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定国 《甘肃农业》2012,(10):102-104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进入"新常态局面",文化作为引导全国意识形态的导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着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努力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也强调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将文化转变为巨大生产力,带动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许多国家在发展综合国力时,大力提高本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各国在硬实力和软实力领域的竞争和冲突,实质上是各国利益和价值的竞争和冲突,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价值观的竞争和冲突。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统摄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主体和客体等,贯穿文化软实力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利用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江西经济社会有望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梦想。江西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打造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法律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规定,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世界民法新潮流具有深远意义和里程碑价值。通过梳理民法典中关于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民法典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了以民法典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也已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提了出来。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成为世界意义的大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是一门我们必须面对的必修课,我们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区委宣传部"十大金色"文化工程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生态戴村、美丽乡村"品牌战略目标,切实打造一支文化惠民先锋队,努力实现村宣传文化员"一个人盘活一个村"的目标,突破农村文化建设瓶颈,以落实政策,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发力"三优"(优化培养方式、优化活动形式、优化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坚强有力的村级专职宣传文化员队伍,推进"文化民生"工程,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为建设文明幸福新戴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1.
理论之树常青,源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文化软实力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正确理论导航,因而,创建文化软实力学,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所需。文化软实力学,应该是一门本土化的新国际政治学,它应以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创生力为其探讨的核心问题,以开创全球化生态文明道路为其努力方向。由此三方面规定,创建文化软实力学,应该遵循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等五大原则,去探索构建以生态化综合为基本视域的方法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其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软实力进行本体论、构成论、创造论、价值论、发展论和方法论探讨;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软实力展开实践基础、实践功能和纵向开发及其发展评价反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文化软实力"及其提升途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尤其如此。在简述"文化软实力"及高校"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刻解析。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中华文化鹤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和光彩,必须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软实力"的哺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根据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六有"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下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指导性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作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培养乡村人才、重塑淳朴民风、建设生态乡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优秀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主体流失、话语体系缺失、价值认同危机的生存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塑造优秀农耕文化场域、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对策来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283-284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文化发展,并于去年的"七一"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正式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较为深刻的体现在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上,具有独特的内涵,是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不自信等现实问题提出来的,具有增强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考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开云 《农家科技》2011,(11):70-7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9.
陈少平 《中国农垦》2010,(10):72-74
一个国家要和谐、兴盛,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发展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物质和技术硬实力,更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广东农垦要打造现代跨国经营集团,更要夯实思想、文化、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要在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制高点上迎接新挑战,在应对网络新媒体上接受新考验,在运用多媒体联合造势上达到新要求,为农垦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戴迎华  张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63-17665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分析生态消费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转变农村消费方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在农村发展生态消费模式,可以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有利支撑。因此,需要在农村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