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的创意性传承性保护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道路。识别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于河南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划和体制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以河南省5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利用核密度估计、热点探测揭示河南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总体上呈分散分布,小范围内呈集聚分布,且形成了“两核一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豫西、豫北为主要核心区,豫南为次核心区,豫西和豫北之间呈带状分布。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黄河流域23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是中部大聚集、西部小聚集、东部分散。路网较为密集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少,路网较为稀少的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集中,平原地区与山区交界地带传统村落呈现出沿黄河走向抱团聚集的空间分布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策略,即重塑空间秩序、串联传统村落,加大对外交流、优化路网设计,利用流域关系、融合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研究村落空间叙事性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挖掘其场所空间的主要叙事要素,分析其事件与空间的关联路径,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深度地图软件Depthmap对叙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爽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189-197
以浙江省6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分析了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浙江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北冷南热"的态势。整体分散,局部聚集,形成了四个聚集中心:丽水市南部、丽水市北部、台州市西部、金华市西部。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形因素、区位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海拔高地区呈聚集分布,海拔低地区呈离散分布,大多传统村落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向阳坡,利于发展农业。与县级区划中心和主要景点距离较近,利于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主要位于GDP和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区。传统村落核密度与高程、交通呈空间正相关,与水系、主要旅游景点、人口密度、GDP等因素呈空间负相关。浙江省传统村落绿色旅游发展策略:构建旅游协同发展圈,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深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实现多方互惠共赢等。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32-235
为合理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引入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对四川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状态且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的少数民族地区及川南山区。最后以此为依据为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出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皖西大别山区3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83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的类型、均衡程度、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揭示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进一步探究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各因子的驱动力大小。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潜山市、岳西县和金寨县为核心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和土地类型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主要道路和城镇化水平等社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自然环境条件对皖西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的驱动力高于社会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8.
以滇西南地区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Arc 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具体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文献查阅法等方法,对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滇西南传统村落不同时期新建村落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清代、明代、民国、元代以前(建国后)。现存传统村落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中间疏、两头密"的格局特征。整体上,冷热点区为块状分布,圈层式延展,呈"中部冷、南北热"的分布特征。不同时期,该区传统村落的冷、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热点区经历了南部—北部—东部—南部的转移过程,冷点区经历了中部—东部—西部—中部的演变。滇西南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域行政建制、道路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等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适中、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沿线、交通可达性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选取东三省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特征和多因素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东三省传统村落在元代及以前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趋势较为明显,清朝时期传统村落分布范围显著增加,扩展方向呈现出随机性,民国和建国后新增传统村落数量减少,但方向趋势更为明显;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型,并且传统村落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形成了辽宁省朝阳-锦州传统村落分布带、吉林省白山市传统村落分布区2个高集聚地域;高程、坡度、坡向、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早期传统村落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不易受外来因素冲击,传统村落的保存较为良好,历史文化和政府政策因素在东三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形成保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林口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展开22个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高程、坡度、坡向、流域、交通和区域环境等因素特征,量化分析绿化示范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影响关系,对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理性思维探讨,客观认知黑龙江地域典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与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村落聚合程度与地貌特征关系较突出,地势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分布,低海拔洪积平原低海拔冲积洪积台地、低海拔丘陵和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的村落相对密集,地形坡度在0~5°是普遍选择的范围,坡向分布呈现一定的向阳性,但阳性面和阴性面数值反差并不大,优先选择临近河流或主要道路区域分布,中心镇与行政村的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绵阳市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资料,探讨了绵阳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绵阳市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交通因素和历史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绵阳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存在着大批量的古传统村落,承载着千百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黄河流域传统乡村文化空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遗产。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沁阳市九渡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分析其文化要素与村落空间的关联路径,结合句法理论对九渡村文化空间进行定量分析,为后期村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GIS技术支持,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 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三角传统村落格局特点为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呈凝聚型分布;从微观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宣城和浙江的台州、丽水四市;从宏观层面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整体空间呈集中的趋势,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浙西南和浙东的台州西部,其次是浙中、苏南。其中,海拔高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特有的江南文化等方面为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一体化保护和紧密联动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借助数理统计、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村落优势发掘、多元化发展道路。结果表明,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集中在浙中浙南,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浙北浙东区域;相较文化景观,浙江省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以自然风光为主,村落的生态优势更容易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国家森林乡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在分布上均呈集聚特征,且分别为集聚轴向延伸和小范围点状集聚的空间格局;村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及影响力不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经济因素相关性最强,自然因素与国家森林乡村分布影响相较更显著,各因素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均具有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传统村落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凝聚型分布,主要形成了晋东南的泽州-高平-平顺、晋中的太谷-祁县-平遥、晋北的应县-浑源、临汾的洪洞-翼城以及平定5大集聚片区;其中3大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较好;山西省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70%以上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距中心城市20~80 k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在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下,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评价体系,实地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农户生计状况,采用熵权法对石堰坪村农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张家界市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生计资本水平整体比较脆弱,尤其是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是农户生计水平改善的短板。传统村落农户必须借助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生计资本的优化和转型,应优先实施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为主的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需综合考虑五大生计资本的存量与分异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张家界市传统村落农户生计及保护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云南70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云南传统村落整体呈现聚集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以县域为单元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空间分布在自然条件上具有较高相似性,普遍分布于温度、降雨、海拔适中,且高植被覆盖的区域;受社会经济影响,茶马古道沿线、人口密度较低、少数民族区域有较高集中度,城镇化程度与传统村落的数量呈负相关;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茶马古道、人口密度、少数民族、年平均气温,且有一定协同增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不够,空间发展存在问题较多.借助GIS技术,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确定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呈凝聚型,空间分布不均衡.说明高程、坡度、水文、交通条件、经济指标、文化因素是影响临沂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现存传统村落实行整体组团发展,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山西传统村落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以及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山西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凝聚型分布,主要形成了晋东南的泽州-高平-平顺、晋中的太谷-祁县-平遥、晋北的应县-浑源、临汾的洪洞-翼城以及平定5大集聚片区;其中3大片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较好;山西省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70%以上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距中心城市2080 km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