病。林间带菌环境条件下养蚕,在50亩松林内喷东风208菌粉70市斤,三龄起蚕在喷菌后三小时进林间蚕棚,直至上簇,2518条蚕无一白僵死亡。东风208菌株在中间供试浓度范围内,出现轻微病斑的蚕有自愈反应,之后也并不再次发病。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与过去林业部门试验所得结果相同。林间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对家蚕生产不会造成为害。  相似文献   

4.
小蚕期尤其是1~2龄期,具有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差、饲养技术要求复杂等特点,因此,养好小蚕是蚕桑生产稳产、高产、优质的基础。根据山东省蚕桑生产分散经营、蚕农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差、蚕茧产量低而不稳、质量差等特点,率先在本区建立并推广了小蚕共育技术体系,解决了影响蚕茧生产高产、稳定、优质的关键问题。经过十余年的试验、完善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蚕桑是我县骨干付业,为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收入,1982年我县应用 EF植物生长促进剂在蚕桑上试验,参加试验的单位有县桑苗圃、丁嘴乡蚕桑攻关点以及大新乡农科队,1984年又参与省科委、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研究所组织的蚕桑试验协作组,并扩大中试400亩。EF对桑叶的增长、干物质积累、蚕体发育、茧层量、茧层率、出丝率都有明显的效果。现将我县1982年——1984年三年试验情况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省自1973年开展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试验工作,两年来在省农业局的领导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协作组,开展多点试验。1973年选定南京地区的东善桥林场、茅山地区的东进林场和苏北云台山区的朝阳林场为试点,同时开展马尾松毛虫和赤松毛虫的防治试验。1974年试点扩大到我省主要林区的12个国营林场和生产大队。两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共收集柞蚕、蓖蔴蚕、松毛虫新鲜卵2400多斤,培育赤眼蜂31亿多头,放蜂防治试验面积7760亩,取得育蜂治虫的初步成效。现将两年来试验效果和初步体会,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7.
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相关林场在采伐人造针叶林的过程中,广泛存在针叶类树木数量下降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状况不断恶化,对针叶林的生产运营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为确保林场林地的稳定、持续发展,保证区域生态的多样化,各林场相继采用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以促进林场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恢复与增强。以紫金县东风林场为例,简要概述了东风林场的混交林试验环境与试验条件,探讨了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模式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东风林场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河北兴隆县为加快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县政府于近日做出决定,由县林业局对全县的蚕业生产试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即从蚕桑基地的规划和发展、蚕种发放、技术服务、蚕茧收烘及经营等全部由林业统管。从而结束了该县多年来由于产供销脱节,制约蚕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这一重大体制改革不但为该县蚕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省蚕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在省、地、县农林、科技部门的领导下,为了进一步搞清林间施放白僵菌防治松毛虫与附近养蚕的关系,我们在春蚕试验的基础上,于6月23日开始又进行了一次对夏蚕的试验,现将试验方法、结果与初步看法分叙于下:  相似文献   

10.
德宏自然条件优越,发展蚕桑产业优势明显,栽桑养蚕已从零星试点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助推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本文通过对德宏州蚕桑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找出制约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科技兴蚕,提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蚕桑资源...  相似文献   

11.
王妍 《防护林科技》2014,(2):98-100
介绍了东风林场森林资源的调查范围及方法,进行了东风林场森林区划分类和立地类型划分,总结了森林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的经营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2.
王彪 《陕西林业》2006,(6):23-24
一石泉的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勤劳的石泉人民就有养蚕缫丝的习惯。石泉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蚕,就是当时蚕桑业发展盛况的有力佐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蚕桑作为富民强县的产业之一倡导和发展,桑园面积曾超过  相似文献   

13.
应用薄膜及保苗剂提高落叶松樟子松造林成活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木在造林初期,由于根系尚未恢复功能,它的吸水和吸收营养的能力相当弱,然而苗木叶面的蒸腾作用在继续进行。特别是在春季干旱、风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它的蒸腾会更大,这就导致了苗木体内的水分失衡,造林成活率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92年4月25日在苇河林业局东风林场设置了试验。于5月28日观测了结果,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的"鎏金蚕"出土于石泉池河镇,见证了石泉蚕桑的悠久历史.故石泉县有"金蚕之乡"之称,长期的历史积淀奠定了蚕桑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后发优势.特别是2006年始,石泉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以来,蚕桑产业全面快速推进,基本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蚕桑基地达规模,龙头企业协调发展,主导产品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建设突飞猛进,发展势头强劲.蚕桑产业成为石泉农村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业迅速扩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5.
2003年5月中旬开始,结合二类调查,历时3个月的时间对柴河林业局东风林场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1自然概况柴河林业局东风林场位于柴河林业局西北部,长白山山脉张广才岭东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土壤为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草甸土。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6.
张建峰 《中国林业》2008,(23):42-42
甘肃省正宁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时自安远门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古"。改革开放以来,蚕桑生产快速发展,1992年曾被县委、县政府列入六大产业开发项目之一,桑园面积曾发展到2000公顷。虽然近几年市场疲软,但蚕  相似文献   

17.
晚秋蚕试养成功去年春季,北京平谷县马昌营乡栽桑108万株,建成密植桑园980余亩。初步形成了京郊蚕桑生产基地之一。这批桑园将于1996年投产养蚕。今年,在不影响桑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春、秋两期养蚕340余张,生产蚕茧9530余公斤,增加了14万元的经...  相似文献   

18.
裴蕾 《技术与市场》2008,(5):123-12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地处我国西部且有传统蚕桑产业优势的四川珙县.必须顺应当前国内蚕桑产业发展的大形势,理顺蚕桑产业中的各种关系.以蚕桑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回顾珙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以蚕桑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遵循蚕桑产业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对珙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珙县蚕桑产业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营林场向何处去?这是哲盟国营林场近年来共同面临的难题。开鲁县东风林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坚持深化改革,摆脱经济危困,走出低谷,值得借鉴。 1983年,在农业改革大湖的冲击下,全盟林业以“一卖、二包、三给、  相似文献   

20.
危害毛竹的螟蛾科害虫有10种之多,大面积成灾的以竹织叶野螟为主。此虫早于1859年已由Walker定名,但关于它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一直很少报道。竹织叶野螟1960年在浙江省安吉县双建公社严重危害刚竹林。1970年浙西北突然大发生,被害毛竹林35万亩。1973年后,苏、浙、皖三省年年大发生。仅浙江省嘉兴地区西部四县,1976年被害毛竹林面积40万亩,当年新竹受害致死250万株。受害竹林下年出笋大为减少,新竹眉围下降。为迅速控制竹织叶野螟的危害,现将浙江、江苏两省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