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雅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405-2408
加强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3个方面的意义,即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发展力,提升农业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我国“三农”科学发展的步伐.研究中发现,目前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内容狭隘化等突出问题,据此,要通过“四个结合”,即以个性化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塑造创新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巩固专业思想,以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培养机制,以先行先试与稳步推进相结合建立长效工程.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的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丽华 《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65-267,273
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创业就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创业就业的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中国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逐渐提 高,创新已经占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伴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 题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已然 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心。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要有力地抓住这一机遇,亟需增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其中,尤以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队伍为主。文章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问题,挖掘原因,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大学生成熟培养模式经验,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以此推动高校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改革模式,让创新人才培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284-285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面对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使前景广阔的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项"朝阳事业"。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希望可以为开展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是一个问题,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已然变成共青团就业创业的主要服务人群,这也是共青团的一个重要内容。组织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在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时候,灵活地融入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指导和服务大学生成才。就针对于此,简述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并从共青团的角度研究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8.
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理念,受到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模式不系统、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加深认识,更新就业与创业教育理念;加强改革,创新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加大力度,拓展就业与创业教育渠道,推动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以达到不断提高就业与创业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是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首先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不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团队协同、项目协同和产学研协同,再次是改善不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内部协同与文化协同。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下,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人,比2014年多出将近22万。在毕业人数增多,社会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个高校开始在校园内开展创业就业类社团。创业就业类社团和大学生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引导创业就业类社团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类社团内涵、功能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就业创业类社团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及现阶段就业创业类社团存在的发展问题,最后为如何实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氛围下,土建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开展工作却困难重重,效果不尽人意,要改变目前困境,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师生,从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措施:建立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师资保障措施、建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政策支持、课程体系保障和评价体系机制,以确保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切实地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既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帮助乡村解决当下较为关键的"三农"问题。本文讨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意义所在,在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返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偏低,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本文在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新疆温宿县返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业: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理想选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笔者以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使大学生不仅成为高素质的择业者,更要成为开拓型的创业者。  相似文献   

15.
我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我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需要的保障条件等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王丽明  杨金 《乡村科技》2022,(14):26-29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但能给乡村振兴提供专业人才支持,并且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然而,当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以下问题:乡村人才政策不完善,大学生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复杂,大学生返乡意愿不强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缺乏,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乡村振兴建设需求不匹配等。为给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条件,赋能乡村振兴,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返乡就业创业机制;依托产业振兴,营造良好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强化舆论引导,搭建优质的乡村人才发展平台;创新培养路径,链接专业的乡村人才教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17.
姚瑶 《河南农业》2023,(18):43-44
“三农”问题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慧农业逐渐成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为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分析智慧农业发展内涵,并对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发展进行有效探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大学生人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创新培训机制、建立宏观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创新农民工创业机制的途径。基于这六个层面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发现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虽具有地利、人和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除农村环境等外因外,还受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就业信心等内因影响。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创业教育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发现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增强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林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75-10176,10193
通过问卷调查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发现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虽具有地利、人和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除农村环境等外因外,还受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就业信心等内因影响.进一步利用问卷调查创业教育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发现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在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同时,增强学生返乡就业的信心,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