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藏北草原牧业户和兼业户进行比较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藏北草原牧民生计状况的认识,并对藏北草原牧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收入增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班戈县牧业户呈现"低质化"特征;兼业户的资本禀赋要好于牧业户;拥有较多自然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牧户习惯于以单纯依靠牧业收入作为其生计策略;拥有较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牧户更愿意选择多种经营方式来获取更多收入;物质资本对牧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资本显著程度不高,而人力资本存量偏低。总体来说,牧民生计在提升藏北草原牧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牧民收入提高过程中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自游牧民定居工程开展以来,定居牧民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利用北疆地区3个市(县)牧户生计调查所得到的459户样本数据,通过牧户类型划分,运用定序Logit方法分析牧户的生计资本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牧户的生计资本和生活满意度均存在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福海县牧户生计资本指数最高,纯牧业牧户生计资本指数最高;塔城市牧户生活满意度最高,纯牧业户满意度高于兼业户和非牧业户.牧户生计资本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其中,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会提升牧户的生活满意度,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会降低牧户的生活满意度.鉴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丰富牧户生计资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地的15个旗县791户牧户为调查样本,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结束后,牧民草场是否超载?超载牧户的特征是什么?超载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率平均值为44.70%;牧户草场超载率与草场经营规模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牧户 > 中牧户 > 大牧户;牧户草场超载率与畜牧业生产依赖程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 > 兼牧户 > 非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冬季牲畜和固定资产数量成为影响牧户草场超载行为的关键生计指标,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对其呈显著负向影响,冬季家畜和固定资产数量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现象依然存在,超载率与草场资源占有率呈负向关系,与其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 848户牧户的调研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熵值法评估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权重,然后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牧民生计资本与旱灾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50.12%的牧户认为过去5年发生了旱灾,并有47.52%的牧户采取旱灾应对策略。2)牧民应对旱灾策略主要为购买草料、出售家畜和转场放牧,占比分别为33.02%、15.80%和10.38%。3)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对其采取的旱灾应对措施购买草料、出售家畜、走场放牧、寄养家畜、外出打工存在显著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由于生计资本存量较低,应对旱灾风险的策略较少,因此,应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发展多元化信贷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化牧民协会等措施增强牧民旱灾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5.
牧户作为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主体,研究其生计策略对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将牧户生计策略划分为纯牧型和多样型,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牧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生计策略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多样型牧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优于纯牧户;2)草地面积、住房质量、家庭年收入、亲友圈是否有人担任干部和居住地到最近集市的距离,是影响三江源区牧户生计策略选择关键生计资本指标;3)三江源区牧户的生计活动方式和收入结构总体单一,即使是多样型牧户也并未脱离放牧为主的生计活动。以上述关键生计资本指标作为突破口,积极合理引导牧户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计策略或是今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牧民的减畜行为是遏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187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牧民的资本禀赋与政策感知对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民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减畜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文化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政策监督力度通过影响牧民对“违规成本”的心理预期来抑制超载放牧行为,补助金额能否弥补减畜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影响牧民减畜意愿的关键所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结合当地牧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超载放牧行为的约束作用;积极推动牧民的生计转型,减小对草原和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河源区沙曲河口—玛曲段牧户,采用PRA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获取牧户生计资本信息。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了牧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将牧户生计活动类型划分为草地依赖型和多样化型作为因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生计策略选择与生计资本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计活动能力、资金筹措渠道指标分别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牧户采取多样化型生计活动具有正面影响,劳动能力、草地规模、草地质量、家庭住房、年收入、亲戚数量和可信任的人指标对牧户采取多样化型生计活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辨明牧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探索限制牧户风险应对的深层次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提高牧户风险应对能力的对策,基于内蒙古中东部三个草原类型区的入户调研数据,参照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不同草原类型区牧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牧户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自然风险为当前牧户最担心的三种生计风险;草甸草原区牧户最担心的是金融风险,典型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牧户最担心的则是市场风险。(2)牧户选择最多的四种风险应对策略分别为出售家畜、寻求政策支持、银行借贷以及改进生产技术。(3)自然资本是影响牧户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最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次之,信息资本是影响最弱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 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 3 个方面分析了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 【结果】牧民在脆弱草原生态问题认识上达成共识,自觉响应休牧禁牧政策。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现代舍饲养殖转型。牧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极大地加速了牧民“农转非” 进程,其社会角色随之由单一的“牧羊人”向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分配者多元化转变。牧民收入形成了以畜牧业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多元格局,同时传统生产经营支出趋于下降,而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支出不断增加。另外,牧民政策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跟随性”和违规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放牧行为逐步收敛。【结论】 培育牧民基于内应力的生态理性,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的运行监督机制对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将增强牧民生计资本、提升牧民生计能力与完善禁牧、休牧种草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补贴力度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提升牧民收入的同时提高草原保护能效、恢复草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牧户是牧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是退牧还草工程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牧户对退牧还草工程的态度,退牧还草工程对牧户的经济影响等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的牧民已经认识到了天然草地退化的严重性,能够顾全大局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然而,由于缺乏牧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移民安置方案缺乏灵活性,移民区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较低,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大部分牧民认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并影响到退牧还草政策的持续执行。建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整合到工程实施中,将会有利于工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胡继然  姚娟 《草业科学》2020,(4):800-811
牧户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并且影响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研究揭示草原牧区牧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关系的特征规律对实现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index system of farmer dependence on ecosystem services,IDES)指数模型分析了喀拉峻190个样本牧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营旅游业、畜牧业生产及旅游畜牧兼业4种生计策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度;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讨论了4种生计策略牧户生计资本对IDES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户从生态系统服务中获得收益差异显著,经营旅游业牧户获益差距最大,其从文化服务中获益最多,户均15564元,从调节服务中获益最少,户均482元;2)不同生计策略牧户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旅游畜牧兼业>经营旅游业>外出务工>畜牧业生产;3)不同生计策略牧户的生计资本与IDES的关联度存在强弱差异,其中社会资本与IDES存在强关联,其他生计资本与IDES存在中度关联。基于此,提出鼓励牧户适度兼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健全草原旅游参与机制,增强文化服务依赖性;提高牧户社会资本,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关联性等建议,从而推进生计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惠梅  张安录 《草地学报》2015,23(4):679-688
三江源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牧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生态安全,更是产生保护行为响应的前提。通过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户进行参与式结构问卷调查研究,将草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感知细化为覆盖度下降、植株矮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鼠害猖獗、黑土滩/荒漠化加剧、群落演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毒草和杂草增多等8个指标,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牧户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综合感知指数,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探讨了影响牧户环境退化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牧户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退化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但仅仅对较明显的退化结果有略高的认知。牧户拥有的生计多样化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故从根本上解决三江源区牧民的严重依赖草地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单一化的生计问题,通过优化和丰富牧民的生计方式来影响和调控当地草地生态环境退化趋势,认识环保知识在宗教信仰、日常环境教育宣传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改善牧户生计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牧户认同和支持的自然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才有可能激励牧户主动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最终实现牧户生活幸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鉴于当前母畜养殖比较效益低、利润空间小、流失现象严重的实际,应当把加强母畜保护工作作为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经济利益的驱动,牧民不断增加牲畜饲养量来维持生计和增收,导致牧区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增加—家畜超载—草原破坏",已成为牧区的突出问题,不仅制约了草原可持续利用,也制约了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发展,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4个嘎查(行政村)的调查,系统阐述了内蒙古牧区放牧方式的变迁过程,分析了牧户放牧方式及生计的现状,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研究放牧制度对牧户生计的影响,尝试以牧民生计为切入点,探求放牧管理制度对草原退化作用的内在机理。根据研究结果认为,从宏观层面来讲,放牧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应考虑不同地区牧户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多样性,为牧户放牧方式的改进提供有弹性、相互配套的制度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讲,合理的放牧方式一定是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本土化的放牧制度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青藏高原西藏那曲市的183户牧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探讨了资本禀赋的各要素对牧民减畜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较高,整体来看有61.40%的牧户愿意减畜,且愿意减畜的牧户当中,有67.16%的牧户愿意减畜的比例为当前养殖数量的30%及以下。2)经济资本中的牧业收入和拥有的房产价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家庭贷款、政府补贴和牲畜数量均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条件下,家庭贷款、家庭储蓄、固定资产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文化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和人际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情况下,制度约束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牧区畜牧业生产要素配置情况及其与牧民收入的关系,笔者以新疆北疆特克斯县、尼勒克县,福海县、富蕴县、裕民县,南疆叶城县、民丰县等7个县的牧户为调研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牧户的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及牧民收入情况,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新疆牧区牧户而言,牧户劳动力人数、土地面积、牲畜数量、货币资本投入每增加1.00%,牧民收入则分别增加0.05%、0.04%、0.49%和0.35%,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对牧户的增收均是有益的。其中,牲畜数量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最大,货币资本的影响程度次之,而劳动力数量和土地面积对收入的影响则比较小。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5个目标层指标和15个指标层指标的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北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山地草原6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727户牧户生计资本状况,探讨牧户及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45和0.692,经卡方检验P<0.01,可见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信;2)中国北方草原区牧户生计资本存量低,牧户家庭脆弱性指数均值为0.2990,脆弱性高;3)依据牧户脆弱性指数的大小,运用K-means Cluster方法进行样本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可将牧户脆弱性分为高低两类,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方差检验,F值极显著;4)高脆弱性牧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大类生计资本存量显著低于低脆弱性牧户;5)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区域尺度牧户脆弱性自西向东依次减小明显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8.
超载放牧已成为当前中国草地退化的主要诱发因素,牧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产生超载放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牧户差异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草原超载主体的异质性,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发现,以中小规模牧户为主的单户、小联户和大联户在草地超载率和超载程度上都是草原超载的主体。为了维持家庭收支平衡和应对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可知风险,中小规模牧户的实际最小牲畜数量高于理论最小牲畜数量,因此,单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明显高于联户,而以大规模牧户为主的中联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最低。以草畜平衡补偿标准为代表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由于没有考虑不同规模牧户的差异性,现行的补偿标准只与牧户草地承包面积挂钩,因而忽略了超载牧户的异质性问题,致使中小规模牧户获得的补偿额度无法弥补牧户因补减畜造成的机会损失,产生减畜与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这种补偿不仅不会促进中小规模牧户增收,反而会增大与大规模牧户的收入差距,难以调动广大中、小牧户的减畜积极性,进引发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低效率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政策制定者应考虑牧户的超载差异性来制定具有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实现牧户减畜和补偿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外购干草在牧民载畜行为及生产方式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内蒙古450户的牧户调研数据,通过核减干草效用计算牧户实际载畜率值,探究核减前后牧户载畜率的变化趋势,剖析核减干草后在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标准下牧户超载情况。结果表明:三类草原区牧户在核减外购干草效用后的载畜率较核减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草甸草原区降幅最大,为35.09%,然后是荒漠草原区和典型草原区,分别下降31.82%,23.23%;依据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标准,区域内草甸草原区牧户未表现出超载行为,县域内新巴尔虎左旗牧户未呈现超载;区域内典型草原区牧户心理载畜率值最高,为0.86羊单位·hm-2,较典型草原区牧户核减干草效用后的实际载畜率值高出11.63%;县域内新巴尔虎左旗牧户心理载畜率值最高,为1.28羊单位·hm-2,较新巴尔虎左旗牧户核减干草效用后的实际载畜率值高出36.72%。  相似文献   

20.
农牧民生计策略的选择受其生计资本的影响.基于国际发展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5个维度构建了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天祝藏族自治县309户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牧民对纯牧型、半农半牧型和非农型3种生计策略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