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包烘焙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适宜的面包小麦的品质指标范围,对58个小麦品种(系)的面包烘焙品质与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将58个品种(系)的面包总评分分为三个梯度与小麦品质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面包总评分和面包体积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延伸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抗延阻力相关不显著;面包芯平滑度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纹理结构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延伸性呈显著正相关;面包弹柔性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黑龙江省两个生态区四个试验点的小区试验,分析了生育期间叶面喷施氮肥对优质强筋小麦龙麦26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氮肥对多数品质性状具有改善作用。对延伸性等品质指标有正向影响;对最大抗延阻力、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吸水率、评价值、沉淀值、蛋白质、单位蛋白质含量形成的湿面筋影响大小及方向因地点而异;对湿面筋的影响不大。本试验的三个处理比较,开花期喷施氮肥及三叶期与开花期两期喷施氮肥对多数品质性状有较大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优质小麦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7个优质小麦品种(品系),分析了优质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逗号地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干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eleny沉淀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面团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优质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协调好粒产量与加工质量,充分利用蛋白质优质基组合。  相似文献   

4.
基因型和环境对安徽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面粉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影响,选用15个小麦品种连续2年在安徽省4个试点进行试验,分析了15个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其他5个品质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6个被测品质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环境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被测品质性状在年份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湿面筋含量除外);环境×年份的互作对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的影响极显著;基因型×年份、环境×年份、基因型×环境×年份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品质指标的改良作用,测定了波兰小麦×中13杂交后代41个株系的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及面筋含量.结果表明,杂交后代株系平均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干面筋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都显著高于普通小麦亲本中13.杂交后代株系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与优质对照品种小偃6号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有5个株系还高于对照,但杂交后代株系的平均沉降值和平均湿面筋舍量没有达到小偃6号的水平.BC1自交后代株系与BC2自交后代株系间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和平均干、湿面筋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面筋含量具有显著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给小麦生产及粮食购销、加工企业提供小麦品种品质方面的信息,2003~2005年从全国各地征集了1334份小麦样品(包括369个品种),对其籽粒品质、面粉品质、面团特性及加工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83.28%),其次为最大阻力、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沉淀值、降落数值、延伸性、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低(2.44%、2.84%、6.06%)。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形成时间、沉淀值、最大阻力等品质性状在品种间和年度间变化较大。与国家标准相比对,2003、2004和2005年测试样品中分别达到强筋和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主要指标的品种数为7、24、39个和2、6、12个。与农业部1986、1990、1994年三次面包品质测定结果相比较,我国强筋小麦的烘焙品质呈逐步改良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给优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利用2002~2004年度我国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品质测定结果,对185份小麦样品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和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年所选育的新品种(系)容重基本达标,蛋白质含量并不低于国外小麦,但蛋白质质量和面筋质量较差,品质性状不太协调,多数属于中筋或中弱筋类型。蛋白质与湿面筋、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强筋组和总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相关不显著,表明强筋小麦改良更应注重提高蛋白质的质量。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抗延阻力、拉伸面积大多呈极显著正相关;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抗延阻力、拉伸面积闭大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认为沉淀值可作为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小麦储藏过程中品质性状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麦的后熟过程,确定最佳检测时间,使品质检测数据相对稳定,科学、准确地评价小麦品种的品质类型,对小麦和面粉不同的储藏时间及品质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面粉和小麦在储藏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蛋白质和湿面筋的数量变化不大,沉淀值和延伸性的变化相对较大。小麦制粉后放置2d与15d的品质指标变化不显著。籽粒储藏2个月和5个月时,三种面筋强度类型品种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面团吸水率变异幅度较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面团流变学特性发生改变,强筋类品种面团的拉伸阻力增大,延伸性缩短。中筋和弱筋类品种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沉淀值下降,面团的拉伸阻力减小,延伸性增加,面筋强度减弱。中筋类品种的不同储藏时间品质变化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选用了15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安徽省5个生态区进行区试,测定了小麦全麦粉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 LOX )活性、白度等性状。结果表明,15个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他被测品质性状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的环境变异大于基因型变异,而LOX活性、L值,a值、b值和白度等指标的基因型变异大于环境变异。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他品质性状均有重要影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面粉理化品质性状与兰州拉面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给拉面型小麦品种的科学选育及面粉加工企业的配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建立快速、简捷的拉面粉评价方法.以甘肃省河西地区近几年推广、试种及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测定了各个材料的面粉理化性状,分析了面粉主要品质性状与拉面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拉面粉的主要理化品质性状对拉面品质的影响在各个方向及作用的大小不同;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等理化性状与兰州拉面的感官总评分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拉面粉选育、品质评价的理化指标,但蛋白质和沉淀值是影响拉面品质的主要理化品质性状;优质兰州拉面要求较高的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较低的灰分含量和较高的白度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具有相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合的小麦品种间是否存在品质差异,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从200多份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筛选鉴定出12个具有1/7+9/2+12HMW—GS组合的小麦品种(系),并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具有相同HMW—GS组合(1/7+9/2+12)小麦品种的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均存在差异,其中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差异不大,但Zeleny沉淀值差异较大(平均为30.2mL,变幅为23.3~45.9mL,变异系数为22.4%)。在面团流变学特性中除吸水率外,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有较大变异,形成时间平均为3.7min,变幅为2.2~7.4min,变异系数为36.9%;评价值平均为57.9,变幅为36~149,变异系数为53.0%;稳定时间变异最大,平均为3.7min,变幅为1.6~15、1min,变异系数为99.8%。表明具有相同HMW—GS组合的小麦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黄淮南部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黄淮南部小麦的品质现状,以1999—2001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南片的区试品种(系)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中等,分别为14.1%和30.2%,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总体面筋强度居中,中筋小麦品种(系)占95.7%;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02和0.7032)),与面团稳定时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利用RIL群体分析小麦品质与中国干面条加工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麦品质对面条品质的影响,以RIL群体为材料,对小麦品质性状与面条品质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与面条品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除了峰值粘度与胶凝值外,其它的RVA参数均与面条的光滑度呈显著相关.但蛋白质含量、GMP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沉淀值、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降落值、膨胀势、峰值粘度等多数性状与面条品质相关均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面条品质的小麦品质性状主要有蛋白质含量、GMP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稀懈值,并建立了面条品质与以上性状的回归方程.通过通径分析明确了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以及稀懈值对面条品质的作用主要以直接作用为主,GMP含量和沉淀值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共同作用来影响面条品质.面团稳定时间是衡量面条加工品质的最重要的性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普通小麦5个农艺性状及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性状相关分析。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和株高的优势最大,分别为11.11%和10.34%;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优势最小,分别为—8.60%和—4.23%。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单穗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干、湿面筋含量等4个品质性状间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4个品质性状间均为显著或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吹泡仪参数作为弱筋小麦品质育种选择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吹泡仪参数在弱筋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42个不同品质类型品种2年度的品质测定及长江中下游麦区9个推广品种的不同肥料处理试验,分析了吹泡仪参数在品种间的差异及其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吹泡仪参数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吹泡仪参数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大于SDS沉淀值、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变异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品种间的品质差异;吹泡仪P值与SDS沉淀值、面筋指数和除形成时间外的所有粉质仪参数呈极显著相关,L值与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相关,W值与除干面筋外的所有品质指标都呈极显著相关;在不同肥料运筹模式下,多数品种的P值、L值和P/L值的变异系数都小于粉质仪参数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吹泡仪参数P值、L值和W值是弱筋小麦品质育种的理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概况,本文对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324个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平均含量较高,黄淮南片冬水组、春水组和黄淮北片水地组三组参试品种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强筋小麦审定标准,但是面筋强度较差,蛋白质质量不高,表现为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性状的值都偏低,特别是黄淮北片在这几个性状值上都低于黄淮南片,导致北片的品质水平低于南片。近年来本麦区加强了对这4个性状的改良,各性状值稳中有升。因此,着重加强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个性状综合平衡发展是当前黄淮麦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普通小麦品质及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普通小麦5个农艺性状及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性状相关分析,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和株高的优势最大,分别为11.11%和10.34%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优势最小,分别为-8.60%和-4.23%,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单穗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干,湿面筋含量等4个品质性状间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4个品质性状间均为显著或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优质小麦品种对栽培环境的品质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质育种、栽培及优质小麦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4个优质强筋及中筋小麦品种(系)的18个品质性状在陕西岐山、陕西杨凌、河南新乡三个地点上的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质性状品种间的差异、7个品质性状的品种×地点互作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5个品质性状的地点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5或P<0.01)。陕西岐山与杨凌两个点大多数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而灰分、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拉伸阻力等6个品质性状在这两个点均显著高于河南新乡点相应的品质性状,陕西岐山、杨凌点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8.2 m in、6.9 m in;15.1 m in、14.9 m in;72、68)、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62.0 BU、248.5 BU;487.0 BU、418.1 BU;135.0 cm2、98.8 cm2)等指标较强,而河南新乡点容重(798.3 g/L)、蛋白质含量(14.6%)高,但其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4.6m in,9.3 m in、62)、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218.8 BU,373.3 BU、97.3 cm2)等指标较弱。各品种在不同地点间的表现趋势不同,大多数强筋品种在陕西岐山点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达到了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而在陕西杨凌、河南新乡点达到该标准的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四川小麦主产区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的技术途径,以四川省育成的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中强筋:蜀麦482、玉脉1号、蜀麦969;中筋:内麦9号,川麦55、绵麦37)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眉山市仁寿县(川中丘陵麦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川西平原麦区)2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量(0、75、150 kg P2O5·hm-2)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点、施磷量、基因型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其中,小麦籽粒产量、穗数、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最大,面筋指数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仁寿点的穗数及产量均显著低于温江点,但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温江点。仁寿点整体适合中强筋小麦生产,其中,蜀麦482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玉脉1号达到中筋小麦标准。温江点除玉脉1号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偏高外,其余品种均属于弱筋小麦范畴。增磷可提高丘陵旱地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川中丘陵旱地小麦的优质高产。研究认为,川西平原地区适宜于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川中丘陵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的品种为蜀麦482、玉脉1号,配合施用75 kg P2O5·hm-2可促进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安徽大田生产环境下软质小麦籽粒和终端产品品质表现,评价优质软麦品种的加工适用性,本研究选取该区当前推广种植的24个软质小麦品种,对其籽粒和面粉的主要品质性状及其制品南方馒头和曲奇饼干的品质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并以美国软白麦近五年的主要品质性状平均值为理想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比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硬度、面粉色泽b*、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籽粒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较大,而容重、面粉L*值和吸水率变异系数较小。南方馒头品质性状中,白度差异最小,比容差异最大;曲奇饼干品质性状中,感官评分变异系数较大,饼干直径均值和变异系数都较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均符合弱筋标准(GB/T 17320-2013)的样品数为0。相关分析表明,容重、降落值、面粉L*、b*、白度与大部分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籽粒硬度与水SRC和乳酸SRC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湿面筋含量和面粉a*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粉a*值等7个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面粉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