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ELISA检测传染性囊病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5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分别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接毒组与对照组的细胞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接毒组与对照组细胞的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谱上均呈现梯状条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降解DNA量,发现感染IBDV7h后,接毒组细胞降解DNA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且各接毒组间降解DNA量有一定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各株IBDV均诱导CEF发生细胞  相似文献   

2.
将IBDV超强毒株HK46的结构蛋白vp2基因的cDNA片段插入表达质粒psoc的EcoRI位点,获得重组质粒pSOC-VP2.用pSOC-VP2转化E.coli BL21(DE3),获得表达VP2蛋白的工程菌BL-SOC-VP2.在1μG/mL IFIG诱导之下,BL-SOC-VP2表达了融合蛋白SOC-VP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9000.SDS-PAGE检测表明,融合蛋白SOC-VP2的最大表达量为细菌总量的14.35%.ELISA分析表明,大肠杆菌表达的SOC-VP2能与IB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近年来IBDV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流行,严重威胁着世界养鸡业的发展,传统疫苗已不能控制IBDV的流行,迫切需要研制新型疫苗。IBDV VP2蛋白是重要的结构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因此,利用VP2蛋白制备IBDV重组疫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了IBDV VP2蛋白的作用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用VP2蛋白制备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IBDV新型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危害我国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侵害鸡的法氏囊,导致法氏囊损伤和免疫抑制,使得鸡群对多种疫病的易感性增高,其免疫抑制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IBDV能诱导体外培养细胞发生细胞调亡,并推测细胞调亡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感染鸡群免疫抑制的机理。为了阐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导致免疫抑制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为IBD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对IBDV人工诱导SPF鸡胚法氏囊细胞细胞调亡进行了初步研究。种毒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提供的IBDV-H株,滴度为LD;。IO“”·mL-‘;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鸡传染性法式囊病毒(IBDV)VP2原核表达蛋白的纯化和复性。[方法]对原核表达的IBDVVP2蛋白进行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分析,并利用溶菌酶、Triton-100、尿素等试剂进行纯化和复性,对复性前后的蛋白分别与特异性多抗进行Dot-ELISA。[结果]可溶性与不可溶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Dot-ELISA表明,复性后蛋白的反应活性增强了10倍,对复性后的蛋白与IBDV16株单抗进行Dot-ELISA,其中有11株与其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复性后的蛋白与鸡传染性法式囊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VP2基因cDNA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T-PCR从传染性囊病病毒CJ801的第14代囊毒中扩增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断,长度为1500bp,,并对该片断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J801与IBDV标准Ⅰ型毒株52/70,STC和Cul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4%,97.6%和96.9%,与变异株,A,E,GLS的同源性稍低,分别为96.5%,96.3和96.7%。  相似文献   

7.
以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从传染性囊病病毒 (IBDV)CJ80 1、LX、HK46基因组中扩增出VP5及 5’端非编码区基因序列 ,然后克隆到质粒pBssk中 ,用于序列测定和分析 .报道了IBDVCJ80 1、LX毒株的VP5及 5’端非编码区基因序列 .结果表明 :IBDVVP5及 5’端非编码区基因序列是高度保守的 .一般毒株VP5由 145个氨基酸组成 ,只有 1个亲水区 .vvIBDV、变异株VP5由 149个氨基酸组成 ,有 2个亲水区 ,这可能与毒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1病原传染性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或亚临床性传染病,主要导致法氏囊(BF)坏死和萎缩。1957年秋,该病首次暴发于美国Delaware洲南部Gumboro地区的一群肉用雏鸡。其后,Cosgrove于1962年对其作了详细的报道,并定名为Gumboro病(GD)。同年,Winterfield等用鸡胚自患鸡BF分离到GD的真正病原,称之为传染性囊因子(IBA)。197O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命名为传染性囊病,其病原称为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Allan等于1972年首次报道了IBDV导致的免疫抑制特性,198o年,McFerran等发现了IBDV存在有抗原…  相似文献   

9.
通过鸡胚和鸡胚细胞分离得到Q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Q株可在鸡胚上增殖,并能适应鸡胚细胞培养。Q株在鸡胚细胞增殖后,病毒可释放于培养液中,TCID50达10^15/0.1ml。  相似文献   

10.
将黄芪、连翘等八味中药的粗提物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三种顺序 (先加中药后加病毒、先加病毒后加中药、中药和病毒同时加入 )加入至培养 2 4 h、已长成完整单层的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上 ,观察其对病毒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细胞安全浓度范围内 ,仅黄芪粗提物在先于病毒或与病毒同时加入时抑制 IB-DV病毒感染 ,且抑制作用与浓度和加药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反转录(RT-PCR)技术从河南传染性法式囊发病鸡中总RNA克隆出1461bp的VP2基因,并将其克隆于pGEM-T载体,筛选并构建了pT-VP2克隆载体。序列分析表明,该VP2基因及推导氨基酸序列与日本和欧洲超强毒株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征性氨基酸变异相似,进化分析也表明Xin-1毒株与欧洲超强毒株UK661和日本超强毒株OKYM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提示Xin-1株病毒可能为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2.
在家蚕培养细胞及幼蚕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VP2蛋白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该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Western免疫印迹和ELISA均检测到春蚕和秋蚕中的VP2蛋白活性。含VP2的春蚕蚕血制成的注射疫苗皮下注射18日龄非免疫鸡,两周后二免;含VP2的秋蚕蚕血冻干制成口服疫苗,隔天喂服18日龄非免疫鸡。于首免后第10,13,21,28,37日分别采血,第37日攻毒。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显示注射组及口服组的中和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4211.3和1∶3118.9,攻毒结果显示它们对IBDV中国标准强毒株BC6/85的攻击保护率为100%和80%。以上研究表明家蚕表达的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开发实用化低成本的疫苗打下了扎实基础。IBDV亚单位疫苗的口服免疫有效是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E株人工感染体外培养法氏囊细胞的凋亡,电镜和DNA电泳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呈现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经流式细胞计检测,荧光染色观察和统计学分析表明,IBDV感染后4-24h,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P<0.01).试验结果说明IBDV变异株人工感染可以诱导法氏囊培养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从湖北省某鸡场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鸡法氏囊内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动物回归、血清学检测及病毒核酸提取和部分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证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并且该病毒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参考GenBank发表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扩增IB-DVVP2基因的引物。以广西玉林发病火鸡群分离的IBDV野毒YL株为材料,以其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VP2基因克隆于PUC119质粒上,得到重组PUC119质粒。并对VP2基因全序列测定、分析和聚类表明,YL株与欧洲超强毒株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福建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伏松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18-219,221
从临床表现胸腿肌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死鸡肝脾和法氏囊中分离到1株病毒(IBDV—FJ)。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无血凝性,在琼脂扩散试验中能与抗IBDV特异性血清出现1条清晰的白色沉淀线;人工感染28日龄雏鸡出现与临床一致的病变。并回收到病毒;应用针对IBDVVp3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能扩增到长度为1041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毒vp3基因与IBDv超强毒和经典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7%-98.2%和95.2%。初步鉴定该分离毒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应用Long and Accurate—PPCR(LA—PCR)技术。扩增克隆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上海超强毒(vvIB—DV)的VP2—4—3基因。应用粘性末端连接策略,将VP2—4—3基因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ALTER—MAX。经酶切鉴定,表明VP2—4—3基因为正向插入,位于CMV启动子下游。该真核表达质粒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Vero细胞,经特异性抗IBDV抗体的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细胞内有特异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