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荔县小麦全蚀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大荔县洛河沿岸小麦全蚀病发生并逐渐加重的原因、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当地及类似生态区小麦全蚀病防治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大荔县洛河沿岸小麦全蚀病发生并逐渐加重的原因、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对当地及类似生态区小麦全蚀病防治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TM影像的小麦全蚀病危害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全蚀病危害监控提供依据,利用ASD Fieldspec HandHeld 高光谱仪测量并分析了受小麦全蚀病危害后的光谱特征,并根据TM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MPA(mask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sis)方法提取和分析了小麦全蚀病危害信息.结果表明,全蚀病发病前麦田的NDVI相近;全蚀病发病期健康麦田NDVI值高于发病麦田; 主成分变换后第3主分量在发病前灰度值接近,发病期受害田灰度值大幅上升.利用此技术可简单、快速提取小麦全蚀病危害信息,克服传统手段的局限性,对于实时监控全蚀病危害和改进作物病害监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小麦田间测产和实际产量转换系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田间测产与实际产量的折算系数长期以来一直采用0.85,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发现实打验收和实收产量往往高于这一系数折算后的理论产量,导致在测产系数是否需要调整及调整幅度上颇存争议。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利用连续7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结果,结合大田取样测产和实打收获案例,对田间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即测产系数)进行了系统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实测千粒重进行产量估算时,测产系数平均为0.85,而使用常年千粒重时平均为0.92。由于千粒重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因此建议在田间理论测产中使用当年实测千粒重时,折算系数采用0.85;使用常年千粒重时,测产系数采用0.90。  相似文献   

7.
ZHANG Liang(Anhui Longkang Farm,Bengbu,Anhui 233426)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它通过破坏寄主植物的根系使植株提前枯死,出现白穗现象。该病在我国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唯一经济有效途径。为此,本文系统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抗全蚀病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的抗全蚀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来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阿夫、欧柔、亥恩·亥德和郑引l号等我国著名的矮源、大粒源、抗病源也是重要的多粒源。本文从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多粒育种宜在现有水平上增加3-4粒的穗粒指标及今后多粒种质鉴定、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光合对不同花位籽粒及颖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小麦穗光合对产量形成的贡献,充分发挥穗光合在提高产量中的作用,以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为材料,采用铝铂纸包穗的方法,研究了高群体小麦穗部:屯合对籽粒和颖壳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光合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14.43%;穗光合对千粒重的贡献大于对穗粒数的贡献;对不同花位籽粒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第1、2、3花位籽粒千粒重均有贡献,但是影响第4花位籽粒的发育;穗光合也是维持颖壳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需的。说明选育深绿穗品种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小麦7AL染色体上与穗粒数及千粒重相关的基因位点及其遗传效应,对小麦穗粒数及千粒重主效QTL共定位区QC-7A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QC-7AL主要位于小麦7AL染色体的IWA7406~IWA5913标记区间,长度为3.1cM,对应的物理距离约为5.63 Mb,其中包含了473个SNP标记和81个基因。QC-7AL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明显相反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效应分别为9.3%~14.3%和8.7%~13.7%。QC-7AL与QC-4BS位点对小麦穗粒数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且QC-7AL位点对穗粒数的遗传效应略大于QC-4BS位点。  相似文献   

13.
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果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单株有效穗数相关、可以解释10.3%~18.8%表型变异的QTL1个;检测到与主穗粒数相关的QTL8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3B、4A、5D、6B上和连锁群4上(未知具体染色体归属),单个QTL可以解释9.9%~19.9%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单穗粒数相关的QTL11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2A、2B、3B、4A、5D、6B和7A上,单个QTL可解释7.5%~4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千粒重相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2A、2B、3B、4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9.6%~25.7%的表型变异。获得的QTL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4.
复方适乐时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99~ 2 0 0 0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 ,应用 10 %复方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 ,复方适乐时以 10 0kg麦种拌 16 7、2 0 0、2 5 0ml和对照药剂 10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 0 .4 %拌种 4个处理防效显著 ;以复方适乐时悬浮种衣剂 2 5 0ml/ 10 0kg种子拌种防效最高 ,对纹枯病平均防效 5 4 .36 %~ 6 4 .0 3% ,对全蚀病平均防效 6 4 .33% ,增产幅度为 16 .99%~ 2 2 .32 %。复方适乐时拌种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 ,对小麦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标准加湿处理、手工脱粒种子发芽情况及落粒数的测定,研究了白粒小麦耐穗发芽能力的选择效果。降雨模拟器在促使群体平均值向高耐性水平漂移中是有用的,但在防雨条件下较大的基因型×年份互作使得对单个基因型未能作出准确的估计。最准确的估计是利用落粒数(t^2=80.7%)和手工脱粒种子的发芽情况(t^2=38.4%)得出的结果,这是没有基因型×年份的互作。种子休眠与降雨器中处理3天的落粒数的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白洪松 《垦殖与稻作》2012,(1):34-37,48
经过1 a三点的试验,可初步看出,返青、分蘖肥的多少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前期施入过多的氮肥,反而造成稻株发育不健壮,无效分蘖多,过早封垄,群体过分繁茂,通风透光性能差,容易发生病、虫危害,低部叶片过早枯死,中后期易脱肥,容易发生早衰,容易造成倒伏等弊端。同时可以看出,施用接力肥和保花肥对水稻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从产量上来看,施用接力肥和保花肥的处理(前氮后移)比前重型施肥增产明显,约增产10%~45%。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一种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将催芽2d的小麦种子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每个种子根中部接一个直径3mm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菌碟,25℃下室内培养5d,量取根上病斑的长度,利用病斑的平均长度确定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用已知抗性的品种和已知致病力的菌株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得到了相符合的结果;用该方法对多个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盆栽法测定的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评价,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用该方法对58株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和53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小麦品种抗性水平普遍较低,中抗品种仅占13.2%,其余均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小麦抗全蚀病育种进程,利用菌饼接菌法,检测并分析了46个小麦品种(系)在温室条件下对全蚀病的抗性及其与根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46个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烟农23和良星66对全蚀病表现免疫,西藏半野生小麦、川农17和3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表现高抗。小麦根部的根长、分叉数、根尖数与小麦全蚀病病情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438、0.521和0.896;小麦根平均直径与病情严重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6。说明根系越小的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越强。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茵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茵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茵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茵效果较差.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