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棘木蠹蛾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作者于2003年5月至11月对沙棘木蠹蛾卵和幼虫的危害特性和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树干上的卵和初孵幼虫多集中在2 m以下,而根部的幼虫主要聚集在距离地面20 cm以内的主根上.从5月至11月,非当年生幼虫基本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6月和10月减少的幅度较大.当年生幼虫则从7月逐渐增加至9月达到最大,而后又急剧减少.从8月到11月,幼虫的聚集位置和种群数量都呈现向树下部转移的趋势,10月初转移至根部的幼虫达70.5%,树干上分布的仅有29.5%,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树干1.2 m以下的位置.11月初,幼虫已基本转移至地下根部,此时树干上幼虫分布很少.   相似文献   

2.
沙棘木蠹蛾主要危害沙棘树的根部和干部,目前已成为宁夏沙棘林中主要蛀干性害虫。通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沙棘木蠹蛾在宁夏扩散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值为2.10,属于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应加强风险管理,严格检疫,逐步压缩发生面积,防止在宁夏扩散危害。  相似文献   

3.
沙棘木蠹蛾主要产卵在干部树皮裂缝、伤口等处,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首先取食树干的韧皮部,然后逐渐向下转移危害根部,根部幼虫主要取食木质部,形成多条、纵向的蛀道,通过蛀道在主根与侧根、侧根与侧根间进行转移危害.  相似文献   

4.
平朔矿林地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为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多次对平朔矿区排土场复垦林地发生的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平朔矿区排土场复垦林地的林龄有的已有10多年,由于受土层厚度和水分的影响,有的沙棘长势提早发生变化,在这个演替的过程中,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的发生达到严重的程度。在5年以上的幼龄林,也开始有中轻度为害的迹象,应加以重视和采取防控措施。随着林龄的提高,沙棘主株受危害的程度明显增加。干旱的立地条件使沙棘的长势提前衰退是造成该矿区沙棘木蠹蛾和红缘天牛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蛀干害虫是危害多种木本药用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有天牛类和木蠹蛾类,例如星天牛危害山楂、厚朴等;褐天牛危害吴茱萸、木瓜、厚朴;桑天牛、云斑天牛危害桑树;木蠹蛾类危害杜仲、辛夷、山茱萸、大枣等.上述木本药用植物树干木质部被蛀食后,树体会逐渐衰弱而枯死,易被风折断.生产上一般采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成本高、费工费药、效果不好,而且污染环境,伤害益虫.  相似文献   

7.
2012—2015年,对滇东南最适宜种植咖啡的区域进行了病虫害普查,调查结果显示,滇东南热区咖啡叶锈病、褐斑病和炭疽病为绝对优势病害,灭字虎天牛、旋皮天牛和木蠹蛾是重要的钻蛀树干、枝条的害虫,根粉蚧是危害根部的主要害虫,几种蓑蛾、尺蠖、蚧类和象甲是危害叶片、嫩枝茎及果实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榆林沙区沙蒿分布区设置的临时样地和固定标准地沙蒿木蠹蛾危害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沙蒿木蠹蛾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片区、块状危害;固定沙地比半固定沙地危害率低,半固定沙地立地条件下,平坦沙地、迎风坡中上部危害较背风坡、丘间地重,最高危害率达75.8%以上;地径1.6~3.4 cm的沙蒿危害率达51.6%;单株被害沙蒿中幼虫数量只有1头的达50.0%,且存在不同龄幼虫同时钻蛀现象;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杆基0~1.0 cm处,逐渐钻蛀向下转移多聚集在根部0~5.0 cm段。  相似文献   

9.
红脂大小蠹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立木磷化铝熏蒸、树干喷药、药剂涂环、打孔注药、饵木诱杀等方法,对红脂大小蠹进行了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立木磷化铝熏蒸、打孔注药、树干喷药等方法防治效果平均在80以上,林内设置饵木可降低虫口数量28.3,药剂涂环防治效果较差.利用树虫一针净、40久效磷、40氧化乐果打孔注药后第10 d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尤其利用一针净不仅携带方便、药效持久,而且无药液的挥发和流失,在成虫或幼虫盛发期使用每厘米胸径2.5 mL的注入量可有效杀死侵入立木树干及根部的幼虫或成虫.  相似文献   

10.
<正>危害金银花的常见蛀茎性害虫有咖啡虎天牛、豹纹木蠹蛾、柳干木蠹蛾等。它们的共同为害特点是幼虫进入金银花木质部纵向蛀食,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且常规防治难以奏效。1.农业防治。冬季结合修剪,清除老枝、虫枝、病枝并烧毁,消灭越冬幼虫。春季发芽后,经常至田间检查,及时剪除并烧毁枯萎枝条。6月份发现新抽枝条  相似文献   

11.
杨晖 《农友》2001,(1):17-17
在果园中危害果树枝干的害虫主要有红颈天牛、木蠹蛾、透翅蛾等,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麻栎类蛀干害虫发生危害与环境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普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连云港市锦屏山麻栎类蛀干害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为害锦屏山麻栎类的蛀虫有3种:云斑天牛、咖啡木蠹蛾、日本双齿长蠹。云斑天牛主要为害中老林栎树,树干细则危害较轻,胸径小于5 cm的幼树或新茬树、萌生树干没有危害。蛀孔或羽化孔在树干的偏南方向。林相混交程度越高,虫害越轻。蛀虫主要在树干基部1 m内危害。槲栎较抗蛀虫,受危害轻,与麻栎、栓栎差异显著;麻栎与栓栎不抗蛀虫,二者受危害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豹纹木蠹蛾是核桃枝干的主要害虫。幼虫多危害1~5年生枝条,受害枝全部枯死,造成核桃严重减产。试验研究表明,在掌握豹纹木蠹蛾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处理对鹏纹木蠹蛾防治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木蠹蛾,也称蠹蛾,老熟的幼虫会在土里用丝液粘附土粒做成小布袋样,因此群众也叫做"布袋虫",属鳞翅目蠹蛾科。木蠹蛾的幼虫是一种啃食根、茎的害虫,初期咬破幼茎的茎皮,钻进嫩茎内部,蛀食茎髓,幼茎皮层遭到破坏后,水分、养分的疏导阻断,单株开始死亡;幼虫5~6月间开始危害,危害期长达5~6个月,入秋后天  相似文献   

15.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沙棘木蠹蛾的发生趋势、发生趋势、危害程度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为沙棘木蠹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两种主要木蠹蛾(咖啡木蠹蛾和梨豹蠹蛾)在苏州地区对园林树木危害严重。为给相关单位开展防治提供借鉴,对这两种害虫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发现,在苏州地区,咖啡木蠹蛾1年发生2代、梨豹蠹蛾1年发生1代,均以幼虫在被害枝蛀道内越冬。建议采取修剪虫枝、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灯光诱杀成虫和树冠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咖啡木蠹蛾和梨豹蠹蛾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7.
沙柳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柳木蠹蛾是危害沙棘林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我县5 a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该虫的发生率与沙棘林龄成正比,林龄越大,感虫株率越高。因此加强沙棘林抚育管理,是防治该虫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沙棘木蠹蛾潜在分布区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沙棘木蠹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甘肃省的南部和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辽宁省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四川省的西部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部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部分地区是该害虫的适生区,这一地区正是中国沙棘人工林分布面积比较大的区域.在综合分析沙棘灌丛林自然分布、沙棘人工林栽培状况、沙棘木蠹蛾危害状况以及生态气候指数EI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沙棘木蠹蛾是中国“三北”地区的本地害虫,沙棘木蠹蛾的种群爆发是本地害虫危害引入树种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到的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林间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减少非靶标昆虫对性引诱剂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防治沙棘木蠹蛾,以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棘林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随机选取3块平地和3块坡地,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法,诱捕沙棘木蠹蛾成虫,并选取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以及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分析诱捕器内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干扰.结果 表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会诱引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的 非靶标昆虫;时间和地形会影响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捕量;8月份诱捕到非靶标昆虫的类群和数量最多;平地诱捕到非靶标昆虫数量多于坡地.因为非靶标昆虫与沙棘木蠹蛾形态差异明显,所以非靶标昆虫的存在不会影响性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检测效果;引诱膜翅目和双翅目的 访花昆虫,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传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白僵菌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的防治沙棘木蠹蛾(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染,本试验在温度(25±1)℃,相对湿度(80±10)%的试验条件下,用浓度1×108个/mL的8株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了其对10~12龄沙棘木蠹蛾幼虫的致病力,并对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8株菌株均能感染沙棘木蠹蛾幼虫,其中Z-006菌株为高致病力菌株,致死率达到67%,LT50为19.6 d;在不同培养基上测定了Z-006的生长量、产孢量,表明Z-006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