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珍稀树种秃杉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秃杉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经过多年的引种造林试验,表明秃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和速生性,在闽东地区生长良好,年均树高生长量达到0.6m,胸径生长量达到0.9cm,并且不受冻害、病虫害的影响,是当地值得推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和庭园绿化观赏树种。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香坪山林场于1988年从腾冲引种秃杉,植树造林14.8亩。至1992年,3年生秃杉已经郁闭;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径、高生长都超过杉木,在该地引种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剂量对秃杉人工林进行施肥对比试验。观测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分析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剂量对秃杉人工幼龄林高、粗和蓄积生长量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施肥措施对秃杉人工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年高生长增加34%,粗生长增加26%,蓄积生长增加35%。 相似文献
13.
秃杉引种耐荫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江苏南京、江宁、句容等地对引种秃杉的耐荫性初步研究表明,秃杉幼龄阶段具有较强的耐荫性。苗期可以适应200~300勒克司的微弱光照,幼树枝叶在500~1000勒克司弱光照下的树冠内,仍能正常生长。适度遮荫可以提高裸根苗移植成活率,避免或减少日灼造成的生理病害,并促进苗木生长。利用这一重要生物学特性对于在纬度偏北、海拔低、光照强的江苏引种区选择合理的秃杉引种栽培模式,保障引种顺利进行,扩大和保存繁衍秃杉珍稀树种资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杉、秃杉引种栽培试验及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福建省闽清美菰林场引进台湾杉与秃杉进行育苗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或不同海拔营造台湾杉与秃杉纯林,其两种树种间或不同海拔之间的林分主要指标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试验还表明台湾杉与秃杉是福建省高海拔山地造林较为优良的用材树种,速生期长,可以扩大造林范围。 相似文献
15.
16.
1981年以来在广东12个点开展了秃杉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我省显示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引种潜力,在粤北地区其生长量从幼林起高于速生树种杉木,在全省范围内7a以前略低于杉木。秃杉生长状况受土壤质地和小地形影响,在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比杉木更适生,用12个造林点和10个环境因子材料建立了秃杉生长数量模型。根据栽培区气候因子与秃杉生长表现,可将秃杉造林区划分为:Ⅰ区:粤北区,Ⅱ区:粤东北区;Ⅲ区:粤西沿海丘陵区;Ⅳ区:粤东、粤中丘陵区,其中,Ⅰ、Ⅱ区为秃杉适宜引种栽培区。 相似文献
17.
于2009-2012年先后从云南、贵州和福建等省采集秃杉优良种质100份,在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嫁接保存秃杉优良材料86份,建立秃杉种质资源库,嫁接单株1347株,目前保存种质资源67份,单株994株。种质保存率77.91%,单株保存率73.79%。对3年生种质资源库嫁接成活母株进行每木调查和分析得出,3年生种质资源库地径、树高、抽梢长度、冠幅和当年抽梢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33 cm、2.85 m、2.16 m、1.58 m和0.45 m,变异系数分别为45.02%、29.82%、37.04%、27.22%和42.22%。种质资源库总体生长表现较好,不同种质资源间生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秃杉人工林对林边土壤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县、凤山县和天峨县的秃杉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秃杉引种区具有相似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0~40 cm)密度为0.89~1.16 g/cm3,土壤总孔隙度为43.68%~ 53.65%,土壤最大持水量为46.36% ~ 74.61%;土壤pH为4.30 ~4.88,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78~68.30g/kg;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含量分别为0.82~3.37 g/kg和81.5~347.6 mg/kg;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为0.24~0.41 g/kg和0.40 ~ 2.8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8.3~136.2 mg/kg.表明桂西北秃杉引种栽培区林地土壤较疏松、通气、透水性能良好,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养分含量高.随着林龄增加,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也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表明秃杉人工林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珍稀树种秃杉在南京中山陵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种结构表明,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立地条件,选用贵州剑河9号,5号和榕江5号种源2年生苗木造林,效果良好,造林2年时,秃杉平均树高1.14m,平均冠幅0.95m,当年新梢0.27m,若上层有林冠遮荫,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