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防治中华鼢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适口性及大田防治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中,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为100%,大田试验中,防治率在83.7%~92.3%,其中春季和秋季防治率可达91.4%;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适口性极好,摄食系数为0.88~1.03。采用切封洞法防治用药量少,防治费用最低,投药有效率为70.0%~92.0%,比插洞法高40%以上;春季投药有效率最高,春季采用切封洞法投药较夏季投药有效率提高22.0%。  相似文献   

2.
克鼠星1号的防鼠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现场适口性试验和灭鼠效果测试,害鼠对克鼠星1号的摄食系数为0.95,现场灭鼠效果达95.45%。用中毒鼠尸对鸡、猫、狗进行饲养,均无二次中毒现象发生,试验对象体重变化与对照无差异。采取强迫取食,非靶动物取食克鼠星1号后,均发生了呕吐反应,但无中毒死亡现象,说明克鼠星1号对非靶动物安全,无二次中毒现象。在大面积灭鼠中,克鼠星1号对鼢鼠、田鼠、家鼠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53%,86.68%,98.93%。  相似文献   

3.
克鼠星1号对小白鼠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测定结果表明 ,克鼠星 1号对小白鼠致死中量 ( LD50 )测定统计的最佳间距是 1 72 h,其值为 63.40 4± 7.60 4 g/kg,最佳有效致死量为 96.2 75 g/kg;致死中时 ( LT50 )随着试鼠个体取食剂量的增加呈二次平移回归模型变化 ;不考虑取食剂量的致死中时 ,雌鼠 LT50 为 1 2 2 .3h,雄鼠 LT50 为 1 2 0 .4h,总的 LT50 为 1 2 2 .3h。药效检查的有效时间是防治后 1 65 .1 h  相似文献   

4.
在固原林区,应用克鼠星1号(Krs1#)灭鼠剂进行鼢鼠防治,2个防治区内,林木死亡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9.2和5.7,鼢鼠的有效洞率分别下降18.0和28.9.在地面害鼠的防治中,防治区林木死亡率分别为6.0和5.8,而对照区为41.2和35.4,防治后的地面害鼠洞口密度分别为12.1个/m2和10.6个/m2,对照区为14.3 个/m2和12.4个/m2.应用克鼠星1号防治后,由害鼠引起的林木死亡率显著降低,经方差分析,防治区和对照区差异显著.同时,探讨了不同害鼠的投饵方法和投饵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化学灭鼠剂0.04%诱鼠克和0.005%溴敌隆,进行灭鼠试验。采用插洞投饵,开洞堵洞灭洞率法评定灭鼠效果。其结果诱鼠克毒饵杀灭率为80.79%,溴敌隆为83.91%,洞内毒饵消耗率分别为85.88%和94.80%。  相似文献   

6.
林地甘肃鼢鼠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甘肃鼢鼠、洞迹圈和被害油松的空间分布格局是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洞迹圈的信息可以反映甘肃鼢鼠的信息。调查的最适取样面积相当于一个聚集块面积,分别为1/4、2/15和1/15hm2样方大小;最适取样数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允许误差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甘肃鼢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189-190,214
从甘肃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危害现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甘肃鼢鼠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甘肃鼢鼠的人工防治提供基础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00~2004年在陕西省吴旗、甘泉、千阳、麟游、永寿和淳化6县,采用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退耕还林地鼠害进行防治推广试验。[结果]在鼠害严重的造林地,造林前用克鼠星防治1次,造林后再用克鼠星防治1次,平均造林成活率达到97.1%,造林后2年平均保存率达到95.3%,分别比对照提高18.4%和28.5%。果树由于立地条件较好,鼠害防治彻底,2年保存率达到97.3%。应用灭鼠剂克鼠星1号进行鼢鼠防治,春季和秋季的防治效果均在89.4%以上,对达乌尔鼠兔的防治率均在84.7%以上。[结论]灭鼠剂克鼠星的研制与应用,杀灭了害鼠,同时保护了天敌,在农林牧业鼠害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历经3年的林地鼢鼠危害情况调查,综合防治分析,基本摸清了彭阳县境内鼢鼠的生物学特性,分布、活动及繁殖规律,为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7年在互助县北山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调查,实施人工捕杀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12.
于红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39-19240
对关于高原鼢鼠形态、生境特征及其对低氧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甘肃冷杉尺蠖生态学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冷杉尺蠖在甘肃迭部林区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主要为害冷杉和云杉。冷杉纯林受害最重,冷、云杉混交林次之,针阔叶混交林受害较轻,该虫两年一代,隔年以幼虫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害。多年重复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实践表明:于6月底至7月初即初龄幼虫期开始放烟,施放3次“741”烟剂,两次间隔期7~10天,每公顷用15kg烟剂,放烟点之间距离30~50m,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山东抗寒茶树良种——"罗汉1号"茶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1号"茶是泰安市泰山林科院在对山东引种的茶树进行广泛筛选的基础上选育出的抗寒茶树良种。该品种在泰山区小津口试验,扦插成活率达96.83%,在泰安极端最低气温-16℃时枝叶冻害率为2%,小绿叶蝉危害率在25%以下,具有发芽早产量高等特点,比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提早6 d进入1芽1叶期,提早5 d进入1芽2叶期,3足龄茶园1芽1叶标准鲜叶产量167 kg/666.7m2,较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高24.8%。  相似文献   

15.
江红1号南瓜是由一个日本引进材料的分离后代中选出的自交系J-9559和一个台湾引进材料的分离后代中选出的自交系T-9662配制成的早熟印度南瓜一代杂种,与黄狼南瓜比较,第1雌花节位低4-5节,成熟期早15d,干物质含量高7.6%,总糖含量高5.3%,淀粉含量高2.2%,Vc含量高187mg/kg,江红1号为长蔓类型,生长势较强,瓜扁圆形,瓜皮红色,瓜肉桔黄色,肉质细密,粉质重,口感甜面 露地栽培,单位面积产量(u)667m^2为1500-2000kg。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现地调查和试验林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次生林和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的发生规律。结果证明,次生林鼢鼠发生类型分为灌草群落类型、乔灌草疏林群落类型和乔木密林群落类型。次生林乔木郁被度与灌木分布数量是影响林地鼢鼠分布的主要因子。乔木和灌木的郁被度、沙棘和草本植被的权重、直根系草本植被的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负相关;而灌木权重、沙棘郁被度、直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须根系草本植被的权重和覆盖度等指标与林地鼢鼠密度呈正相关。次生林改造后林地鼢鼠密度逐渐增大,达到最高以后随着林分郁被度的加大,鼢鼠密度逐渐降低。不同改造模式林地鼢鼠发生强度依次为全面清坡造林、坡向清坡带状造林、块状清坡造林、水平带状清坡造林和林下更新造林,油松林地大于侧柏林地,侧柏林地大于刺槐林地。  相似文献   

17.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4年,以天水为基点对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1)病菌越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夏基地,夏季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病菌越夏的最重要因素。2)当地越夏菌源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来源,菌源量、播期和降雨为影响秋苗发病的主要因素。3)首次证明,陇南秋季菌源量大时,可直接传入关中并引致较大流行。4)半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冬基地。5)春季病菌先在半山发展,后向全区和西部麦区传播。并根据上述流行规律提出了控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特丰一号对棉花增产效果与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特丰一号对棉花的增产效果与生理效应。结果表明:(1)特丰一号能促进蓄铃发育,减少脱落,提高单株成铃数,增加铃重和衣分,增产率10%以上,并能增加伏前桃和伏桃比例;(2)能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矮化棉株,缩短主茎和果枝节间长度,单叶面积有所缩小,株形紧凑,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棉株密度和光能利用率;(3)能延长叶片功能与寿命,叶片增厚,叶绿素含量提高,增强光合,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与积累;(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