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云南黄金走廊烟区土壤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云南黄金走廊烟区10个植烟市58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黄金走廊烟区土壤腐殖质碳量均值为15.97 g/kg,富里酸碳量、胡敏酸碳量和胡敏素碳量分别为3.45 g/kg、1.72 g/kg和10.80 g/kg;土壤胡富比在0.19~2.06之间,均值为0.54,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相对较低;2云南黄金走廊烟区10个植烟市中土壤腐殖质碳量及其组分含量以红河、楚雄、宝山和文山地区较高;3不同土壤类型间腐殖质碳含量以紫色土显著较低,其他表现为水稻土红壤新积土;四种类型土壤胡富比均小于1,依次为新积土紫色土水稻土红壤;4土壤腐殖质碳量与土壤砂粒和粗粉粒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细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土壤腐殖质组成与土壤p H整体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几种水稻土腐殖质组成及其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其结合形态、胡敏酸与富里酸比例、胡敏酸在不同波长中的光密度、腐殖质与粘粒矿物的复合量和复合度等。结果表明,福建几种水稻土在不同熟化度、气候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氧化还原势以及不同母质条件下,其腐殖质组成和特性差异显著,且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宁市郊不同类型土壤腐殖质垂直分布特征,以揭示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p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郊菜园土、水稻土两类土壤剖面0~80 cm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土壤腐殖质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菜园土有机碳含量由表层16.16g/kg递减为5.32 g/kg,水稻土由表层最大值12.37 g/kg递减到4.19 g/kg;但菜园土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大于水稻土.两类土壤的胡敏酸、富里酸总碳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菜园土中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总体上大于水稻土;两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全碳量均与富里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胡敏酸、胡敏素均呈正相关,与pH、含水量、HA/FA的值则呈负相关.[结论]南宁市郊两种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递减,腐殖质全碳量与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呈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HA/FA呈负相关;菜园土腐殖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南宁市郊不同类型土壤腐殖质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南宁市郊不同类型土壤腐殖质垂直分布特征,以揭示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p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郊菜园土、水稻土两类土壤剖面0~80 cm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土壤腐殖质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菜园土有机碳含量由表层16.16g/kg递减为5.32 g/kg,水稻土由表层最大值12.37 g/kg递减到4.19 g/kg;但菜园土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大于水稻土.两类土壤的胡敏酸、富里酸总碳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菜园土中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总体上大于水稻土;两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全碳量均与富里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胡敏酸、胡敏素均呈正相关,与pH、含水量、HA/FA的值则呈负相关.[结论]南宁市郊两种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递减,腐殖质全碳量与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呈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HA/FA呈负相关;菜园土腐殖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宁镇丘陵十个剖面和里下河圩田二个剖面的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和络合态铗含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冲田水稻土耕层腐殖质含量高于旱地黄刚土,低于圩田水稻土,腐殖质积累层厚度随水稻土发育程度而逐渐加深;(2)冲田水稻土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占优势,胡敏酸碳/富里酸碳比值高于早地黄刚土,但比圩田水稻土低;(3)冲田水稻土胡敏酸的E_(465)低于圩田水稻土;(4)络合态铁含量在全剖面上的分布与腐殖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广东省两种不同起源(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和滨海沼泽土)水稻土的发育特征及其分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的H/F比值随淹水时间增长有增大的趋势;砖红壤与滨海沼泽土发育成水稻土的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方向不同,不同起源水稻土的pH、盐基代换量、晶质铁以及晶胶率有明显的差别,受起源土壤的影响很大,相反,同一起源不同水型水稻土的性质差异则较小;水稻土应是一个独立土类,土壤剖面形态,铁的晶胶率,腐殖质的H/F比值,pH,盐基总量以及盐基饱和度等可作为鉴别水稻土发育特征和划分土壤类型的依据,供试土壤可划分为砖红壤性水稻土和滨海沼泽土性水稻土两个亚类,每个亚类可按不同水型(淹育、潴育、潜育和脱潜等)划分土属。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鲜和腐熟水稻、油菜秸秆对酸性水稻土的改良和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提升效果。将占干土质量2%的4种秸秆与酸性水稻土混合,然后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并在培养0、30、60、90 d进行取样,测定培养试验前后土壤pH值、有机碳(SOC)含量和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随着培养的进行,4种秸秆的添加均显著提高了酸性水稻土的pH值和SOC含量,添加腐熟水稻秸秆和腐熟油菜秸秆对酸性水稻土pH值、SOC含量提升效果显著。与0 d相比,在培养结束后,添加4种秸秆均使酸性水稻土中胡敏酸(HA)含量、富里酸(FA)含量、胡富比(HA/FA)和PQ值不同程度的增加,促进酸性水稻土中HA形成、FA向HA转换。腐熟水稻秸秆的添加对HA形成、HM矿化分解的促进效果最佳,使酸性水稻土中HA/FA和PQ值分别达到最高,腐殖化程度加深,有利于HA分子向简单化方向发展。新鲜水稻秸秆的添加在促进酸性水稻土中FA向HA转化、HM矿化分解的效果最小。腐熟油菜秸秆对改良酸性水稻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提升土壤腐殖质品质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耕地白浆土与草甸土、暗棕壤的 C/N 比,腐殖质含量和分组组分的比较分析,发现耕地白浆与相邻的草甸土、暗棕壤有较大的差异。开垦耕作使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及各组分、全氮量、HA/FA 值下降。耕作熟化过程伴随着腐殖质组分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热带地区气候干湿状况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选择海南气候干湿程度差异大的琼中和东方两地的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其有机质及组分的含量,探讨轻组有机质(LFOM)、重组有机质(HFOM)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以及富里酸(FA)、胡敏酸(HA)与重组有机质的关系,并分析了两地水稻土固定有机质的潜力。结果表明:湿润气候区水稻土有机质以及其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半干旱气候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轻组有机质及重组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重组有机质含量与富里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燥气候区水稻土对有机质的固持潜力大于湿润气候区。土壤重组有机质适应热带地区湿润气候,此外,热带地区土壤腐殖质复合能力弱,土壤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应采取适宜措施增加热带干燥气候区水稻土碳固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耕地白浆土与草甸土、暗棕壤的C/N 比,腐殖质含量和分组组分的比较分析,发现耕地白浆与相邻的草甸土、暗棕壤有较大的差异。开垦耕作使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及各组分、全氮量、HA/FA 值下降。耕作熟化过程伴随着腐殖质组分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国内首次应用聚甲醛固相萃取(POM-SPE)方法研究了在农田土壤中秸秆焚烧对土壤吸附多氯联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避免了多氯联苯较低的水溶性给直接测定土-水分配系数所带来的困难,是研究疏水有机物在土-水体系中吸附行为的较理想方法。研究还表明,土壤对多氯联苯的吸附能力随着土壤中灰分的增加而增加,各种同系物的土-水分配系数受灰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氯化程度低的同系物分配系数受影响程度大于氯化程度高的同系物,并且在灰分含量0.1%以下,分配系数对数值的变化率与土壤中灰分含量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r^2〉0.85)。稻草和麦草两种灰分对多氯联苯在土-水中的吸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免耕水稻的松土、除草、施肥、移抛栽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对不同类型的杂草的除草效果不同,应根据杂草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除草剂或几种除草剂综合施用;应采用小量多餐、化肥后移、根外补肥的施肥技术;应采用小苗带土移栽或抛栽的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不同盘土及草炭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盘土及草炭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具有明显改善盐碱土的作用.不同盐碱度的土壤和草炭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显著.土壤盐碱度越大,秧苗素质越差;增加土壤中草炭比例,秧苗素质提高,但增至一定程度后,秧苗素质不再提高,甚至个别指标有下降趋势,而且盐碱度不同的土壤和不同配比的草炭对秧苗素质有很强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生物炭可溶性组分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进而从矿物角度揭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制备不同炭化温度的生物炭(RS300、RS500和RS700),选用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3种土壤矿物,开展土壤矿物与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碳浓度的升高,土壤矿物对其吸附量逐渐增加,3种土壤矿物的吸附量顺序总体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这与土壤矿物的自身结构直接相关。高岭石、蒙脱石对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结合机制以范德华力为主,其贡献比例分别为3.4%~87.0%和32.0%~82.0%;而伊利石与RS300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作用以Ca2+架桥为主(贡献比例为60.4%~70.6%),与RS500和RS700可溶性组分的结合以范德华力为主(贡献比例分别为18.7%~65.0%和53.0%~67.6%)。经综合对比分析,RS500通过与蒙脱石的交互结合,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可溶性组分的溶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生物炭的固碳减排优势。  相似文献   

15.
土壤条件与水稻苗床调制剂的施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稻籽粒系统镉富集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取自51篇参考文献中的土壤和水稻籽粒数据进行分析,在多种土壤因素共同影响下,研究了单一土壤性质[包括土壤pH、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质地]和水稻类型(包括粳稻和籼稻)对土壤-水稻籽粒系统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籽粒吸镉量与土壤含镉量关系最密切,且呈显著正相关,随土壤pH增大呈减少的趋势;SOM和CEC的变化对水稻籽粒含镉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土壤质地上,水稻籽粒吸镉能力为壤土 <砂土 <粘土;粳稻与籼稻两种水稻类型的籽粒含镉量差别不显著,但水稻品种间的差别比较显著.利用已有数据建立的两个土壤模式显示:在有机质含量为中,质地为壤土情况下,水稻籽粒的吸镉能力为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明显符合一般规律.以上结论说明,在其他土壤性质一定的前提下研究单一土壤因素对水稻籽粒的吸镉能力更具有实际意义,土壤模式的划分在理论、方法和实用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农田土壤兽用抗生素污染对粮食作物水稻生长的潜在影响,选择我国养殖业中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土霉素作为目标化合物,试验研究了不同土霉素浓度水平对水稻苗期、生长期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水稻各器官中土霉素积累与土壤中土霉素浓度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土霉素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苗期,对地下部分的影响显著大于地上部分;苗期地下部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氧化酶活性随浓度水平(30 mg·kg-1以上)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苗期受到土霉素污染影响的水稻其影响一直可延续至整个生育期,表现在分蘖数降低、产量减少等。土霉素在水稻各器官中的积累量大小顺序:根系> 叶片> 茎秆> 籽粒。水稻对土壤中的土霉素富集能力较小,土霉素由根部向地上部分叶、茎、籽粒的迁移作用也较弱。考虑到当前农田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水平一般较低(多在10 mg·kg-1以下),且在谷物中土霉素积累水平较低,推断在目前农地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水平下,其对水稻生长的直接危害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对基础地力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文献调研表明,四川盆地田基础地力稳定提升,2000年以来稻田基础地力产量在5.6-6.4 t·hm-2,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高了1.5 t·hm-2,地力贡献率也上升6.7%。田间试验表明,基础地力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7.4%-75.9%和24.1%-32.6%。四川盆地稻田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103-120、23.2-27.5和139-185 kg·hm-2,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8.2%、88.8%、90.8%,而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低于30%,且氮肥的增产效果高于磷肥和钾肥。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均表现为成都平原>盆地中部浅丘区>盆地周边丘陵区>盆地东部丘陵区;土壤基础地力越高越容易实现水稻高产,土壤基础地力与土壤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越高,产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越高。【结论】提高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降低高产对肥料的依赖性,有利于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生物质炭对湘南矿区附近轻度Pb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炭条件(0、0.5%、1.0%、2.0%)对水稻土壤性质及Pb在水稻中的累积转运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米秸秆炭能使土壤pH值提高0.50~0.67个单位,有机质增加6.9%~25.1%,CEC升高24.7%~41.3%,土壤Pb的毒性浸出量降低4.4%~25.9%,且Pb的毒性浸出量与有机质、CEC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性负相关;在相同施炭条件下,上述各指标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和成熟期时存在差异,土壤pH值和有机质幼苗期高于成熟期,CEC和Pb的毒性浸出量幼苗期低于成熟期。水稻各部位中,根表铁膜对Pb的累积量最多,谷壳对Pb的转运能力最大,施用玉米秸秆炭能增加水稻根表铁膜及谷壳富集Pb的能力,降低水稻根系、茎叶及糙米中Pb含量,当施炭量≥1%时,糙米中Pb含量低于0.2 mg·kg~(-1),达到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研究表明,生物质炭能够有效改良湘南矿区轻度Pb污染土壤,显著降低糙米中Pb的累积。  相似文献   

20.
选取低浓度系列平衡液进行等温吸附试验,并结合硅肥肥效试验的结果,研究了不同pH水稻土对硅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与水稻土供硅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梯度条件下,直线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土壤对硅的吸附过程。水稻相对产量、植株相对含硅量与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作为评价不同pH水稻土供硅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