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徐州市1995—2015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年间处于扩张状态,且扩张速度在加快;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由耕地转入,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类型多为城镇建设用地;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发现,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逐年减轻,2010年后平均斑块聚集性明显增加,各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之间的差异愈发明显;分县(市、区)来看,仅徐州市辖区和新沂市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减少,除沛县外,其余县(市、区)农村居民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徐州市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  郑循刚  龚碧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722-8724
选取成都市1997-2007年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数据,对其面积动态变化做了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上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农村人口的减少,其次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4.
以南昌市为例,利用1980、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等方法对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7年,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数量由2168个减少到2119个,减少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由163.05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1.79个/km2、1.79个/km2不变,核密度热点区域基本稳定。(2)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程度、优势度有所增加,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指数从7.47增至12.30,斑块结合度从15.82增加到36.09,呈现更加聚集的空间分布形态;景观聚集度呈现"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不同"的空间特征,破碎度、优势度及形状指标在各区县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上差异明显。(3)水系、交通道路、海拔、坡度对于南昌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动力;水系、交通道路等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海拔、坡度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指导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市区外12区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天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面积65 762.04 hm2,整理潜力系数75.80%,增加耕地面积41 443.24 hm2,增加耕地系数47.77%,将天津市各区县增加耕地系数与国家土地整理规划有关规定相结合,把天津市各区县划分为3个整理等级。天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较大,可有效缓解土地用地矛盾。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昌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居民点扩张形势十分严峻,研究其演变机制并进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调控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关于农村居民点扩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2001~2006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的程度甚为粗放,并且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分异特征明显。研究认为:应该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度挖潜使其集约利用,但在集约化利用过程中应分别采取不同的集约化措施,同时要统筹兼顾区域整体和各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董倩  叶长盛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7):131-138,144
以南昌市为例,利用1980、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等方法对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7年,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数量由2168个减少到2119个,减少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由163.05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1.79个/km2不变,核密度热点区域基本稳定.(2)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程度、优势度有所增加,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指数从7.47增至12.30,斑块结合度从15.82增加到36.09,呈现更加聚集的空间分布形态;景观聚集度呈现"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不同"的空间特征,破碎度、优势度及形状指标在各区县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上差异明显.(3)水系、交通道路、海拔、坡度对于南昌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动力;水系、交通道路等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海拔、坡度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历城区位于城乡、山地平原交界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多,特殊性强。以历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996年)、历城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2008年)为依据,应用MAPGIS软件对1996~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全区共增加了3 426.35 hm^2,年均增加285.53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获得较快的扩展;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也呈增加趋势,由1996年的158.83 m^2/人增加到2008年的206.78 m^2/人,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越来越粗放;历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郭店镇、遥墙镇、董家镇、港沟镇、柳埠镇、仲宫镇,而孙村镇、华山镇、洪家楼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同时对用地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引导重庆市南岸区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对南岸区2009-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城镇工矿用地呈周期性波动增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减少态势;(2)南岸区发展重心东移,城镇扩张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心城区内外变化差异不明显;(3)城镇扩张与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源于农用地,耕地占用比例高;(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慢于农村人口析出;(5)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率、城镇人口变化率以及增减挂钩政策等置换得到城镇空间指标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则主要受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率与城镇人口变化率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与人口变化的耦合分析,梳理了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系统研究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测算方法,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流程,并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科学测算;基于农村发展地域分异以及用地特点的分析,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整治划分为三种模式:城镇化引导型、中心村整合型、村内集约型;最后提出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机制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是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河北省霸州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用地性质和人口分布状况,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修正;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将全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集约利用和粗放利用三个等级;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3类因素5项评价指标计算挖潜系数;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120 m2、150 m2为界线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值.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化为角度对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97~2002年间,广州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由68.28增加到75.28,年平均增长的比率为1.92%,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非常平稳,在6年间共增长了796.67hm2,年平均增长0.47%。以上数据反映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广州的城市化是以自组织为主的城镇化,产业与居住的分散化决定了小城镇发展呈现均衡性特征。这样实质上把有限的农村空间割裂为多个不大的发展中心。这种多中心往往导致无中心,即建设无重点、发展无中心、各乡镇过度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的不合理流动与低效率配置,影响资源向优势区位的流转,无法形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最终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当前对策主要是依托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使其用地变化向规模减少、集约利用发展。广州市有农村居民点的各区(县级)市,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地理条件可以对上述区域进行分类,分别采用适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DPS软件,对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范为-19.45~8 969.98 hm2,北辰区整理潜力面积基本为0,环城区县与滨海新区较小,五大远郊区较大;(2)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系数为-0.66%~53.62%,仅北辰区小于0,其他区域差异较大,由天津市各县(区)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差异造成;(3)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为-0.39%~40.43%,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天津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变化所形成的。按照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的大小对天津市不同县(区)进行分区,可分为转化潜力最小区、转化潜力较大区和转化潜力最优区3个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不同赋权方式,测算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方法】文章以2011年为基期,引入农村居民点现实复垦潜力测算模型、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和修正指数计算模型,构建复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运用变异系数法、熵权法、AHP法分别计算指标权重,测算各区县的复垦潜力修正指数,用于对理论潜力的修正。【结果】重庆市2020年农村居民点现实复垦潜力为61 429.41hm2,潜力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渝西经济走廊在内的一小时经济圈。【结论】综合不同赋权方式计算权重,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点复垦潜力测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合理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分析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农村居民点数量与位置的变化,并针对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完善土地制度,发挥土地整理资料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应刚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06-108,124
未来最主要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空间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上。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改善了农民的居住观念,构建了和谐的新农村局面;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后顾之忧;同时,其体现了集约节约的用地理念,保证了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原则;也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等方面阐述了重庆市巴南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展望了全面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较大,远超国家相关标准问题,深入分析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和宅基地结构,剖析与梳理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功能,结合东北商品粮基地耕地粮食生产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生产性辅助用地的影响和需求,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和宅基地结构两个层面上进行用地标准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标准为:宅基地70%、交通用地2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5%、其他土地5%;根据是否从事农业生产,宅基地标准为户均325~571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