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导读:在贵州黔南州惠水县开展多种高效栽培模式,其中小青瓜架下套种春白菜—水稻—白菜—白菜一年五熟模式较好,土地利用率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生产中,要合理安排好各茬口的播种育苗时间。经测算,667 m~2年产量可达7 663.1 kg,效益达16 359.43元。贵州黔南州惠水县蔬菜生产在整个农业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近年来,因为农业效益较低,农户种植蔬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提高单位面积蔬菜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效益,结合惠水县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  相似文献   

2.
王培官 《花卉》2016,(14):90-91
水稻种植为粮食培育提供新方式,带动了地区农业种植项目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基于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的不足,新时期要倡导"高产、优质"等发展理念,重点加强高产水稻培育力度,确保农民实现经济收益增长。从整个粮食种植行业发展角度考虑,结合高产水稻发展趋势,提出水稻培育期间管理要点,提出切实可行的种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贵州低海拔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水平低的现状,近年来围绕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效益,进行了春大白菜—水稻—秋冬南瓜一年三季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并在贵州低海拔地区大面积示范及推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瑞丽市畹町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但是受到地域限制,田地面积有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复种指数,畹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水稻—鲜食玉米—西瓜"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试验,并进行推广,取得了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田产出和农民经济收入的明显效益。文章介绍了具体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徐州地区甜瓜—水稻—芹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徐州地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无霜期210d(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4℃,温光资源丰富,夏季雨量充沛,年平均总降雨量853.1mm,适宜设施蔬菜及水稻的种植发展。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综合多年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总结出一套瓜—稻—菜结合的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早春利用多层膜覆盖技术,种植大棚甜瓜,"五一"前上市;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农业种植的主要项目内容,坚持技术创新为指导,研发高产水稻种植技术,有助于实现产业收益的最大化。结合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现状,本文介绍了水稻高产种植技术改造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高产种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茄子—再生茄子轮作模式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成株越冬、修枝再生等技术,实现了茄子一次定植两季采收,与早春茄子传统栽培相比,仅春季一茬每667 m~2就可节约成本1 200元,总效益增加15%以上。成都平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自然气候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展演变出具有成都特色的"菜—稻—菜"水旱轮作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省余庆县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农业生产多为水稻—油菜的1年2熟或1年1熟冬季休闲生产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西瓜生产以来,常年栽培面积450~500hm2,生产模式多为西瓜—水稻或西瓜—玉米模式,生产效益有较大提高。2005-2008年经过多点西瓜生产栽培模式试验,总结出西瓜—水稻—莴笋、西瓜—番茄—白菜、西瓜—玉米—萝卜、番茄—小礼品西瓜—白菜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后生产效益明显提高,现栽培面积在500hm2以上。  相似文献   

9.
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的绥阳县位于贵州黔北腹地,土地较肥沃。绥阳县近年来改变传统的油菜—水稻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进行了黑皮冬瓜—大白菜套种大葱一年两熟三收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每667 m2总产值达2.04万元,经济效益较高,值得国内同类型地区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危永连 《蔬菜》2023,(9):78-80
摘要:“鲜食蚕豆—水稻种植模式”采取蚕豆促早栽培技术管理,蚕豆比传统种植模式可提前40 d以上采收上市,可避开蚕豆上市高峰期,抢占前期市场份额,产品卖价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种植效益。在栽培上蚕豆应抓好良种 选择、人工春化处理、适期播种,精细整畦、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强化水分管理,打顶摘心,严防病虫害,适时采收;水稻应抓好良种选择、科学安排播插期,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通过应用该模式,可以实现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种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蚕豆、水稻病虫害发生,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目的,是一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种植模式,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丽水豇豆—水稻—冬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茬口搭配紧凑,高产优质,稳粮增效,示范作用明显,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可因地制宜推广。豇豆—水稻—冬菜一年三熟栽培模式主要分布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目前年推广面积约300 hm2,并已连续多年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2012年碧湖绿源长豇豆专业合作社与莲都区农业推广中心在该镇建立7.5 hm2豇豆—水稻—  相似文献   

12.
马长青  金蓉  张春华  黄安全  冯明  钟越 《蔬菜》2018,(11):43-46
为了确保草莓的高产、优质、高效种植,同时缓解近年来因生产规模急剧扩增导致的连作重茬问题,高邮市农委开展了水稻—毛豆—草莓高效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采取水旱轮作方式防控连作障碍;利用毛豆根系的固氮功能以地养地,使水稻、草莓2季种植自然顺利地衔接起来;三者轮作还有效均衡地利用了土壤养分,减轻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对水生与旱生杂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水稻、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实现了粮经菜安全生产供应。  相似文献   

13.
<正>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服务于国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笔者经过近年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洋葱—西瓜—辣椒—玉米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草莓—水稻轮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福建省上杭县为双季稻生产区,在当地农业上常规的生产模式是每年种植两季水稻,种植双季稻单位面积农田收益较低。为改变当地种植结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满足市场需要,贵州黔南州蔬菜果树中心与贵州省农科院经2年试验示范,摸索出罗甸县旱地低海拔富热地区春白菜—夏秋辣椒—秋冬莴笋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总结出选择适宜种植区域,合理衔接茬口,鉴选适宜优良品种,适时播种、移栽,采用科学的育苗方法等为重点的全年高效栽培技术,并进行示范,三季产值约达3万元/667 m2。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催生了各种高效种植模式,江苏邳州四户镇农民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出的地膜马铃薯—春玉米—秋白菜三种三收增收模式,种植面积已达666.67 hm2以上,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栽培方式,667 m2纯收入超过6000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化地区部分合作社利用中棚种植药芹、厚皮甜瓜、青菜、大白菜,667m~2产药芹5000~5500kg、青菜4000kg、厚皮甜瓜2000~2500kg、大白菜4000~4500kg,667m~2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从茬口安排、品种选择、整地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药芹-厚皮甜瓜-青菜-大白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茭白是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一种水生蔬菜,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省,由于茭白种植经济效益远高于水稻等作物,有些县、乡茭白主产区的水田大多已种植茭白,导致粮食播种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严重。增加粮食生产面积,完成茭白田“非粮化”整治的同时能保障农民利益,成为许多茭白产区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淮北地区在日光温室里形成了萝卜—甜瓜—水稻轮作周年栽培技术模式。采取水旱轮作模式,种植水稻既可以有效洗去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离子,又可以吸收蔬菜茬土壤中剩余的营养物质,还可以灭杀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及枯萎病、疫病等好气性病原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杀死土壤中部分虫卵,降低虫害发生基数,达到用地、养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目的。边用边养,提高土壤肥力,是解决土壤连作障碍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土壤循环利用、保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河南小麦—西瓜—萝卜粮菜互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11):99-100
河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也是小麦、瓜菜消费大省,随着耕作田日渐减少,传统的粮食"一元结构"已无法满足农产品供需、市场等变化,根据茬口对不同农作物进行科学统筹安排,形成高效种植模式是河南农业科技人员近年来不断试验、研究、推广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小麦—西瓜—萝卜"一年内3种3收的粮瓜菜高效互作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增产,提高经济效益。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管理要点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粮菜一年3熟高效栽培模式,以期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