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防治已经成为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原菌,促进植物生长.本文综述了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方法、生防机制,及其解磷菌株、解钾菌株的应用现状和酚酸类物质对荧光假单胞菌的化感效应.荧光假单胞菌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水解酶和诱导系统抗性,提高植物抗病性;通过产生铁载体、解钾菌和解磷菌,促进寄主植物对环境中不溶性铁、钾、磷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培育荧光假单胞菌高效菌株,优化其生物及化学调控技术和应用技术,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开展该菌株与土壤病原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互作关系的理论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作用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脓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具有多种致病因子,是导致人和动物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其致病因素和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近年来我省某试验养兔场兔群中流行一种生前以呼吸困难、口鼻出现血样分泌物症状,死后剖检以肺组织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疫情,经临床观察、实验诊断、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致病性实验研究,鉴定为绿脓假单胞菌(Ps.aeruginosa)引起的肺炎,该病特点传染快、死亡率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探索该病发病流行规律,为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分析出甘肃省永登县某养鳟场疑似爆发赤皮病的病因,通过对发病虹鳟鱼进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观察,对发病鱼主要器官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培养的细菌利用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出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将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荧光假单胞菌参考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源率达到99%。经MEGA7.0软件分析后,其位于不同的分支上。本研究结果为鳟鱼赤皮病的快速检测和对甘肃永登地区赤皮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新鲜牛乳中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泌产生的耐热性脂肪酶进行纯化,并研究不同温度、pH值、Ca2+质量浓度对该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初步纯化的脂肪酶分子质量为55 kD,纯度为91.5%,并且发现该耐热性脂肪酶在50℃、30 min,63℃、30 min,72℃、20 s,90℃、10 min,121℃、0.1 MPa、20 min处理之后,相对酶活力分别为75.02%、86.21%、73.25%、17.62%、13.63%;并且该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63℃,最适pH值为8.0;在荧光假单胞菌体外,Ca2+质量浓度对荧光假单胞菌脂肪酶的活力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接触多起貂因食用污染肉类饲料引起以出血性肺炎为主要特征的假单胞菌病的病例。经过研究和探索,现将该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睾丸酮假单胞菌(Pesudomonastestosteroni)是一种土壤性条件致病菌,我园白黄占鹿、岩羊、大耳羊、白沙长角羚等动物曾发生多例该菌感染。1病情及症状1997年8月至1998年3月,我园饲有8头非洲大耳羊(Dorcatragusmega...  相似文献   

9.
从患病鲟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可分解葡萄糖和木糖,氧化酶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同源性大于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荧光假单胞菌聚为一枝;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耐药;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本研究为贵州地区鲟细菌性疾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貂假单胞菌性肺炎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单胞菌属中对家畜有致病性的细菌主要有鼻疽杆菌、伪鼻疽杆菌和绿脓杆菌。貂假单胞菌性肺炎又称出血性肺炎、假单胞菌病或绿脓杆菌病,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貂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出血性肺炎为主要特征,有的还伴有心内膜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该病多呈地方流行...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While screening programs have reduced the risk of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by donors in human and veterinary blood banking,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blood products has emerged as a major complication in human medicine. Objectives: To describe a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f)‐contaminated feline packed RBC (pRBC) unit and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Pf‐contaminated canine pRBCs. Methods: Canine pRBCs were inoculated with Pf‐rich pRBCs from the sentinel feline unit and stored at 4°C or 20°C for 72 hours. Aliquots from the pRBCs were serially evaluated by microscopy, culture, and a eubacterial 16S rRNA real‐time PCR assay. Results: One Pf‐contaminated feline unit turned black after 22 days of storage and was removed from the blood bank; a source was not found, and no other contaminated units were identified. Canine pRBCs spiked with 5 or 25 μL of the sentinel unit became culture‐ and/or 16S PCR‐positive at ≥8 hours at 20°C and 48 hours at 4°C and developed a color change at ≥24 hours. Sensitivity studies indicated that without incubation, inoculation of ≥100 μL Pf‐rich pRBCs was necessary for a positive 16S PCR test result. Conclusions: P. fluorescens grows in stored pRBCs slowly at 4°C and rapidly at 20°C. Screening of blood products for color change, estimating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ith microscopy, and 16S PCR testing are simple and fast ways to detect bacteria in stored blood. Aseptic collection, temperature‐controlled storage, and regular visual monitoring of stored units is recommended. Discolored units should not be transfused, but examined for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r other blood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相似文献   

12.
植物提取物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提取物中的挥发油、皂苷、生物碱、萜类等化学物质具有抗菌、促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等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还可以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模式,提高氮存留,减少甲烷排放的功能,因此,植物提取物作为调控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的一种重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在有效植物品种的筛选和植物提取物作用机理、剂量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就目前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我国开展植物提取物作为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添加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AM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植物共生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AM真菌能通过改善养分吸收、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强化渗透调节作用并维持植物内源激素平衡,增加生长素的合成,调节碳氮代谢,刺激胁迫诱导基因表达,增强植物根系及菌丝本身对重金属元素的固持作用等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如干旱、高低温、重金属、盐碱)的抗性;并能通过构建菌丝网络,形成对根部入侵病原真菌的机械屏障,增强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合成与抗病性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增强抗病、虫相关基因的表达,菌丝传递抗虫防御信号,能提高邻近植株的抗虫性,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本文归纳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AM真菌影响植物抗逆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AM真菌在促进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张雨桐  石凤翎 《草业学报》2020,29(9):203-214
牧草育种工作是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除了应用传统育种的方法外,应用分子育种方法也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抗逆性分子育种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性成果。株型是综合的农艺性状,是影响植物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的重要性状。现在株型在一年生作物株型分子机理及调控网络等方面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对于牧草株型调控机理研究颇少,大多研究是在与产量相关性状及其基础性分子育种等方面。针对影响植物株型形成因素及其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牧草株型性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简要评述了当前在牧草株型育种研究上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可借鉴作物株型育种前沿研究方向制定牧草株型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草本植物真菌病害调查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草本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共有32种病原真菌引起39种真菌病害;病害寄主属11科19属,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病原菌以半知菌纲和子囊菌纲为主。多种病害在公园内发生普遍,且部分病害发生与危害较为严重。气候及植物配置与养护管理对病害发生影响较大,并据此提出了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卢翔  南志标 《草业科学》2015,9(9):1423-1431
放牧是合理利用、培育改良草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不同放牧强度、放牧方式以及家畜采食等提高或降低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寄主植物密度,通过影响寄主植物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病原真菌的传播来提高或降低病害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同时,不同放牧强度、家畜采食习性、草地生产类型、放牧史以及放牧分布型也分别提高或降低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本文综述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地病害的影响,指出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把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与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结合起来,并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加以研究,最终切实可行地通过提升放牧管理达到减轻或防止草地病害发生的目的,实现统一放牧、病害管理以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草坪植生带的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乐元  谢可军 《草业科学》2004,21(10):73-77
草坪植生带可进行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自然条件下的草坪建植方式,拓宽了其在环境生态工程方面的研究应用领域.对草坪植生带从带基的材料、粘结剂、草种的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草坪植生带的铺设方法和管理技术,为这一新兴应用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