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4.
广东高州丛生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 3 个棘托竹荪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菌株在广东省高州市丛生竹林下进行不同菌株及 不同竹林郁闭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是:D89 号菌株在郁闭度 0.9 的条件下取得最高产量,其带托与去托 竹荪产量分别为 21 608.5 和 11 057.3 g,折合每平方种植面积的产量为 5 402.1 和 2 764.3 g,达到了较高 的产量水平。各个菌株在 3 种竹林郁闭度下栽培的平均产量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 D89、D- 古优 1 号、 D1 号,三者的去托竹荪平均产量数据非常相近。说明 3 个菌株均很适合在高州的竹林下栽培,并且均可 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菌株对竹林郁闭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D- 古优 1 号较其他两个菌株适 应性强,3 个菌株均较适合在竹林郁闭度为 0.7 和 0.9 的条件下栽培。  相似文献   

5.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沟与不开沟栽培对棘托竹荪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时间以2月为宜;单位面积栽培料以37.5 kg·m~(-2)为宜;林地土壤肥力条件较差的林地宜适量施肥;土壤疏松度较好的林地水平梯带上可不开沟栽培。  相似文献   

6.
卢山 《绿色科技》2023,(13):167-170+177
为探究贵州红托竹荪高海拔林下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效益。选择在高海拔林下试验种植林地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宜种植林地地块、选择适宜林下种植品种(菌株)、选择优质菌包、整地及土壤消毒、脱袋覆土种植、做好发菌和出菇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采收及加工处理。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利用率25.8%,分2年试验种植样方综合测算数据显示,鲜荪平均产量2.093 kg/m2,亩均鲜荪产量360 kg。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是贵州红托竹荪目前技术最为先进、产量高且稳定的人工栽培模式,开展高海拔林地区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研究,并进行大范围推广,有助于提高红托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7.
林下郁闭度对竹荪产量影响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对林下栽植竹荪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生态环境对林下栽植的竹荪产量影响具有共性,郁闭度为0.6的环境中竹荪产量最高,郁闭度为0.8的竹荪产量其次,竹荪产量最低的为郁闭度为0.4林分生态环境。应用Tukey分析方法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因子对竹荪产量影响进行方差分析,郁闭度为0.6的生态环境与郁闭度为0.8、郁闭度为0.4的生态环境间均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郁闭度为0.8的林分环境与郁闭度为0.4的林分环境之间对栽植的竹荪产量也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相同郁闭度生态环境中不同林分条件下竹荪产量大小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林下栽植竹荪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竹荪产量可达480.00kg/hm^2,纯收入可达30750元/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楠竹林地空间,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对楠竹林采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笋用林,并在林下种植竹荪,实施菌笋复合经营。结果显示,通过对楠竹林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丰产技术措施,竹林春笋产量明显提高,较对照提高62.49%;若同时在林下种植竹荪,则春笋产量更高,较对照增加1.69倍,同时可收获鲜竹荪超过400 kg/667 m2。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费县大青山林场侧营寺林区1980年片植4块淡竹竹鞭约400 m2,至2000年扩展面积达3 240 m2,郁闭度100%,文章对大青山林场竹林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龙竹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竹为大型丛生竹,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育苗方式、坡向、肥料种类以及造林整地方式对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育苗方式相比,龙竹组培苗造林竹株生长好,竹材产量高;龙竹适宜栽植于阴坡,采用全面整地法,在造林后的前4年每年施用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可培育出高产的龙竹林。  相似文献   

13.
竹是贵阳市的市树,将贵州省的特色资源金佛山方竹推广应用于黔中竹海森林公园,对体现贵阳市市树竹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黔中竹海森林公园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林地(火烧迹地、落叶阔叶林下、常绿针叶林下及林间空地)进行金佛山方竹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造林宜选择2年生实生苗,适宜的乔木林郁闭度为0.3~0.5,栽植后前6年,每年抚育2次,第7年以后可以采笋,笋产量约167~261 kg/667 m2。研究表明,金佛山方竹在黔中竹海森林公园适合的林地中能够生长良好,既能造景又能发展林下采笋经济,值得进一步推广栽植。  相似文献   

14.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是优异的笋材两用大型丛生竹种,但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苗木因价格高而极大地阻碍了该竹种的推广栽培。文章以云南甜龙竹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外植体,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快速繁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苄氨基腺嘌呤(6-BA)3.0 mg/L+萘乙酸(NAA)0.7 mg/L,诱导率可达86.33%;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6.0 mg/L+噻苯隆(TDZ)0.001 mg/L,增殖系数可达4.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2.0 mg/L+吲哚丁酸(IBA)4.0 mg/L,生根率可达71.45%。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甜龙竹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Milicia excelsa and M. regia are important timber species in moist tropical areas of Africa. They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ly grown largely because of attacks by gall-forming psyllids in the genus Phytolyma. Our objectives were to evaluate the growth of planted Milicia seedlings and incidence of psyllid attack in small (4.2 m2), medium (18.5 m2) and large (>500 m2) artificial gaps in the Bobiri Forest Reserve in the Moist Semi-Deciduous Forest of Ghana. After 13 months, height and diameter growth of Milicia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medium and large gaps than in the small gaps. Insect attacks occurred first and most severely in the large gaps, but spread to gaps of all sizes between the 11th and 13th months after planting. While gap siz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seedlings to psyllid attack, it is not the only factor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susceptibility of Milicia excels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gap sizes in the range of 10–50 m2, where irradiances are from 30–60% of full sunlight, in forests similar to those at the study site, seem to be most suitable for regeneration of Milic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