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因组测序技术从第1代Sanger测序经第2代高通量测序已发展到第3代单分子测序,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当前基因组测序中最主要的分析技术。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全基因组重测序、简化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原理、步骤及现状进行综述,以为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提参考。  相似文献   

2.
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测序法为代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大规模测序的需要。第二代测序技术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点,主要包括Illumina公司的Solexa测序技术、罗氏公司的454测序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测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第三代测序技术以单分子测序为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但是还没有被大规模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的逐步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速率、高性价比是其主要优点。相对于传统的桑格(Sanger)法测序来言,高通量测序得到的片段长度较为短小,故如何拼接得到完整的序列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本文总结了现阶段高通量测序中拼接问题的研究结果,针对现在流行的各种算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输出量和高分辨率的特征,可一次对几十万条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测序,并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此外,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促进了相应的算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文章对第二代、第三代主流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种类、技术原理及其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高质量番茄基因组研究进展,比较与分析第一、二、三代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为番茄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官网、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前沿技术,整理汇总并进行对比,分析番茄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结果】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 Heinz 1706基因组利用一代和二代测序技术8年完成测序和组装。3个野生番茄基因组采用二代测序技术3年完成,三代测序技术缩短了测序时间,并且在二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基因组的质量,提供了完整性高达96.46%的野生番茄品种潘那利的参考基因组。【结论】测序技术推动了番茄基因组研究,三代测序技术与一、二代技术相比,在测序速度、基因序列读长和准确性方面显著提高,也使基因组组装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6.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输出量和高分辨率的特征,可一次对几十万条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测序,并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此外,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促进了相应的算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文章对第二代、第三代主流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种类、技术原理及其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移动通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已经日增完善,并且在市场上投入使用,各大运营商不断进行移动网络覆盖建设。其次,城市交通出行地铁轨道的建设,为了给予人们出行过程中对高质量通讯的要求,将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引入地铁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有基于此,本文主要是论述了如何在地铁中有效的应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第二代测序技术,又称"新一代测序技术",其较Sanger测序具有通量高、测序成本低和测序时间短等特点。介绍了以454、Illumina/Solexa和SOLi D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植物全基因组、转录组和miRNA测序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快速发展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适用于非模式植物的测序,成本较低、测序性能强,目前被大量应用于园艺植物鉴定和基因组辅助育种.而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多拷贝、结构保守等优点.将叶绿体基因组与二代测序技术结合应用,将成为植物遗传资源研究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二代测序技术和叶绿体基因组在包括菊花在内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菊花分类和遗传资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常规测序技术如Sanger双脱氧终止测序技术仍然不可替代.以20个食蟹猴基因组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对PCR产物测序信号弱或无信号、含poly结构、碱基缺失/插入等情况的峰图进行分析,提出基于PCR产物测序筛查插入/缺失突变的方法,以提高测序结果判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阮珏团队在《自然—方法学》上发表第三代测序数据组装算法wtdbg。该算法极大地提高了三代基因测序数据的分析效率。实验证实,与2019年4月1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Flye算法相比,该算法分析速度提升了5倍,并首次将测序数据分析时间降低到少于测序数据产出时间,  相似文献   

12.
生物燃料的革新能否克服环境污染的缺憾?关键在于寻求技术突破。预计未来10-20年间,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将向第三代、第四代过渡。  相似文献   

13.
<正>1.选择耐用电池。电池产品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容量越来越大。第二代电池的容量比第一代高30%,第三代电池的容量比第一代高100%,第四  相似文献   

14.
RNA测序研究是基因功能及结构研究的基础,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及其结构。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定量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通过RNA测序对转录组进行更深度更完整的研究。该研究进展包括改善转录起始位点的预测、链特异性测序、融合基因的检测、microRNA定量的分析以及RNA可变剪切的识别。目前利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可以实现RNA的直接测序,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与单分子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能更深层次、更全面地获得转录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园艺作物基因组技术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园艺作物种植和消费大国。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对园艺作物改良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完成了白菜、黄瓜、番茄、甜瓜和西瓜等一系列重要园艺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在分析了世界基因组前沿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和主要国家园艺作物基因组研究采取的主要政策的基础上,围绕园艺作物的发展,提出了我国发展园艺作物基因组技术重点任务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第四代是为害双季晚稻,造成双季晚稻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如汉川县1964年由于遭到第四代三化螟的为害,使双季晚稻白穗率最高的达到6.86%。因此,了解三化螟三代转四代的消长因素,以掌握第四代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准确地指导大田防治工作,对夺取双季稻的稳产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园艺作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发展历程,介绍3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现状。总结了葡萄、番木瓜、草莓等果树,黄瓜、白菜、番茄等蔬菜以及莲、康乃馨等花卉在内的25种园艺作物基因组测序简况。重点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重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转录组学、SNP芯片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全基因测序研究的难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组建了麦套春棉、麦套夏棉和夏直播棉第二~四代、第三~四代和第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棉花产量损失率的相关式。分别提出麦套春棉第二、三、四代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180粒、50粒和200粒;麦套夏棉第三代和第四代为百株累计卵量25粒和100粒;夏直播棉第四代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首先介绍了黑色第四代食品的概念,其次从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以及微量元素丰富等方面对黑小麦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论述,并对黑小麦的超微粉碎技术、挤压膨化技术以及酶与发酵等加工技术进行了探究,最后对黑小麦产品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第四代幼虫发生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稻纵卷叶螟(Cnaphalocis medinalis Guenee.)第四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通过对1993-2004年贵州省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的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第三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x)与第四代的低龄幼虫盛发期(y)的回归式为=3.1293+0.8776x±Sy=2.951,r=0.730>r(0.01,10)=0.708* *;第四代田间成虫主峰期(x)与第四代一龄幼虫发生期(y)的回归式为=-1.2483+0.6729x±Sy=2.472,r=0.923>r(0.01,10)=0.708* *.利用回归式模型预测第四代低龄幼虫盛发期和第四代一龄幼虫发生期,其方法简便,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