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草原红牛改良群体H-FABP基因SNP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的H-FABP基因5’-调控区进行SNP分析,并分析其多态性与改良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改良草原红牛H-FABP基因5’-调控区存在多态位点,在136位点发生1个T碱基的插入突变,在142位点,发生了G→A转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剪切力在AA和AB、BB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AB与BB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A基因对剪切力有负效应,其余肉质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H-FABP基因对改良草原红牛肉质嫩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草原红牛m-calpain的30 ku调节亚基的DNA序列通过PCR扩增得到1 830 bp大小的产物,这个产物序列包括从外显子4到外显子7的全部序列(包括它们之间的内含子序列).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HhaⅠ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并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初步探索了不同基因型与肉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1头草原红牛群体中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A和B,2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355和0.645;检测到3种基因型AA、BB和AB,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161,0.452和0.387.草原红牛m-calpain基因中BB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剪切力值有较大的影响(P<0.05); AA基因型对大理石花纹评分值有较大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4.
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体尺性状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草原红牛的进一步选育过程中,引进利木赞牛杂交,用SPSS软件对各杂交后代以及草原红牛群体间体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在体高、十字部高、坐骨端高、体长、坐骨端宽、髋宽和腿围等7个体尺性状上均值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F2代在腿围和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F3代在髋宽性状上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因此,采用引入杂交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群体肉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草原红牛改良群体H FABP基因SNP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试验采用PCR-SSCP的方法对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的H-FABP基因5’-调控区进行SNP分析,并分析其多态性与改良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改良草原红牛H-FABP基因5’-调控区存在多态位点,在136位点发生1个T碱基的插入突变,在142位点,发生了G→A转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剪切力在AA和AB、BB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AB与BB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A基因对剪切力有负效应,其余肉质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H FABP基因对改良草原红牛肉质嫩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GPR41基因多态性对沃金黑牛不同阶段生长性状的影响。[方法]试验共选取63头沃金黑牛(去势公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技术法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利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利用“牛等家养动物群体遗传分析工具V1.0”评价沃金黑牛群体遗传结构,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GPR41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发现,沃金黑牛GPR41基因外显子2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为S1:Chr18:46058902 bp处的G/T突变和S2:Chr18:46058908 bp处的C/T突变;S1、S2位点多态性与沃金黑牛不同生长阶段部分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2个SNPs位点共形成3种有效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H2H2(TT/CC)显著影响沃金黑牛体斜长与背膘厚。[结论]结果表明,GPR41基因SNP位点存在遗传多态性,可用于沃金黑牛(去势公牛)主要生长性状的基因标记参考、稳定与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草原红牛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 4,PDK4)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 挑选120头中国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PDK4基因第1~1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析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群体遗传参数等。利用SPSS 21.0软件对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SNP位点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熟肉率、肉嫩度、失水率、pH、滴水损失、肌内脂肪含量、初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在中国草原红牛PDK4基因外显子8和外显子11上共检测到3个SNPs;PDK4基因第8外显子57 bp处存在1个SNP位点(G57C),且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存在GG、GC和CC 3种基因型;PDK4基因第11外显子在330和389 bp处存在2个SNPs位点(G330T和C389T),在G330T位点上存在GG、GT和TT 3种基因型;在C389T位点上存在CC、CT和TT 3种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草原红牛第8外显子G57C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11外显子的G330T和C398T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发现,第8外显子G57C突变位点属于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等位基因数为1.1429,表明其在中国草原红牛中的变异较小;第11外显子G330T和C398T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0.25<PIC<0.5),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431和1.6447,说明该遗传标记能够提供遗传信息。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DK4基因第8外显子中G57C位点GG和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C基因型(P<0.05);第11外显子G330T位点GG基因型滴水损失和初水分量显著高于GT基因型(P<0.05);GG基因型肉嫩度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GT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C389T处CT基因型失水率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5)。【结论】 PDK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相关,可作为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2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肉牛肌肉度线性评分,并屠宰测定其肉用性能,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3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生长性状、屠宰肉用、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46等位基因D(211bp)对3个肌肉度评分性状肩部、腰厚、大腿肌有负相关;等位基因B(205bp)在腰厚方面有正相关。等位基因F(249bp)对牛的胸深、坐骨端高等生长性状有正相关。BM1824等位基因C(211bp)对腿围性状、净肉率和净肉重性状均有正相关。IDVGA2等位基因C(209bp)对牛的肉用性能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3个体尺性状有正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性状有正面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性状有正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体重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分析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外显子10的多态性及其与奶牛产奶性状的相关性。选用30头草原红牛与145头中国荷斯坦牛为材料,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该基因外显子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产奶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GHR基因外显子10的扩增产物被限制性酶BsaH I酶切消化后表现出多态性,经电泳检测显现AA、AB、BB 3种不同的基因型。使用SPSS软件对所得基因型与产奶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中国荷斯坦牛群体中,AA型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BB型(P<0.05),AA型个体的体细胞数显著低于AB型个体(P<0.05),AA型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可显著提高个体的乳脂率,降低个体体细胞数,为中国荷斯坦牛的早期选种选育、改善乳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草原红牛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采用英国兼用短角牛为父本,以当地蒙古牛为母本经过级进杂交至第2代或第3代,通过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横交固定培育而成的.从产肉性能来说,肉质性状作为一种综合性状,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因而可以通过选种选育的方式提高草原红牛的肉品质.阐述不同基因对草原红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培育新的草原红牛品种或者品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草原红牛体尺体重性状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三个体尺性状有正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性状有正面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性状有正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体重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草原红牛的平均乳脂率为3.35%,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由4岁的3.73%,降到9岁的3.13%,随胎次的增也逐渐下降,由1胎的4.0%到6胎降到3.14%随泌乳月的延长而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6.
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增重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草原红牛育成后,肉用性能亟待提高,因此我们搞了用利木赞杂交的试验。试验从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的育肥效果观察,可以看出:杂交后利×草F1的增重效果明显优于草原红牛,且适合于草原地区放牧饲养,此杂交组合应当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沃金黑牛生长发育规律,加强沃金黑牛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性能,试验以6,12,18,24月龄的沃金黑牛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生长阶段体重、体尺、眼肌面积、背膘厚,对体重与各表型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并建立最适回归模型。结果表明:6月龄沃金黑牛阉牛的体重与胸围相关系数最大(P<0.01),12,18,24月龄沃金黑牛阉牛的体重与腹围相关系数最大(P<0.01);6,18,12,24月龄沃金黑牛母牛的体重分别与胸围、十字部高、胸围、腹围的相关系数最大(P<0.01);在6,12,18,24月龄沃金黑牛阉牛的回归模型中,胸围(3.789)、管围(11.720)、十字部高(3.315)和体高(5.378)的回归系数最高;在6,12,18,24月龄沃金黑牛母牛的回归模型中,胸围(3.077)、十字部高(5.586)、胸围(3.251)和背膘厚(67.708)的回归系数最高;构建了8个不同生长阶段沃金黑牛的最适回归方程,且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与体尺、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存在不同程度的线性关系。说明在沃金黑牛品种选育中,需加强对各生长阶段显著影响沃金黑牛体重的表型性状指...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草原红牛IGFBP-5基因外显子多态性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采用PCR-SSCP及PCR-RFLP两种方法分别对58头草原红牛群体该基因外显子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IGFBP-5基因第3外显子在191 bp处存在G(A)突变,该基因多态性与宰前活重、胴体重呈显著相关,BB型显著高于AA型(P0.05);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研究IGFBP-5基因外显子的多态性,为草原红牛的选种选育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究沃金黑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FGF14)基因第4外显子多态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实验采集195头沃金黑牛(6~24月龄)血液,提取DNA,通过PCR测序技术检测沃金黑牛FGF14基因存在的突变位点,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SNPs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程度并构建单倍型,用SPSS 21.0软件分析不同单倍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沃金黑牛FGF14基因第4外显子共检测到3个SNPs位点,共构建5种单倍型和8种双倍型,仅S1、S3 2个SNPs位点为强连锁不平衡关系;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SNPs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可知,3个SNPs位点纯合度较高,多态信息含量(PIC)表现为第1、3处SNPs位点为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