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尚明 《作物杂志》2002,18(2):28-29
为了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增收,1998~2001年运用小区试验和大田对比示范,在宁南山区的西吉县兴隆镇的高进村进行了连续4年冬小麦膜侧栽培收获后复种地膜大白菜二熟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膜侧栽培—地膜大白菜1季2种2收的混合经济产量10.64万kg/hm2 (其中 :冬小麦膜侧单产7554kg/hm2,地膜大白菜单产98811kg/hm2 ),产值2.86万元 /hm2,扣除投入成本4261.5元 /hm2,获纯收益24363元 /hm2,产投比6.7∶1,是当地习惯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花育22号花生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有色地膜覆盖栽培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覆盖黑白配色地膜、浅银灰色地膜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花生生长,增加其叶绿素含量,花生功能叶片光合效率显著提高,荧光参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的花生饱果率和果重明显增加,其芙果产量分别达到了4700.0kg/hm2和4943.3kg/hm2,比普通地膜处理增产6.09%和14.96%。经济系数也明显提高。而覆盖绿色地膜花生光合荧光特性不及普通地膜,花生芙果产量仅为3813.3kg/hm2,比覆盖普通地膜处理减产11.32%,说明在花生生产中覆盖黑白配色地膜和浅银灰色地膜可明显提高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于桂霞 《作物杂志》1999,15(2):29-30
高粱地膜覆盖高产栽培的技术创新点,一是改草种植方式,带状两行种植,增加群体种植密度;二是分层施肥,“三肥接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创造了黑龙江省高粱地膜覆盖高产栽培亩产吨粮的新纪录。1 产量和经济效益高粱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分析表明(表1),覆膜栽培比未覆膜直播栽培的增产幅度大,7年覆膜栽培平均产量13891.5kg/hm2,比直播未覆膜栽培平均增产78.9%。特别是1988年、1989年和1994年,3年覆膜高粱亩产突破吨粮田。高粱地膜栽培不但产量高,而且经济效益比较显著。7年试验和生产示范,高粱覆膜栽培比直播未覆增产粮食3502.5~8292.0kg/hm2,高粱按0.44元/kg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在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下,N、P、K平衡施肥和增施P肥有利于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全株干物质量随生育期的增长而增长;N、P2O5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180kg/hm2、180kg/hm2、90kg/hm2时,小麦产量和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了4631kg/hm2和8454元/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N、K肥相同施用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小麦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应配套实施N、P、K平衡施肥,以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于文东 《作物杂志》2004,20(6):20-21
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东部,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全市年平均气温12℃, 无霜期200 天, 日照时数2800h, 年降雨量在600mm 左右, 是我国重要的花生产区。但由于本市春季十年九旱, 对花生的播种、出苗、生长十分不利, 严重制约了花生产量的提高。烟台市科技工作者在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将花生带壳播种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机结合, 组装配套成功花生果播覆膜栽培技术,使全市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据1996 ~2001 年6年在烟台市46 处小区试验, 果播覆膜平均荚果产量6204.5kg/ hm2, 比米播覆膜和米播露地分别增产799.5kg/hm2 和2005kg/ hm2, 增幅达14.8% 和47.8%。另据1650 处大田考察,64066hm2 果播覆膜花生平均荚果产量4852.5kg/ hm2, 比米播覆膜和露地米播分别增产595.5kg/hm2 和1713kg/hm2, 增幅达14.1%和54.6%。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全生物降解地膜对农田水热特性及甘薯产量的影响,设置田间定位试验,分析露地(M0)、聚乙烯地膜(M1)和全生物降解地膜(M2)对甘薯田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甘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覆膜处理(M1和M2)能提高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但茎叶盛长期后,保墒和增温效果逐渐减小,但仍高于露地处理(M0);同时,全生物降解膜处理(M2)能有效提高商品薯产量,平均净收入最高,较露地处理高53649.6元/hm2,较聚乙烯地膜处理高4480.8元/hm2。说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能代替聚乙烯地膜用于甘薯种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大化县推广种植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对大化县市面上售卖的12个普通玉米新品种进行筛选试验,试验鉴定各品种的产量、产量性状以及抗性表现。试验结果表明,旺玉168、正大719、田润189、兆玉215、宝玉883、桂单919以及子玉117这7个品种比对照桂单162增产,产量分别为8 590.5 kg/hm2、8 362.5 kg/hm2、8 316.0 kg/hm2、8 202.0 kg/hm2、7 993.5 kg/hm2、7 948.5 kg/hm2、7 897.5 kg/hm2,并且抗性高,适合在大化县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李挺 《作物杂志》1998,14(6):27-27
我们于1992年在我区北洋镇前蒋村推广了马铃薯—双季稻这一新的种植制度。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推广面积越来越大,1997年面积达到67.5hm2,马铃薯产量稳定在18000kg/hm2左右,产值在3万元/hm2以上。根据近3年试验结果统计,马铃薯……  相似文献   

9.
王永平 《作物杂志》2003,19(5):23-24
本研究通过引进筛选出适合甘肃河西走廊栽培的特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张引薯1号,改良脱毒种薯的组织培养生产繁育技术;通过地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创办科技型经济实体,探讨马铃薯产业化开发,将科研、基地、市场、流通各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河西走廊取得了很好的生产示范效果。结果表明,特早熟地膜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平均产值30235.05元/hm2,比对照(马铃薯露地单种模式)提高124.29%,比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提高118.98%。5年累计示范1.05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美国牛蛙投放量下稻、蛙的产量及效益,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开展稻蛙共作试验,设置4个处理(T1~T4),美国牛蛙投放量分别为7 500只/hm2、15 000只/hm2、22 500只/hm2和30 000只/hm2。结果表明,稻田养蛙对优质稻品种Pr23的农艺性状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水稻的穗长、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水稻产量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牛蛙投放量在15 000只/hm2和22 500只/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4 801.5 kg/hm2,而后水稻产量下降。牛蛙产量随着牛蛙投放量的增加而增加,投放量越大,牛蛙产量越高。水稻和牛蛙各自的产值与产量趋势一致,水稻和牛蛙的合计产值在64 632.0~161 916.0元/hm2之间,合计投入在31 687.5~48 450.0元/hm2,利...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改变西藏地区马铃薯栽培沿用的传统施肥方法和栽培模式,发挥脱毒马铃薯自身的优良习性,使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为脱毒薯的推广和本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脱毒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和合理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氮肥是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获得较高产量不可缺少的基本肥料之一,充足的钾肥,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营养体生长,使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在密度90000株/hm2、氮肥360 kg/hm2、磷肥180 kg/hm2、钾肥300 kg/hm2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在此试验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5808 kg/hm2;种植密度增大减少商品薯,在播种密度为75000株/hm2时,既可以保证产量又有利于增加商品薯。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一定范围内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氮肥和钾肥处于第二影响因素,磷肥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合理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问题,促进农林牧用地协调,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0~2001年在宁南山区的西吉县硝河乡上店村进行为期3年的立体复合种植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 / /胡萝卜 /地膜玉米1季2种3收的粮食产量为7557kg/hm2,经济产量13293kg/hm2,生物产量为27646.5kg/hm2,产值14617.50元 /hm2,扣除投入成本4875元 /hm2,获纯收入974……  相似文献   

13.
以炸条型马铃薯品种Innovato:为供试材料,在施磷钾一定水平下设计6个施氮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炸条型马铃薯产量和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与Innovator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良好(y=-0.0004x2+0.1855x+28.139),当施氮量达到231.88kg/hm2时产量达到了最大值49.65t/hm2。综合干物质含量、炸条颜色指数、还原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品质等级的施氮范围,Innovator获得优质产品的施氮范围为130.5~159.8kg/hm2,获得一级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13.5kg/hm2,获得合格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58.6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钾肥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施钾量与栽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钾肥量和密度试验,两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随机区组排列,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中薯3号’。结果表明:不同施钾量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A(2硫酸钾375 kg/hm2)>A(3硫酸钾225 kg/hm2)>A(1硫酸钾525 kg/hm2),理论最佳施钾量为硫酸钾367.5 kg/hm2;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B(1 63000株/hm2)>B(2 69000株/hm2)>B(3 78000株/hm2),在栽植63000~78000株/hm2范围内,马铃薯产量与栽植密度呈负相关,理论最佳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2B1,即硫酸钾37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为17577.7 kg/hm2;不同施钾量水平下的商品率为A1>A2>A3,随着施钾量的减少,商品率降低;不同栽植密度水平下的商品率为B1>B2>B3,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商品率下降;商品率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1B1,即硫酸钾52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商品率最高达68.4%。  相似文献   

15.
早熟高产玉米新品种禾源15是以H05为母本、H06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杂交种。2005~2008年进行初级鉴定和品种多点试验示范;2009年预备试验平均产量10489.5kg/hm2,比相部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505.5kg/hm2耐增产10.4%;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609.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8872.5kg/hm2增产8.3%;2011年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861.0kg/hm2,比对照龙单13平均产量9063.0kg/hm2增产8.8%;2012年河北省春播极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225.5kg/hm2,比对照增产12.2%。2013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很好的杭病性、杭逆性、丰产性和稳产性,活秆成熟,品质优良,生育期116~118d,适宜在河北省春播早熟玉米种植区及有效积温≥2300℃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不同密度下玉米通透栽培与常规栽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通透栽培模式和普通栽培模式对极早熟玉米生育期、农艺性状、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对比试验分析表明:密植通透栽培模式明显优于普通栽培模式,表现为保苗数增加,生育期提前,抗倒伏能力增强,出子率增加,百粒重较高,产量差异显著。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最大,相差1032.75kg/hm2。通过试验表明,在极早熟玉米栽培中,同一品种的栽培密度通透栽培应较普通栽培密度增加75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黄芩在甘肃中部地区最佳的定植密度和采收年限,本文以黄芩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黄芩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20万株/hm2的二年生和三年生药材,测定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并估算效益。结果表明:两年生和三年生黄芩在栽培密度为45万株/hm2时,其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50.46 kg/hm2和62.77 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时,其鲜药产量较高,分别为11167.23 kg/hm2和16725.84 kg/hm2;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时,药材的平均单根最长最粗,鲜药和籽粒产量较高,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41009.39元//hm2和85083.64元/hm2。三年生黄芩除折干率外,产量性状指标均极显著高于二年生黄芩,纯收益增加35237.89~44074.25元/hm2。可见,适于甘肃中部地区黄芩最佳栽培密度为75万株/hm2,收获年限以三年生为好。  相似文献   

19.
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秋季覆膜的周年栽培模式可有效蓄保秋冬闲期土壤水分,大豆临播前0~100cm土层贮水量比常规覆膜或传统露地增加30.5mm,土壤贮水量的增加可有效缓解大豆生长前期土壤水分不足而造成的水分胁迫;周年覆膜大豆产量为3228.7kg/hm2,较常规覆膜和传统露地分别增产19.0%和40.8%,水分利用效率为10.3kg/(hm2.mm),较常规覆膜、传统露地分别提高10.8%和37.3%。  相似文献   

20.
探索不同用途的‘保大麦25号’最佳播种密度和氮肥用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密度和施氮量为试验因素,分别设3个水平,共9个处理,进行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互作试验。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至施尿素525 kg/hm2,籽粒产量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以收获鲜草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300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施尿素675 kg/hm2。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最适密度为基本苗240万株/hm2,最佳施氮为施尿素52 kg/hm2。同一处理间,扣除种子、氮肥成本后,收获鲜草比收获籽粒经济效益高810~4540.8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