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样木法对清西陵侧柏人工林林分不同林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单株侧柏因林龄不同,其各器官生物量分布规律也有差异(树干大于树枝大于树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侧柏的树干、树枝及树叶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因林龄的增加而产生变化,其中,树干生物量占全株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会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由11a生的50.6%增加到20a生的54.8%,32a生侧柏林以后的增长趋于平稳;侧柏单株树枝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明显;侧柏单株树叶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11a生的23.5%降至45a生的13.5%。单株树干所占总生物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枝所占总生物量比例有所增大,而叶所占总生物量比例有所减少;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及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尾松4种造林密度的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单株村积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对树高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林分径级分布差异明显,密度为2500株/hm2和125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57.2%和45.9%,≥8cm径阶的株数占42.8%和54.1%;而密度为10000株/hm2和5000株/hm2的林分,其胸径≤6cm径阶的株数占89.6%和76%,≥8cm径阶的株数占10.4%和24%;不同径级林分的合理密度通过胸径与树冠面积的相关关系,用回归直线方程y=a+bx分别求得各胸径最低保留株数,作为间伐强度、间伐开始期和间伐重复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间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平均年龄为23年生、地位指数为14和12的2种立地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中,分别设置固定标准样地,并分别设计5个和6个密度水平,对其抚育间伐4年后的间伐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的林分,其间伐前或间伐后立木径级分布均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间伐前林分分化强烈,立木径级大小悬殊;间伐后林分最小株距和平均株距较接近,大径级林木比例提高;间伐4年后平均径级左右的立木比例明显增加。间伐4年后,当14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500株/hm2,12地位指数林分的密度大于1 950株/hm2时,其胸径离散度较间伐当年间伐后的反而明显增大;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均随保留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但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则在其适宜密度时最大;不同保留密度各处理间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的差异均达极显著,但树高和比重增长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各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以及单位面积材积增长均大于对照;14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50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30.29%;12地位指数马尾松林以保留密度为1 950/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材积增长最大,增长24.38%。  相似文献   

4.
湘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间伐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物产量为数量指标来揭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论何种立地,马尾松人工林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增大。14指数级的间伐样地,平均单株生物量是对照样地的1.31倍,强度间伐是对照的1.49倍。14指数级的林分,首次间伐以中度间伐为好。林分生物量与间伐强度成反比,即间伐强度越大现存生物量越小。间伐样地林分生产力具有与林分生物量同样的变化规律。间伐6年间2种立地林分生产力远远高于林分平均生产力,14指数级林分,经中度间伐,林分生产力为平均生产力的120%。14指数级的林分,可在16年生时进行弱度疏伐,12指数级的林分,第1次中度间伐后,经营中小径材,可不再进行间伐。间伐能提高林分干材百分率,干材百分率随着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间伐能使树干部分通直圆满,提高材种规格和经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季节性淹水的洞庭湖滩地进行开沟抬垄造杨树林试验。结果表明:滩地开沟抬垄造林降低了杨树林地的相对淹水时间和高度,提高了杨树造林保存率,促进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提高单位面积蓄积,提高径阶≥12cm的林木的比例和林分木材的价值;开沟抬垄造林能显著提高杨树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开沟抬垄营造的7年生杨树单株生物量、保存林分生物量、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32.32kg/hm^2、32.34t/hm^和4.62t/(hm^2·年),分别是未开沟抬垄的1.43、3.16和3.2倍;滩地开沟抬垄与未开沟抬垄营造的杨树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均遵循干〉根〉皮〉枝〉叶的规律;开沟抬垄造杨树林增加的木材效益比开沟抬垄工程总投入多,经济效益较好,第1个轮伐期年均利润为166.3元/(hm^2·年),投入产出比是0.95。  相似文献   

6.
枫香人工林的生物产量及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年生枫香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68.42 kg,生态系统生物量为154.10 t/hm^2,乔木层生物量为148.92 t/hm^2,乔木层平均净生产力为8.97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对现有林分进行间伐,扩大枫香人工林营养空间,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木麻黄5年生林分生物量的间伐效应的研究表明,间伐后3年单株及林分生物量的增长速率均高于未间伐林分。单株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林分生物量大小则表现为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强度间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间伐后3年林分的树枝、小枝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率不断增加,而树干生物量的百分率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不同立地条件下桤木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立地条件下5年生四川桤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垣地区和汨罗地区桤木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3.42和22.77 kg/株,林分生物量分别为54.65和57.66 t/hm^2,生产力分别为10.93和11.53 t/(hm^2.a).对汨罗地区桤木进行间伐,同时适当施肥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5年对浙江省缙云县柳杉(Crypotomeria fortunei)人工纯林样地调查不同间伐措施对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量及胸径生长的影响。对照样地为1983年造林,至今未间伐;1977年造林1988年间伐1次作为1次间伐样地,1988年和1998年各间伐1次作为2次间伐样地。结果表明:间伐对柳杉林分的平均胸径和蓄积量的增长有极显著的影响,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及单株材积均是间伐2次样地间伐1次样地对照样地;间伐对径级分布和树高分布影响明显,密度越大,径级株数高峰期越早,且树高分布越均匀;间伐样地的胸径生长速率均高于对照样地,间伐1次样地的生长量在后期开始减弱,而间伐2次样地的胸径生长速率始终高于间伐1次样地。  相似文献   

10.
对杆材阶段不同密度的马尾松林在低强度间伐后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间伐后平均木的单株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与树干、皮、根的生物量因积累而增大,但枝、叶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林分年龄为20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接近间伐前的数值;林分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密度为3000株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间伐抚育强度下其林下凋落物的现存量和持水量的变化情况。试验选取立地条件和成林状况基本一致的林分进行研究,设置弱度、中度、强度3种不同程度的间伐抚育强度与未间伐抚育林分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伐后林分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未伐(6.747t/hm2)弱度(6.209t/hm2)中度(5.121t/hm2)强度(3.922t/hm2),各林分持水量表现为未伐弱度中度强度,依次是2.527t/hm2、2.218t/hm2、1.690t/hm2、1.251t/hm2,且均是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平均持水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纯林,通过间伐人工诱导营建杉木苦竹混交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苦竹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层次明显,呈复层林分。混交林中杉木平均木树干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2500株.hm-2)、低密度杉木纯林(1125株.hm-2)的122.7%、107.9%,净生产量分别是高密度杉木纯林、低密度杉木纯林的122.6%、104.0%;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为5.75 kg.kg-1.a-1,比低密度杉木纯林提高5.7%。混交林中苦竹立竹数6000株.hm-2,现存生物量9.43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2 t.hm-2.a-1;8 a间伐竹材和竹笋年平均产量分别达到9.608 t.hm-2和7.587 t.hm-2,取得了一定收益,达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是较好的经营模式。人工诱导构建杉木苦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浦城县36a生栓皮栎人工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量,林分总生物量达266.560t/hm~2,乔木层为257.149t/hm~2;林分平均树高20.4m,平均胸径19.5cm,蓄积量达201.87m~3/hm~2。与杉木人工林相比,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其表层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15.
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年生香叶树与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生物量测定,进行香叶树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叶树是一种生长迅速的阔叶树种,其人工林蓄积量为421.88m^3/hm^2,比杉木人工林高7.09%;香叶树人工林分生物量为305.43t/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9倍,其生物量乔木层是杉木林的1.68倍.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幼龄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尾松造林后的4年内,设置径流小区对林地水土流失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整地方式的林地水土及其养分流失量,第1年最大,全垦林地径流量104970t/hm2、土壤流失量535t/hm2、径流养分流失量1291kg/hm2、土壤养分流失量41044kg/hm2;穴垦林地分别为92120t/hm2、579t/hm2、1080kg/hm2、46793kg/hm2;荒坡地分别为119550t/hm2、287t/hm2、896kg/hm2、20005kg/hm2。第2~4年流失量依次降低。3种整地方式均以第1年流失最严重、第4年流失很轻微,第2、第3年全垦>穴垦>荒坡,流失量较轻。观测结果可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营建与地力维护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苏北京杭大运河堤杉木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京杭大运河堤引种种栽培杉木研究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林分,19a时H12.30m,D1.319.1cm立木积量224.0m^3/hm^2,地上部分生物量达147.d12t/hm^2中径材51.1%,小径材占46.65;集约管抚林分,13a时H11.90m,D1.315.1cm,立木蓄积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达204.73m^3/hm^3和111.05t/hm^2,中小径材各占48.4%。广西融水  相似文献   

18.
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测定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红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5a生红松生物量达到19.19t/hm2,25a达到65.27t/hm2,35a达到135.36t/hm2,平均为73.27t/hm2。在各器官的生物量中,树干生物量最大,约占总生物量的一半左右,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其比值也在增大,平均为54.95%;根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不同林龄阶段均保持在20%左右,平均为22.08%;枝叶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少,15a时占39.9%,25年时为25.60%,35年时为19.63%。在地上各器官垂直分布中,均以0~2m层生物量最大,从0~2m层(不含0~2m层)向上各层生物量呈缓慢减小趋势,到树梢时又突然减小;枝叶生物量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其最大值在15a时出现在第2高度层,25a和30a平均出现在第3高度层。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间伐以后,由于林下空间环境因子的变化,植被生物量大量增加,为对照区的3.25倍其中灌木生物量增加273.5%,由对照区占林下植被总生物量的79.78%,提高到91.75%.且灌木种类增多,并尤以层外植物较多.其生物量占灌木生物量的50.25%;草本生物量增加32.49%;林下死地被物生物量达9100kg/hm2,比对照区增加92.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