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管启良 《作物学报》1980,6(3):129-138
根据多年来对(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 F1—F4及与小麦回交后的杂种 B1F1选株的细胞学观察和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的形成途径。认为小麦和偃麦草杂交后,需要与小麦回交1—2次,在于使染色体组重新组合,形成 AABBDDEE 和 AABBDDFF 两种染色体组型的八倍体。类型基本稳定的八  相似文献   

2.
王洪刚  孔令让 《作物学报》1996,22(4):508-512
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和普通小麦烟农15的六个不同杂种世代为材料,研究了自交和顺交对杂种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但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中偃麦草染色体丢失更快;回交后代PMCMI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平均交叉结数减少,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遗传重组;自交和回交世代中小偃麦类型、中间类型和小麦类型出现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是作者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三十余年的研究总结.介绍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交配方法等远缘杂交技术,用回交与重复授粉、筛选结实率高的组合与单株、延长生育期等方法克服远缘杂种F_1的不育性.介绍了小偃麦远缘杂种的培育和选择的方法,八倍体小偃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六倍体小偃麦(小麦新品种)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等.  相似文献   

4.
“新疆小麦”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勤 《作物学报》1985,11(1):23-29
将“新疆小麦”(T.petropavlovskyi Udacz.et Migusch.)与不同小麦种杂交,观察杂种 F_1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它与普通小麦(AABBDD)的杂种有57.8%以上细胞配对正常,有37.2%的细胞具1~9个单价体,其中多数具1~2个单价体,说明“新疆小麦”的染色体组型基本为 AABBDD,但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已与普通小麦不同。当它与含有 AAB  相似文献   

5.
八倍体小偃麦是由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后人工选育的新物种,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和染色体工程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对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种的衍生后代HBOT09035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种质材料HBOT09035整齐度好,株型紧凑,植株较矮,穗长较短,结实性稍低,分蘖能力较好;细胞学鉴定表明,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 I)不存在单价体或多价体,基本为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 n=21Ⅱ,减数分裂后期I(PMCA I)不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现象,分离正常;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HBOT 09035对白粉病有较高的抗性。种质材料HBOT09035在遗传上已经稳定,并且高抗白粉病,可以作为抗小麦白粉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培育新的八倍体小偃麦,对于利用偃麦草遗传物质进行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选育出的10个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56、山农TE259、山农TE261、山农TE262、山农TE263、山农TE265、山农TE266、山农TE267-1、山农TE270和山农TE274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染色体构成分析。结果表明,10个八倍体小偃麦绝大多数单株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6,个别单株含有54或55条染色体;大多数2n=56单株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为2n=28II,少数花粉母细胞存在单价体、三价体或四价体,后期I染色体可均等分向两极,仅有极少数细胞出现染色单体提前分离等现象;10个八倍体小偃麦均含有普通小麦的全套染色体和中间偃麦草的1个混合染色体基组,其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由来自中间偃麦草3个不同染色体基组的染色体构成的混合染色体基组,其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St+8J~S+2J+2J-St、2St+8J~S+4J、2St+8J~S+2J+2J-St、2St+8J~S+2J+2J-St、2St+8J~S+2J+2J-St、6St+4J~S+2J+2J-St、4St+6J~S+2J+2J-St、2St+8J~S+4J、2St+8J~S+4J和4St+6J~S+4J,与目前已报道的八倍体小偃麦均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这些新型八倍体小偃麦的研究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许树军  董玉琛 《作物学报》1989,15(3):251-259
波斯小麦(Triticum carthlicum,AABB)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杂交,杂种 F_1出现可育性。不同组合的自交结实率21.25—39.72%。细胞学研究表明,可育性是由于杂种 F_1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了未减数配子:第一,一部分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分裂消失,只发生第二次分裂。即21条染色体集中到赤道面上之后,姊妹染色单体均等分离并移向  相似文献   

8.
钟冠昌  高国安 《作物学报》1980,6(4):219-224
作者对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后代的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杂交当代结实率较高;杂种后代育性较好。(2)偃麦草所具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可以传递给杂种后代。(3)F1的抽穗期具有明显的倾早性;F2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变异类型十分丰  相似文献   

9.
《种子》2020,(6)
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普通小麦为亲本,远缘杂交获得的八倍体小偃麦为试验材料,通过染色体压片法对其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 0537(Octoploid Trititrigia shannong TE 0537)核型公式为2 n=8 x=56=40 m(2 SAT)+16 sm(2 SAT),染色体长度比为2.114,平均臂比1.572,不对称系数61.01%,臂比大于1.7的比例为28.6%,核型属于2 B型。  相似文献   

10.
中间偃麦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导入及其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利用中间偃麦草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一批兼抗我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新品系和新材料。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株期,对小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E09及强毒力小种E20、E21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有57份,占测试材料的67.9%;中抗的有10份,占11.9%,且对白粉病的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4份抗病品系及其与普通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计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染色体构型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4个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交F1的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分别为0.13Ⅰ+19.75Ⅱ+0.06Ⅲ和0.16Ⅰ+20.06Ⅱ+0.04Ⅲ,而且与中国春小麦的染色体配对构型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染色体组成与普通小麦基本一致,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影响西门塔尔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提高供体母牛利用率,加速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以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为主要技术指标,在湖北和内蒙古乌拉盖进行超排试验,比较经产牛与青年牛、中科院产与加拿大产FSH两种不同超排方案及不同季节等因素对超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农区,青年母牛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9.8、7.5枚,经产母牛分别为7.5、4.2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5);在牧区,青年母牛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10.3、8.4枚,经产母牛分别为8.0、5.5枚,青年母牛显著高于经产母牛 (P<0.05)。(2)在农区,使用中科院产FSH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0、4.8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0、5.9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牧区,使用中科院产FSH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8、5.5枚,使用加拿大产FSH分别为9.5、6.5枚,中科院产FSH与加拿大产FSH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3)在牧区,方案A(FSH+PG)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5、4.8枚,方案B(CIDR+E2+P4+FSH+PG)分别为10.5、8.0枚,方案B显著高于方案A (P<0.05);在农区,方案A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7.0、4.2枚,方案B分别为9.6、7.1枚,方案B亦显著高于方案A (P<0.05)。(4)在牧区,夏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9.6、7.5枚,春季分别为6.0、3.5枚,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在农区,春季的头均回收胚数和可用胚数分别为8.2、5.4枚,秋季分别为9.0、6.7枚,春季与秋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青年母牛可作为供体牛的首选;(2)中科院产FSH能获得好的超排效果,且价格便宜,应为超排首选;(3)CIDR+E2+P4+FSH+PG法的超排效果优于FSH+PG法,前者为首选超排方案;(4)牧区应在夏季超排,农区应在春季和秋季超排。  相似文献   

12.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明确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对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CTOC)、活性有机碳(CA)、矿化碳(CM)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计算了各处理碳库活度(A)、碳库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早晚稻两季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矿化碳含量及其碳素有效率。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碳素有效率均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且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其大小趋势为稻草全量还田 > 稻草烧灰还田 > 稻草不还田。  相似文献   

13.
A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pinel LiV_(x)Mn_(2-x)O_(4) with liquid phaseis introduced at a low temperature. With cyclic voltammogram and discharge-charge tests at content current, we find that the doped vanadium leads to the spinel structure more stable, the reversible behaviors of LiV_(x)Mn_(2-x)O_(4)is improved, and the capacity fade on cycling is reduced.The cycle life of the battery based on LiV_(x)Mn_(2-x)O_(4)is also found improved.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以夏威夷引进澳洲坚果品种Ikaika(333)为试材,进行其早期生长量、产量、品质和抗风性等研究,结果表明: Ikaika(333)与Kau (344)、Own Choice (O.C) 、Makai(800) 和Keauhou (246)初期的株高、径围、冠幅生长量指标间差异不显著。Ikaika(333) 的初产期产量极显著高于(品比区)或高于(国内主要试种区)品种Kakea(508)、Keauhou (246) 、Kau (344)、Makai(800),显著高于(品比区)或低于(国内主要试种区)品种Own Choice。与国外主产区相比,品种Ikaika(333)的平均单株产量接近南非的,低于澳大利亚与美国;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南非,与澳大利亚的水平基本相同,略低于夏威夷。Ikaika(333)的果仁均重、出仁率和果仁含油率均达到国外主产区夏威夷及澳大利亚的水平。在风力7~11级的情况下,Ikaika(333) 的抗风性显著低于品种Own Choice (O.C) ,显著高于品种Makai(800),与品种Keauhou (246)和Kau (344)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细胞适应毒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BH120鸡胚毒适应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出IBH120细胞弱毒株。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IBH120细胞弱毒株经细菌、霉菌、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具有IB病毒特异性。CEF单层接毒后48h左右病毒增殖达到高峰。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C4~C10代H120株细胞毒的毒价(TCID50)逐步增高而趋于稳定,C4~C120代细胞毒的TCID50稳定在107^7.35-8.0mL之间,而C5~C10代IBH120细胞毒的EID50呈下降趋势,变动范围在10^7.3~10^6.5mL。以10^3.5 TCID50/只和10^4.5 TCID50/只的剂量,C4,C8,C10代毒分别滴鼻接种3日龄敏感鸡,免疫鸡的攻毒保护率为80%~100%,病毒分离回收率分别为20%和0。  相似文献   

16.
乐东拟单性木兰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旭军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75-178
运用Li-6400光合测定仪对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光合蒸腾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乐东拟单性木兰的光补偿点为65.5μmol&#8226;m-2&#8226;s-1,光饱和点为1467μmol&#8226;m-2&#8226;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24;(2)乐东拟单性木兰在晴天条件下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分别在10和16时达到峰值,而在14时到达谷底,表现出午休现象。相关分析表明其影响因子主要是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3)乐东拟单性木兰蒸腾速率日变化近似单峰型,其主要影响因子为大气温度、叶面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4)乐东拟单性木兰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倒单峰型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全国6个稻区16个省(市、自治区)及外引的128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36对SSR引物及9个表型性状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SSR标记检测结果,基于遗传距离的Neibor-jointing聚类显示128份恢复系可分为6个类群,籼亚种(83.2%)和野败型(82.6%)大多数分布于类群1和类群2,粳亚种(81.5%)和BT型(78.6%)大部分聚在类群3,红莲型(75%)相对集中于类群1。系谱分析显示,含有IR24血缘的材料分布于4个聚类群,而明恢63及其衍生系则分布非常集中。36对SSR引物在128份恢复系中共检测出28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8.0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6190,其中籼亚种(0.5770)略高于粳亚种(0.5656),但未达显著水平。按恢保类型,BT型(0.5816)>野败型(0.5705)>红莲型(0.4989),野败型与BT型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红莲型。按不同地理来源,He呈现南方稻区大于北方稻区,以华中双单季稻稻区(0.6057)最高,与其他稻区差异极显著差异;其次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区(0.5326);华北单季稻稻区(0.3902)最小,与其他稻区也差异极显著。表型性状检测的标记表明,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980,其中籼、粳亚种分别为1.3746和1.3789,未达显著差异;不同恢保类型表现为BT型(1.4026)>野败型(1.3567)>红莲型(1.1732)。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结果表现出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1*(按亚种)、0.9418(按恢保类型)和0.8835**(按稻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南舜皇山野生红豆杉所分布的红豆杉+红椿群落(甲)、红豆杉+白楠群落(乙)、红豆杉-朱砂根+苦糖果群落(丙)与红豆杉-大叶冷水花+大叶贯众群落(丁)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Patrick丰富度指数(R)的大小顺序为丁>丙>甲(=乙)(P<0.05),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甲(≈乙)>丁>丙(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丙(≈丁)>甲(≈乙)(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甲(≈乙)>丙(≈丁)(P<0.05);(2)甲、乙两群落呈均匀分布格局,而丙、丁两群落呈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强度(K)、聚集指数(I)、平均拥挤度(m*)与格林指数(GI)的大小顺序均为丙(≈丁)>甲(≈乙)(P<0.05)。该结论将丰富植物生态学内容,为野生红豆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s of the structure and transition parameters for highly ionized and highly excited atoms are important in astrophysics, hot fusion experiment, distinguish of the beam-foil spectum and plasma diagnostics, particularly for the research on XUV lasers. Fine-structure levels, radiative lifetime and various transition parameters for all of the electric dipole(E1), magnetic dipole(M1), eletric quadrupole(E2) and magnetic quadrupole(M2) transitions among the 1772 fine-structure levels belong to the (1s~(2)2s~(2)2p~(6)3s~(2)3p~(6)) 3d~(10), 3d~(9)4l, 3d~(9)5l, 3d~(9)6l, 3d~(8)4s~(2), 3d~(8)4l4l' et al., and configurations of the Ni-like ions Mo XV have been calculated using the fully relativistic Multi-configuration Dirac-Fock method with the inclusion of the Breit interaction and QED correction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sent data is assessed. Energy levels are expected to be accurate to within 0.38%. We have found some long-lived levels, which are called anomalous stability state.  相似文献   

20.
国际抗冷圃(IRCTN)材料在寒地稻区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抗冷性,拓宽寒地稻区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为育种者提供优异的抗冷亲本材料,获取新的有益基因,充实寒地水稻种质库,同时为INGER提供寒地稻区的试验数据。采用分期鉴定的方法,首次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INGER)提供的108份国际抗冷圃(IRCTN)材料进行抗冷性鉴定,鉴定出苗期抗冷材料20份,分蘖期抗冷材料49份,孕穗期抗冷材料20份,全生育期抗冷材料14份,为育种者提供丰富的抗冷种质资源,拓宽寒地水稻品种抗冷性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